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禄
因为学而优则仕,古代许多诗人通过科举成为了领着国家俸禄的官员。“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这份俸禄养活了诗人;“囊中贮余俸,园外买闲田”,这份俸禄还足够诗人求田问舍。薪俸是个好东西,世人常常唯恐不多;但是也有脱下蓝衫换紫袍的诗人反躬自省,以诗歌表达了难能可贵的愧俸意识。
把愧俸意识表达得最充分的,当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常因不事稼穑却坐拥俸禄而惭愧。他在《观刈麦》一诗中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自惭不劳而获,心中的愧意竟日挥之不去。他在《寒食》一诗中也道:“有官供俸禄,无事劳心力。但恐优稳多,微躬消不得。”俸禄优厚、为官清闲,白居易居然消受不了——这是愧意曲折隐晦的体现。白居易在工作上也表达了愧俸意识。“惆怅知贤不能荐,徒为出入蓬莱殿。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这是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写的诗,他希望积极上书言事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但因为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如意,因此他觉得愧对自己的薪俸。五十七岁时,白居易升任刑部侍郎,在和元稹的诗中说:“因读管萧书,窃慕大有为。及遭荣遇来,乃觉才力羸。黄纸诏频草,朱轮车载脂。妻孥及仆使,皆免寒与饥。省躬私自愧,知我者微之。”白居易自谓才能低下,因而愧对俸钱。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白居易自谦品德的折射,须知顾况曾称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由此可见其才能绝不容小觑。另外,自然灾害不时发生,百姓生活困顿窘迫,也使得白居易产生了愧俸意识。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冬,连下了五天大雪,酷寒把竹柏都冻死了,许多村民衣不蔽体。白居易虽然丁忧在家,仍然不忘心忧天下。他在《村居苦寒》一诗中写道:“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乍一看,白居易对自己免于饥寒既庆幸又愧怍;在深层意蕴上,这首诗还有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寓含其中。虽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是白居易之于愧俸不是偶一述之,他自始至终都在表达这种情怀,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的真诚。
唐代诗人韦应物也具有这种情怀。他在《寄李儋元锡》一诗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身为为政临民的父母官,在自己的辖地上仍有辗转沟壑的流民,韦应物深表惭愧。不知道为什么,明代李攀龙不喜欢这两句诗,王世贞则认为“语意亦佳”,而“格调非正”。其实,这两句诗反映出了一个文人官吏高度的责任感和淡泊名利的情怀,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这两句诗容易被误读为韦应物因为居住在闳宇崇楼而愧疚,其实韦应物是对自己高高在上不了解下层百姓的困苦感到羞愧。“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熟谙俸禄来源于民脂民膏,因而对自己不耕而食也表达了愧意。作为帝制时代的一个官吏,韦应物深沉的愧俸意识可谓十分难得。
太平荷君恩,无事幸时康,但是元稹的运气却没有这么好。在任同州刺史期间,适值大旱,元稹写下了《旱灾自咎贻七县宰》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元稹不但表达了深深的愧意,还引咎自责,并要求七个县宰同自己一道与民共赴时艰。
愧俸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代不乏人。民国年间山东省蒙阴县发生瘟疫,饿殍遍野,生灵涂炭。县知事左超在《忆蒙阴同寅父老》一诗中说:“绝怜羸老转沟壑,每睹流亡愧俸钱。衽席未登身已去,恨无善政赎吾愆。”“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左超多方施救,终不能解民倒悬,因此他不但愧俸,还充满了负罪感。从诗歌来源上看,左超无疑受了韦应物的影响;从情感深度上看,左超则比前代詩人更进了一步。
虽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是愧俸的官员心系民瘼,具有一种平民情怀,其愧俸诗可谓儒家思想平民化的体现。缺乏愧俸意识的官吏固然不能说是墨吏,但具有愧俸意识的官吏大体上可以说是廉吏。
愧俸,是自责的表现,是知耻的表现,是具有良知的表现,也是对老百姓怀有深情的表现。虽然古已有之,但对于当下也不无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