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2017-07-19 07:42徐嘉慧
卷宗 2017年13期
关键词:环境经济

徐嘉慧

摘 要:秦汉时期,气候与地貌使江南地区经济难以发展。劳动力的不足与政府的关注较少使江南水利工程不足,至东汉有所改善。江南居民利用丰富物产发展贸易,促成都会,同时也致使自身惰性的产生。

关键词:南楚;环境;经济

江南在秦汉时期却还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农业发展程度长期落后于北方,居民多靠物产贸易来发展经济。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包含气候条件、地表形态、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也包含了生产力条件、政治决策等人为因素。

江南地区特有的地貌和秦汉时代的气候变迁对其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江南经历了一段近800年的温暖时期,至东汉时期又转而变冷。根据竺可桢先生绘制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可以看出,秦和西汉时平均气温较今约高1.5 ℃ ,而到了东汉,平均气温又较今低了0.6 ℃。王子今进一步以当时关中因竹林茂盛称为“陆海”,燕国北边山地广泛种植竹子而到了东汉“数见冬寒而柏伤竹枯”,嵇康竹林 “悉为田墟”[1]等史实说明竹子在西汉以前种植区界限较今向北移,而到了东汉靠北的竹林又不复存在的情况,进一步佐证了气温在秦汉时期的变化。

升高的温度,导致了降水的增多。著有水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河流密布,湖泊遍地,只《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著名河流就有漳水、阳水、夏水等四十五条。当时的水域面积广,水量大,如云梦泽就有 “方九百里”[2]的规模。在温暖的气候下,大量水汽蒸发,致使当地的降雨量也格外充沛,且雨热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带多为平原,地势低洼易积水,遇上充沛的降雨,更是涝化严重。郦道元在描述南郡的沔水“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3]时,就體现了这一特征。因为土地沼泽化的影响,排涝对于农业开发显得格外重要,然而江南的防水排涝工作却不尽人意。

诚然,秦汉时期已经重视水利的兴修,也有所作为,不仅设立了司空掌管水土之事,还不时下令通利水道。如九江郡百姓已经引淮水“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4]虽然江南已经建设了一些农田水利,在农业发展上有所进步,像江淮平原已经达到“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5]的稻产水平。但事实上,西汉以前治水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整个江南的需要。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统计了各朝治水活动情况的地理分布,其中江南地区的治水活动在秦代为零,在汉代仅有8次,占治水总数的14%,并不足以有效改善江南总体水涝的情况。

治水活动少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劳动力的不足。高温多雨的气候使江南暑湿严重,而因为医疗技术、生存条件、对自然的认知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人们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生存颇为艰难。汉武帝欲出兵攻闽越,刘安阻止道“南方暑湿,近夏痒热,暴露水居,蝮蛇篇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刘安对江南的描述,可谓是凶险之地,避之不及,也透露出人们对江南多虫蛇侵害、瘟疫疾病的无奈。人力的不足难以维持巨大的水利工程。二是,江南并非粮食重要产地,政府关注不足。早期我国经济、政治中心皆在北方,相对来说政府的资金、技术投入也自然更偏重于此,。张泽咸就曾在《汉晋唐农业发展》指出“自西汉立国以至武帝元鼎之前近百年间,很难看到汉朝政府对吴越地域的生产有何关注或干预。”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东汉,有了极大的改善。暑湿的气候变得较为温和,更适宜居住,中原人避西汉末年之乱,致使江南人口增长,又因政府加深江南开发,兴修更多水利,江南农业发展开始兴盛,甚至曾达到南粮北调的地步,“至迟在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种植已摆脱‘火耕水耨的落后状态,开始走上了精耕细作的道路。”[6]

虽然卑湿炎热的气候制约了农业发展,但江南地区的百姓借助亚热带山地丘陵物种丰富的特点,充分利用其动植物资源,发展林牧渔业。江南植被丰富,利用范围广,史载“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7],“江南多竹木,盛产楠、梓、姜、桂,又有千树橘。”。林中多野生动物,有不少奇珍异兽,郦道元谈及此道:“百鸟翔禽”、“虎豹在山,奄笼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8]江南铜、金、锡、铅、丹沙、盐等矿产资源都较为丰富,矿产开发也有一定规模,建设了江西瑞昌、安徽铜陵、湖北铜绿山等古铜矿,“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9],可见对于一些连、锡等因地势较难开采、提纯的金属其投入大于产出,尚需要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开采工具,还不足以获取过多利益。但是江南民众利用丰沛的水资源,改善水利交通,将渔猎产品运往中原,经营起商品贸易。其中的代表莫过于地处江南与中原交通要冲的合肥与寿春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10],此二城俨然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江南民众受物产丰富之利,亦受其弊。富饶的土地使得渔猎资源唾手可得,百姓依赖于此,轻而易举就能丰衣足食。没有疲于生计的压力,使人们滋生出惰性,不思进取。《货殖列传》记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眥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11]人民虽无冻饿的窘境,却也少大富人家。

总而言之,江南地区在秦至西汉时期,因气候暑湿,人口少,政府开发对其有限。东汉气温降低,政府加大水利修建,大批移民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劳动力,江南农业得到重大发展。但江南百姓已经可以较好利用野生物产资源,通过便捷的水利交通建立起贸易都会并以此谋生。

参考文献

[1]王子今:《试论秦汉气候变迁对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

[2]《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3]《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

[4]《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

[5]《淮南子》卷九《主术训》

[6]陈文华:《中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和有关农具的成就》,《农业考古》,1987

[7]《淮南子》卷九《主术训》

[8]《后汉书》卷四十一《宋均传》

[9]《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10]《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1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猜你喜欢
环境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