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请尝一下,这是日本的伯爵红茶。”切茶、倒水、端杯,一套动作端庄娴熟、文雅得体,眼前的这位美妇,笑脸盈盈、亲切健谈,颇有几分邓丽君的神情,一袭深蓝色的长款旗袍,搭配淡黄色蕾丝披肩,高高盘起的乌发,显得整个人优雅、自然,宛如一位民国美人穿越时空缓缓走来。
这位美妇叫陶玉梅,她的美是一种自然流露出的气质之美。作为中国旗袍的先驱者,陶玉梅痴迷旗袍20余载,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的同时,与旗袍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每个中国女子的衣柜里都应该至少有一件旗袍。”这是陶玉梅一个简单的信念。在陶玉梅看来,旗袍不仅是服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会坚持穿自己设计的旗袍。”日前,作为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嘉宾,陶玉梅把中式服装之美带到了大会上———一袭白底印花旗袍,精致却不张扬,展示出了江南女子的知性、婉约之美。陶玉梅希望,海内外的江苏人乃至整个华人,都能了解中式服装的巨大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服饰的东方之美。
1996年,作为江苏首届十佳服装设计师之一的陶玉梅女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南京陶玉梅服饰设计实业公司”,率先开启了中式服饰设计师品牌发展的先河。20多年来,在苏派旗袍的研发和设计上,“陶玉梅”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业界一姐。
熱爱 创业的最好导师
走进陶玉梅的办公室,记者第一感觉是,这里不像是董事长办公室更像是一间服装设计室。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沓服装设计草图,一颗硕大的红色水晶球,显得十分耀眼;桌子正对面摆放着一个衣架,衣架上挂着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夫妇以及中国驻日本大使夫人汪婉参赞的定制中式服装,虽然办公室有些凌乱,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文雅气息。
创业如同爬山,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山谷,来不得半点马虎,20多年来陶玉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据统计,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2.9年,陶玉梅坚持以传统的中式服装“旗袍”为主的女装,开启创业之路,能够坚持20年,深感不易。
“我从小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痴迷。”在沙发上缓缓坐下,陶玉梅打开话匣,回忆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感慨万分。
少年时,陶玉梅师从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妹妹李婉专攻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幼年的陶玉梅就知道了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大师,传统文化因子深深地植入了她幼小的生命之中。
1983年,陶玉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系统正规地学习了服装设计,为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陶玉梅被分到南京一家国营服装企业主持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陶玉梅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陶玉梅的名子在国内服装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营企业的体制弊端,管理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现实工作与陶玉梅的理想追求存在巨大的反差。
“想踏踏实实做点事儿的念头愈积愈盛。”1996年陶玉梅下定决心,一纸辞呈结束了“铁饭碗”生涯。随后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南京陶玉梅服饰设计实业有限公司”,开启了以研发中式服饰为主的女性服装品牌发展的先河。
“我用自己名字注册,代表与我生命同样重要。”采访中陶玉梅告诉记者,她知道品牌一旦搞砸了,不仅是服装品牌就此偃旗息鼓,退出市场,她自己作为品牌创立者也会受到“牵连”,砸了自己名声,“可以说,是把自己推向悬崖,不留退路。”
对于“陶玉梅”这三个字,陶玉梅本人也有一定认识,在陶玉梅看来,陶,是原始天然的材料做成,器物古朴厚重,寓意品牌文化的历史积淀;玉,纯净典雅清澈了然,象征品牌服务的真情实感;梅,不畏严寒,傲然绽放,寓意企业要铸造千秋不倒的品牌。
1996年秋天,在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中,陶玉梅的“小作坊”成立了。
