吴楠++彭森
摘 要:本设计采用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低成本、高精度、微型化数字显示超声波测距仪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方法。整个电路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主程序、预置子程序、发射子程序、接收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模块组成。各探头的信号经单片机综合分析处理,实现超声波测距仪的各种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最后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相关部分附有硬件电路图、程序流程图。经实验证明,这套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良好,经过系统扩展和升级,可以有效地解决汽车倒车、建筑施工工地以及一些工业现场的位置监控。
关键词:AT89C51;超声波;测距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波将在测距仪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就目前技术水平来说,人们可以具体利用的测距技术还十分有限,因此,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而又有无限前景的技术及产业领域。展望未来,超声波测距仪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常重要有用的工具在各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将朝着更加高定位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如声纳的发展趋势基本为:研制具有更高定位精度的被动测距声纳,以满足水中武器实施全隐蔽攻击的需要;继续发展采用低频线谱检测的潜艇拖曳线列阵声纳,实现超远程的被动探测和识别;研制更适合于浅海工作的潜艇声纳,特别是解决浅海水中目标识别问题;大力降低潜艇自噪声,改善潜艇声纳的工作环境。无庸置疑,未来的超声波测距仪将与自动化智能化接轨,与其他的测距仪集成和融合,形成多测距仪。随着测距仪的技术进步,测距仪将从具有单纯判断功能发展到具有学习功能,最终发展到具有创造力。在新的世纪里,面貌一新的测距仪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工作原理
发射器发出的超声波以速度υ在空气中传播,在到达被测物体时被反射返回,由接收器接收,其往返时间为t,由s=vt/2即可算出被测物体的距离。由于超声波也是一种声波,其声速v与温度有关,下表列出了几种不同温度下的声速。在使用时,如果温度变化不大,则可认为声速是基本不变的。如果测距精度要求很高,则应通过温度补偿的方法加以校正。
3 系统设计
超声波测距仪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单片机发出40kHZ的信号,经放大后通过超声波发射器输出;超声波接收器将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经放大器放大,用锁相环电路进行检波处理后,启动单片机中断程序,测得时间为t,再由软件进行判别、计算,得出距离数并送LED显示。
4 超声波测距仪的算法设计
超声波测距的原理为超声波超声波测距的原理为超声波发生器T在某一时刻发出一个超声波信号,当这个超声波遇到被测物体后反射回来,就被超声波接收器R所接收到。这样只要计算出从发出超声波信号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用的时间,就可算出超声波发生器与反射物体的距离。在启动发射电路的同时启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T0,利用定时器的计数功能记录超声波发射的时间和收到反射波的时间。当收到超声波反射波时,接收电路输出端产生一个负跳变,在INT0或INT1端产生一个中断请求信号,单片机响应外部中断请求,执行外部中断服务子程序,读取时间差,计算距离。
4 系统仿真
根据电路连接图连接电路,在KEIL环境下编译链接装入issue7 Professional中,修改预定参数,进行软件仿真,点击软件执行键,最终仿真成功得到图2所示的结果。
5 结论
由于时间和其它客观上的原因,此次设计没有做出实物。但是对设计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使超声波测距仪能够产生超声波,实现超声波的发送与接收,从而实现利用超声波方法測量物体间的距离。以数字的形式显示测量距离。
超声波测距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发射和接受,根据超声波传播的时间来计算传播距离。实用的测距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被测距离的两端,一端发射,另一端接收的直接波方式,适用于身高计;一种是发射波被物体反射回来后接收的反射波方式,适用于测距仪。此次设计采用反射波方式,电路的连接不可放过每个细节,少有疏忽就会出错。对电路的整体布局也相当重要,一个好的布局对于理解和调试过程中的检查错误不可缺少,还能使整个电路美观,便于修改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俞锡存.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志良.《单片机原理及控制技术》(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余永权.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1993.
[4]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姚年春,候玉杰.电路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7]胡伟.单片机C程序设计及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8]冯育长.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例指导[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吴楠,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指导老师)
彭森,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