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国文献是我国近代历史变迁的强有力见证者,是近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以及广泛社会变迁的记录者,因而加强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有重大意义。本文是作者在对山西省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进行初步整理过程中,发现民国文献在开发利用中存在较多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之法,以期民国文献得到妥善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民国文献;问题;保护;利用
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彼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各种人物、思想轮番登场,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风俗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国文献作为当时时代的产物和记录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民国文献为形成于 1 91 1年 至 1 94 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教育、历史、自然、地理等一切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的載体记录。包括正式出版及非正式出版的各种图书、期 刊、报纸以及舆图、照片、票据、海报、传单、手稿、档案等形式的特种文献。民国文献应反映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情况,不包括国外同时期与中国无关的文献。
1 山西省图书馆民国文献简介
山西省图书馆民国文献大部收藏在民国文献阅览室中,目前可供查阅的民国文献资料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科学各个领域,其中图书30000余本,期刊合订本6000余份,缩微资料127种407卷以及其他形式的特种文献共计40000余册件。以山西根据地文献为收藏重点。
2 山西省图书馆民国文献目前存在的问题
民国文献虽距今时间不长,但因其自身资料内容的时代性,印刷纸张的问题以及外在的历史原因,使得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问题。本馆在宣传、保护和利用民国文献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
2.1 普通读者对民国文献的认知不足,致使文献的利用率不充分
民国文献因其自身破旧易损,内容大多远离现当代大众生活以及历史局限性等特性的限制,导致普通读者并不会经常接触民国文献,对其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古籍文献,仅仅认为民国文献是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旧书,不如古籍那样重要,没有太多价值。因文献内容与当代大众生活联系不紧密,其仅被有专门需求的小众研究人员,在校学生所浏览和研究。这种小众化的利用又容易使得文献不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利用,进而又导致对民国文献保护不力,加剧文献的损毁。
2.2 民国文献资源分类比较粗浅,整理开发方式有待优化
本馆民国文献大致是在科图法基础上进行的初步分类,一些文献的划分仍需仔细考量。大部分民国时期山西省外出版物只是经过简单的登记初加工,还未编入民国文献数据库。此外,很多相关文献分散在各处,没有集中放在一起,这样不利于相关文献整体深入挖掘利用和读者的查阅。
2.3 民国文献损毁严重,数量少
多数民国文献在出版印刷时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所产纸张酸性高,耐久性较差,长久会使纸张发黄变脆,强度下降,化学性质变化,寿命缩短。2004年国家图书馆所做的 “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课题结果显示,在其馆藏各类、各历史时期的文献中,酸化和老化损毁状况最严重的是民国文献,其纸张pH值均低于4.5,达到了严重酸化的程度。与此同时,经过连续战争的摧残,很多文献散失殆尽,幸存下来的文献由于后期的重视不足,保护不力更是加剧了民国文献严重损毁的命运:本馆馆藏纸质类民国文献仅少量保存完好,无需修复;绝大部分文献已经破损、焦脆、泛黄,经不起反复翻阅,需要修复;而部分文献已经残缺甚至严重残缺,残缺部分大多无法找回;少部分文献有水渍,油渍等污渍和虫蛀的痕迹,虽亟需修复但修复困难。
2.4 民国文献数字化程度低,资源共享率不高
文献数字化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最好的办法。但由于成本的限制,很多文献的利用方式仍是查阅原始出版的纸质文献,而不是文献的复印件等替代品,这使得读者在利用过程中的翻阅等行为不可避免地对文献产生永久性的损坏,而一些查阅频繁的文献已经不适宜查阅,但苦于没有替代品而不得不继续使用,进而加剧文献的破坏。此外,由于资源数字化成本的限制,使得各个公共图书馆之间难以互通有无,导致有很多外地读者要专门来到本馆才能看到他们需要的文献,很多读者要到其他图书馆寻找资料,这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成本。
3 针对山西省图书馆民国文献面临问题的对策
当前民国文献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导致其自身影响力不高,更是已经严重危及文献自身的存亡,因而必须正视问题的严峻性并着手解决:
3.1 进行充分整理,整合和分类
首先对民国文献整理进行大致分类,将加工尚未完毕的文献资料按分类更为细致的中图法编入本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其次,可以整合建设民国文献专题区:将分散的民国文献按一定的主题集中归集在一起形成专题区,如解放区红色文献,民国抗战文献专题,民国教育专题等,将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专架;再次,依据读者需求,通过查阅民国文献读者查询登记册及工作人员的反馈,将读者查阅率高的文献重点整理,如《退想斋日记》、《西北实业月刊》,《山西实业志》等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专柜。
3.2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
这样既能使大众意识到文献的价值并尝试阅读该类文献,又能满足研究性质的小众专业需求。文献整理完成后通过馆内宣传服务册,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文章以及官网开辟专栏等方式对民国文献馆藏、现状进行广泛宣传介绍:挑选出有趣、易吸引人以及与当下日常生活有联系的文献内容如反映民国时期社会文化、风俗的书籍、音像制品和海报等进行宣传,举办相关展览和互动,吸引普通读者,拉近两者的距离,减少彼此的隔阂,使普通读者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民国文献在大众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建成的民国文献专题区,将专题的相关资源放在一处,可极大地方便研究型读者以及普通读者的查阅,如此多维度利用文献可节约读者时间,从而提高文献利用率,发挥文献更大作用。
3.3 对民国文献进行力所能及和行之有效的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原始文献的保护会越来越困难,代价也会越来越高。因而要及时重视,尽快着手保护。民国文献原则上应存放在具备恒温(18℃~22℃)、恒湿(50%~60%)、避光、防尘等条件的书库中,读者应该浏览复印件,一般情况不允许浏览原件。但受到多方面客观条件如技术、场地、经费等的限制,目前本馆无法保证民国文献保存场所的恒温恒湿,因而只能在现有较为简陋的条件下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保护,将文献保存于阅览室樟木柜中防止虫蛀鼠咬。但对于需修复的文献,则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撑。因此,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尽快完善民国文献配套保护措施才能更好的保护原始文献资料。
3.4 提高文献资源数字化,破除资源共享的瓶颈
针对图书馆自身实际情况及图书馆目前经费等因素,无法做到文献全部数字化,因而可对挑选出来使用率高的文献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文献优先进行无损坏数字化和备份,从而可以在保护原始文献资料的同时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此外,本馆还应强化与其他馆的联系,签署关于数字资源共享的条款,彼此互通有无,以使他馆已有数字资源可共享我方,避免数字化的重复工作,实现共赢。可重点搜集其他馆关于山西省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扩展建设成民国文献网上专题库,通过引用他馆资源,以补充该本馆不足,使读者可以更便捷的利用更多资源。
与此同时,新出版的原始民国文献资料书籍要大力购买,以完全替代对原始民国文献的翻阅,使其得到最佳保护。
4 结语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汇聚各方、思想碰撞、激扬动荡的年代,其流传下来的文献更应为我们珍视,保护和研究。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让民国文献重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会因为未来没有一手的文献资料而被我们忽视,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參考文献
[1]林安云.论开发利用民国文献的价值所在及馆藏现状[J].统计与管理,2014(4):34-35.
[2]张玉文.民国文献的价值[J].图书馆学刊,2012(6):65-67.
[3]杜涛.浅谈民国文献的保护[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27-128.
[4]马建平.馆藏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初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9-31.
[5]翟桂荣.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8(5):142-144.
作者简介
贾晋峰(1991-),男,山西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