坚持 事业的成功之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南京服装市场,“品牌”林立,但南京本土知名服装品牌很少,而且大部分品牌都是模仿西方的风格,中式服装品牌几乎是空白。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国外市场也已悄然刮起“中式装”的时尚风。
“我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陶玉梅说,对个性的尊重,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不断创新是作为设计师和品牌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陶玉梅坚信,中国文化一定会更加受到世界的青睐,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使得中式服饰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情况下,融合了西方先进裁剪及款式理念的中式服饰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经过一番调研后,陶玉梅决定从传统的女式中式服装打开市场。“当时的中国服装市场没有任何品牌可以借鉴,一切都必须靠自己踩出一条创新之路。”
公司成立之初,拥有10多名员工,10台电缝机、1台拷边机和一台整烫机,租用部队仓库的一层近100平方米的楼层作为生产车间,初期客户主要是一些高档酒店及港、澳、台同胞等,虽然定量不大,却讲究设计和制作工艺。
陶玉梅自己设计、研发中式服装,克服设计、技术、工艺等许多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终于开创出了属于“陶玉梅”中式女装品牌的一片天地。
因为设计独特、有新意、讲究用料,又注重质量,“陶玉梅”品牌开始小有名气,市场反映热烈,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情况,1996年底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增添新设备,培养技术人材。第二年,陶玉梅开始将产品面向普通消费者,投向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商圈,设计风格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让“陶玉梅”品牌获得了强劲的张力,创业不到两年,陶玉梅以品牌化的运作手法赢得了江苏市场的信赖。
“陶玉梅”牌传统女装投放市场后,逐渐在南京“红”了起来,特色鲜明的传统女装在西式女装占主导的服装市场显得独具一格,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的“陶玉梅”品牌女装在南京这座历史古城刮起一股时尚的“中国风”,陶玉梅也成了当时新时尚的代言人。
南京大大小小的商场争相以引进“陶玉梅”品牌服饰,成为商场女士服装的新亮点。
品牌火了,烦恼也随之而来。一段时间里,新品上市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其他服装店模仿出一模一样的成品,秋天在中式婚礼服装热销的时候,就有其他服装店的人到“陶玉梅”专卖店,“考察”哪一款衣服好卖,然后把这种款式“学”回去,稍加改动“为我所用”。
服装成本最高的部分便是设计,“山寨版”没有这些成本价格自然就比“陶玉梅”服饰要便宜得多,为此陶玉梅的女装市场受到了一定冲击。
“模仿的是款式,但服装的设计灵魂他们永远学不到。”谈到当年市场上一些企业模仿“陶玉梅”款式时,陶玉梅表示,她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产品被模仿,这也是一种市场考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品牌会更成熟、更具有竞争力。
“这两年我很有自豪感,有些女性朋友身材不均称,不敢穿旗袍,但在我的引导下,都开始穿着旗袍了。”陶玉梅认为,旗袍讲就礼仪,可以提升女性的自我气质。旗袍承载的不仅是服饰文化,它传承的更是一种文明。
多年来,陶玉梅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陶玉梅”品牌影响力也随之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深受广大女性消费者喜爱的中式女装品牌。
创新 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旗袍女装市场开拓,局限太大,”陶玉梅告诉记者,一旦新人办完婚事,旗袍就被束之高阁,限制了市场的销量,也限制了“陶玉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陶玉梅认识到: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陶玉梅决定:在保持原有服饰特色的前提下,开发一系列款式多样的中式休闲装,以冬令的中式小棉袄为主打,率先打破了传统服装持重、古板的格局,以及打破中式服装面料、色彩搭配的设计禁忌。
另一方面,陶玉梅还提出了服饰用料的环保新概念。将锦、缎、呢、棉、麻、丝等面料巧妙结合,制作了几十款可互相搭配、相得益彰的棉衣、棉裙、棉裤、棉背心、大衣、饰品等,为习惯了臃肿冬天的国人带来了“美丽而不冻人”的全新体验。
为了做到旗袍与时尚接轨,陶玉梅再次在面料选择上大胆创新,把旗袍所用面料由锦、缎、丝扩展到化纤、棉布、棉麻等材料;在款式上,考虑到上班女性们的出行方便,又适时推出短装旗袍;在工艺上,除了传统旗袍镶、绣、拼、嵌等服装制作手段外,又添加了现代元素,画龙点睛地赋予了传统女装一些现代气息,吸引了年轻人的购买欲望。
