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团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富人?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史蒂夫·西博尔德(Steve Siebold)的新作《富人是如何思考的》,揭示了中产阶级与富裕阶层财富观的差异:中产阶级关注储蓄,富裕阶层关注收益。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存钱,但作者在书中传递给我们的观念是:既要懂得保护劳动成果,又要积极地增加收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
我们疑惑,为什么有人显达、富有、成功?为什么有人平庸、穷困、失败?差距怎么那么大呢?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能脱贫成为有钱人;我们踌躇、彷徨;我们抱怨命运不公、造化弄人。有人说成功取决于能力,然而研究表明,人的天赋存在差异,但差异很小。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抱怨天赋。我们之所以与幸运之神失之交臂,是因为我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们能不能也成为富人?从作者史蒂夫·西博尔德的经历看,是可以的。他说:“我人生的前25年都是像普通人那样想问题,结果穷困潦倒。当我改变了思考的方式后,财富也源源不断的涌来。思想的变化启动了生活的变化,我的行动变得更加有效,最终让我成为富翁。”当然,普通人要变成富人,从观念、态度到行为都要发生改变,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不要怕冒险,而是要敢于尝试。不管失败多少次,只要坚持下去就终能成功。”
改造自己从现在做起,像富人一样去思考问题。其中,对思想进行一次彻底地改造是当务之急。贫穷、低下的出身确实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但物质上的贫穷绝不能成为精神财富匮乏和行动迟缓的借口。尽管是一贫如洗的普通人,也要培养致富的欲望。富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的思维模式与我们不同。我们很多人只看到富人口袋里的东西,却没有看到富人脑袋里的东西。
《富人是如何思考的》一书揭示:富人对待工作、投资、生活都有着类似、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思维定势,而富人的成功恰恰来源于此。譬如在钱的问题上,普通人关心的是花钱,而富人关心的是投资;富人之所以越来越富,是因为他们懂得到处都是伪装成问题的财富,就看敢不敢去发掘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可以拿解决方案交换财富。只要解决方案是“金点子”、“银点子”,而不是“骚点子”、“坏点子”,想多富有就可能有多富有。
作者认为,“富人是灵活多变的思维大师,尤其在赚钱上。”以李嘉诚为例:2007年11月,李嘉诚投资6000万美元获得“脸谱”(Facebook)0.4%股权;2008年3月,李嘉诚将投资增加到1.2亿美元;2009年5月,Facebook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38美元,募集资金160亿美元。李嘉诚从中赚了多少钱?我们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去想一想。在中国,2013年8月,李嘉诚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等项目,套现26亿元;10月,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套现71.6亿元;2014年2月,以24.8亿元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4月,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和盈科大衍地产以总代价9.28亿美元(約合72.01亿港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等物业项目;日前,有消息称李嘉诚持7.84%的新加坡房地产基金亚腾资产管理(ARA Asset Mgt)以每平方米2.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上海盛邦国际大厦,交易价约达15.4亿元。从2013年8月至今,李嘉诚家族已经出售了接近200亿的资产。李嘉诚再一次把“钱生钱”玩得炉火纯青,这即是其成功之道。
富人的思维和普通人不一样———不是想我可能失去什么,而是我会获得什么。我们很多人认为没法把握财富,而富人知道赚钱和财富积累是一种因果关系。普通人关注风险、预期失败,富人预期成功、关注收获。普通人基于恐惧而犹豫,富人基于自信而选择。史蒂夫·西博尔德的《富人是如何思考的》与钱无关,与物质无关,论述的都是思想,都是精神财富。虽然每篇文章都很短,但短小精悍、直击要害,每篇文章都清楚无误的向读者表达了要从富人那里学到什么。作者说:“不要对我或其他人的成功感到惊讶,甚至吃惊到不敢尝试。”既然史蒂夫·西博尔德已断言你我“也可以完全做到”,我们不妨就把他的《富人是如何思考的》当作行动指南吧。(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