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权下社会公益的转型与兴起

2017-07-19 17:06王瀚冰孟妤
卷宗 2017年13期
关键词:公益新媒体

王瀚冰 孟妤

摘 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纸媒山河日下的趋势日益明显,APP的推广、移动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将生活、信息、时间日益碎片化的同时,传统媒体日渐衰落,新媒体为公益组织提供了赋权,公益事业也发生了从质到量的转型,凭借新兴媒体的作用,社会公益事业体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本文立足于转型期媒体对公益事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社会公益的转变。

关键词:新媒体;公益;媒体人

1 媒体转型期

2016年10月,当《京华时报》停刊并入《北京晨报》的消息传出,无疑敲响了传统媒体式微的警钟。在感慨于《京华时报》烟云消散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浩浩汤汤的时代大趋势:推送消息取代了报纸的存在;手机ipad顶替了电视,成为标配;纸媒江河日下但新闻消息却呈井喷装发展;没有人固定每天看新闻联播,却抱着手机百看不厌,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是时代的发声器,人人都是社会事件的解说员,后现代所建构的无中心主义最终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而高唱凯歌,但与此同时更为广阔的网络又放大了社会人一臂高呼的声音。

在互联网时代下,因为微博、微信,加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中国人不再是一地碎玻璃,而是通过集群形成的组织,整合无数人财物变成行动力。概括起来,通过新媒体这个新工具,使用柔软、透明和联合等三个方法采取行动,获取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纸媒与新媒体的交接势必会引发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震动。用新媒体发起倡导,呼吁联合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实现官民合作,令改变大规模发生,为中国曲线变革提供了可能。

换言之,新媒介对公益组织提供了赋权的可能。赋权是社会多元主体竞争的关系。从权利关系上来讲,不想以往自上而下社会运行规则,现在更多自下而上,民间社会在推动者政府政策的变化。新媒体不仅使组织更多有了主动性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话语权。

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这个后喻时代,社会有了平台和机遇,可以领先于政府,推动政府的改变和改进。但同时,虽然网络带来了无数次的平权机会,但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平权最后都会产生新的一种权力集中。博客是、微博是、微信亦是如此。而且,娱乐明星等大众文化人物,因为关注量的庞大,必然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即从平权——集权——极权。

2 社会公益的转变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79年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公益事业是缺失的,乃至于在世界上我们也是存有空白的。一路高唱“共产主义”的我们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被安排的,公益是国家的事情,与公民无关。甚至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宁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坚决拒绝国外公益团队的资助与帮扶。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是处于“重公益”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汶川大地震。我国的公益停留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慷慨解囊,哭的惊天动地,捐的刻骨铭心。公益在此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全国化、事件化。一般体现在全国人民在出现了较为重大的灾难性事件面前,才会有公益行为。参加公益活动的参与者的心理負担重大,情绪较为沉重。且参与者多集中在经济条件较为良好、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功人士之中。

以冰桶挑战为标志,未来全球公益奖毫无疑义地迎来“轻公益”发展趋势,公益轻便化、轻松化、年轻化,将成为主流。每一个从业者必须更新理念,迎头而上,将公益共同推进一个人人做公益,处处有公益的新公民社会时代。就目前而言,如“蚂蚁森林”鼓励的绿色出行以增加虚拟绿植的能量,达到一定数额便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种植一棵树的公益行为,参与者的心情是轻松的,参与的人数也不仅仅局限于慈善晚会上的上流社会,而是真正做到了全民全民参与、全民公益,

3 媒体人公益转型

对公益界带来了一种新鲜的力量与理论。这种出身于媒体的专业记者,以其掌握与熟知的传播能力与资源,感性的认识与睿智的判断,掀起了从报道到帮扶的转变。让公益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在技术赋权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强调的公益传播实力,也让公益成为了社会热点,更轻松、更青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与参与公益。

我相信,公益者,将是行走的公民社会的一批开拓者。他们谦卑,宽容、博爱、开放、尊重程序、公开透明……,在他们的领跑下,必将迎来公益的新时代。近些年来,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几乎都是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多名媒体人参与推动,最终引发 “全民公益”的最优效果。

从崔永元的基金到邓飞的“免费午餐”,从“大爱清尘”的发起者王克勤到“保卫母亲河”的陶海军,尽管对于专业的社工,他们面临着种种的尴尬与考验,但不得不承认从社会问题的议程设置原理、知晓原理还有社会动员规则。从这几方面讲,做媒体的人推动公益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能把问题看得更全一些,更透一些。他看到苦难就想办法去改进,就开始组织行动起来,对法律的贯彻、对问题的解决、对社会结构的改变,都会产生很正面的影响。并且,好多媒体人都比较感性——有时候,为了帮助别人,他们把自己身上的钱都掏光了。从职业上来讲他们有着巨大的同情心。

在我们看来,这可以显示了“新公益时代”的到来,新媒介赋权实际上打破了过去公益行业是公益行业,慈善行业是慈善行业,和其他社会各界关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局面,成为了不同社会主体的交融、交汇的结果。

公益不是慈善,远比慈善要更高的层面。公益其实应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它,公益应该成为所有公共的利益的关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这个时代,给予公益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说,在这样的时代,公益人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我们应该携手前行,向下(即面向民间),向善、向未来。

4 结语

媒体的衰落或已成为时代的趋势。历史潮流浩浩汤汤的前行过程中势必会引发新闻传播的动荡,媒体人因此被动或主动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了“公众汪”。随着中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媒体人投身公益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应当坦然承认的是,媒体人做公益如今已成为潮流,而并非简单的现象。近年来,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几乎都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众多媒体人参与推动的,而且不乏是通过报道新闻事件而走向公益的案例。

公益是中国建设的最大公约数,且必须说明的是,互联网是最大的公益。只要我们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讲,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交流与沟通,就会得到社会不同主体的支持、关怀。众多来自于基层公民的力量在网络的平台上汇聚在一起,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建设的过程。公益兴起,作为媒体人实现了社会情怀的绝佳渠道,将语言的无力,转变成行动的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互联网、媒体、公益碰撞在一起,将会聚合推动更为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谭晓霞.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D].长江大学 .2015

[2]王炎龙 林妮.电视公益传播与公益意识转型.[J].新闻界 .2010

[3]姚耀.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型问题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4]杨琳.转型时期江苏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研究.[D]. 浙江大学.2008

[5]王守杰.论慈善事业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的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杨超.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价值与途径探析[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瀚冰(1996-),女,汉族,河北省故城人,本科,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社会工作专业。

孟妤(1996-),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

猜你喜欢
公益新媒体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