2002年,“陶玉梅”又借“唐装”的潮流,在全国市场推出“中國红”春节装。借大红、桃红、紫红、玫瑰红等热情洋溢的红色,推出夹花袄、绣花龙裤、真丝棉缎裙、男士唐装,着着实实在国内红火了一把。
这一年,“陶玉梅”产品开始向江苏省外发展,浙江、安徽、山东、陕西、吉林等地遍地开花;这一年,真正将国内销售全面打开,“陶玉梅”建立了庞大的全国销售网络,拥有稳定的客户群。
如果说2002年初的“中国红”还未完全突破传统的话,2003年,“陶玉梅”品牌又推出之“野艳情人”、“纱中风情”、“锦衣魅影”等服装,挑战传统的意味则越来越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陶玉梅服饰设计中被演练得“入木三分”。
2015年9月,陶玉梅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华旗袍快闪秀”引起轰动,提高了中华传统旗袍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让旗袍走向世界服装的T型台。”陶玉梅表示,在纽约展示的产品均是地道的“南京制造”,是纯粹的“陶玉梅”品牌,“快闪秀”活动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时装,让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重新认识了南京。陶玉梅表示,公司以后会不定期地在世界各地举办旗袍秀,展示中国特色的旗袍服饰文化。
2015年年底,陶玉梅再次创新: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传统旗袍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中国旗袍界首款“手绘旗袍”,一经推出便受到追捧,在服装界引起轰动。
正是基于这些,陶玉梅所创品牌也取得了一系列荣誉:2003年,“陶玉梅”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05年,“陶玉梅”品牌被十运会组委会指定为唯一旗袍服饰;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学生代表服饰指定由“陶玉梅”公司制作。2016年,中国南京第21届国际梅花节,参演的“中华旗袍韵”获得巨大成功,为南京市打造了又一个崭新靓丽的城市名片。
爱心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多年来,企业茁壮成长的同时,陶玉梅不忘回馈社会,奉献爱心。
2015年10月,陶玉梅到贵州偏远山区的一个希望小学,看望留守儿童。“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孩子的爸爸妈妈回到家里来工作生活,陪伴孩子。”陶玉梅为此萌生了一个想法:在贵州铜仁建立“中华盘扣技艺传承生产基地”,
一来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二来可以挖掘和弘扬、传承民族服饰文化。
盘扣又称盘纽,是传统中国服装使用的一种纽扣,是一门中国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为中国旗袍之美的点睛之笔。但是在“陶玉梅”服饰的发展过程中,陶玉梅深深地感觉到,盘扣技师人才的严重匮乏。
2016年,陶玉梅决定在铜仁建立盘扣技艺传承生产基地,推进苗绣与旗袍融合,以此带动当地妇女就业增收,让盘扣文化走向公益化、产业化,真正使传统手工艺获得持久生命力。
“以贵州铜仁当地文化产业公司为龙头,深挖资源禀赋,着力发展壮大铜仁苗绣产业,突出优势树‘黔绣品牌,推动农村广大妇女创业就业。”谈起盘扣的未来发展,陶玉梅滔滔不绝。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陶玉梅的企业向社会捐款、捐物几百万元。1998年,向南京慈善总会捐赠价值十多万元的衣物;2002年参与光明行动,向希望小学捐款二十多万元;2003年向江苏省红十字会捐赠医用口罩,价值20多万元,成为防非生产企业;2005年起资助多名失学儿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企业捐款捐物达120万元;2016年9月向南京慈善总会捐物达20多万元。陶玉梅本人当选江苏省服饰商会副会长,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工商联常委等职务,并先后荣获“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十佳巾帼之星”,“政府采购评审专家”,“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3年陶玉梅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一直积极认真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始终将提交提案和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履行委员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注重走访、调研,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焦点、热点问题认真思考、撰写文字材料。截止2016年底,陶玉梅共撰写50多份提案,涉及社会、民生、服务、经济等,这些提案绝大部分都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