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莫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会计史研究”(项目编号:14XMZ087);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吐蕃王朝会计史探析”(项目编号:XYS14S22)
■中图分类号:K28.392;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38-04
摘要:吐蕃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文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也都各有发展。文章通过对吐蕃王朝社会文明和会计发展的考察,揭示了其社会文明和会计发展的共生互益关系。
关键词:吐蕃王朝 社会文明 会计发展 共生互益
蕃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今青藏高原;约在公元630年,松赞干布统一了邻近的苏毗、羊同等部落,并定都逻些(今拉萨),创建了古今闻名的吐蕃王朝。接下来他又建章定制、创建文字、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使吐蕃王朝逐渐发展成一个兼备农牧业文明优势的政治实体;后经几代赞普的经营,至公元8世纪末,吐蕃王朝达到发展的顶峰,相应的,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吐蕃王朝的会计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其会计发展体现了与社会文明的共生互益关系。公元9世纪前半叶,吐蕃王朝因内乱走向了衰亡。
一、吐蕃王朝社会文明发展回顾
从松赞干布创立吐蕃王朝到9世纪吐蕃王朝瓦解,虽东征西战,但这个统一政权的内部,国王的世袭制比较稳定,基本保持了比较安定的政局。这为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吐蕃王朝政治文明发展回顾
吐蕃王朝的国君即最高统治者称为赞普,由悉补野家族历代世袭。松赞干布创立统一政权后,积极借鉴吸收当时先进的唐王朝的典章制度,把部落联盟与文官制度结合起来设官建制——委任王族与氏族贵族首领担任各级官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级职官系统,这构成吐蕃政权的政治基础。
据《贤者喜宴》《王统世系叮鉴》等记载:在赞普之下,最有权力的当属“钵阐布”(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838年废止),即执政高僧,其地位高于外戚及诸权贵,对内主持君臣盟誓,对外致力于唐蕃友好。在“钵阐布”之下有“九大臣”,分为贡论、囊论和喻寒波三大职官系统,每个系统又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其中,贡论系统辅佐赞普治理国家,负责议政、判事、主兵等军国大事;囊论系统掌握行政权力,其职责主要有二:处理王朝内部的诸多事务(包括赞普的饮食起居、王室成员的生活供应及操办婚丧、保卫王室安全等)和处理关系吐蕃经济命脉的税收、统计、财产监护等方面的事务;喻寒波系统犹如赞普的智囊,负责修改、纠正赞普决议或政策中的差误或过失之事。
总之,吐蕃王朝的政治统治系统仿效唐王朝但又以自己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在赞普集權统治下众臣分工治理,形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塔式结构,各级官吏的职掌较为笼统,还具有宗教辅佐政治的特殊的社会性质。
(二)吐蕃王朝经济文明发展回顾
吐蕃的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以狩猎和采集为补充。据《旧唐书》记载:“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穅稻,有青稞、豆、小麦、乔麦。”可见,吐蕃王朝时期的农作物主要是适于高原地区耕种的耐寒农作物如青稞、小麦、荞麦等。《旧唐书》还同时记载了吐蕃的牲畜种类:“畜多牦牛猪犬羊马。又有天鼠,状如雀鼠,其大如猫,皮可为裘。又多金银铜锡。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新唐书》记载:吐蕃“独峰驼日驰千里”。因此,吐蕃王朝时期已建立了相对比较繁荣的农牧业经济文明。虽然青藏高原的自然气候条件较差,但在其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大量的各类野生动物,吐蕃时期狩猎盛行,贫富贵贱都可参与。当然,狩猎不单是为了猎获动物以取其皮肉,更带有练兵习武、军事检阅的性质。唐代诗人王维的《出塞作》中“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即反映了吐蕃狩猎的盛大声势。
在以上经济产业的基础上,吐蕃王朝建立了利于其统治的相应经济制度。其中最能代表其经济形态的经济制度为其赋税劳役制度。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时期即明确了吐蕃属民要遵奉“奉养王者、献纳赋税”的原则;至噶尔东赞时期,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赋税的摊派和征收、细化赋税名目,为吐蕃王朝加强集权统治和继续扩张提供了财政支持。据王尧、陈践的考察,在木简中可见的吐蕃赋税有三种情况:一是农业生产品的地租,一般缴纳实物,如青稞、小米等;二是计口税收,此为按人口计征的税收,也是以实物缴纳;三是劳役地租,即以服劳役的形式完成缴纳赋税的任务。当然,吐蕃赋税劳役制度的实施是以完善的清查制度为基础的。王尧、陈践的考察结果显示:吐蕃王朝在每年的大事记年中,都记载了清查和征集赋税的结果,如:虎年(654年),大论东赞于蒙布赛拉宗集会,区分“桂”“庸”,为大料集而始作户口清查;鸡年(673年),于董噶之鹦鹉园,由噶尔赞来多布、钦陵赞婆二人集会议盟,行牧区大料集;猪年(675年),大论赞业于欣木之孤兰,征象雄之大料集;兔年(691年),夏,于色乌秀集会议盟,赞普驾临乃迁至查那,清理土地赋税并统计绝户数字……可见,清查统计户籍田亩,并依据清查统计的结果征集赋税劳役,是吐蕃王朝重要的经济制度。
(三)吐蕃王朝法律文明发展回顾
吐蕃王朝自诞生时起就着手建立法律制度,这也是吐蕃政权的一大特色。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之后即挑选了一批谋臣开始着手制定法律条文,基本形成了吐蕃王朝时期的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时期先后制定了《十善法律》《纯正世俗大法十六条》及《法律二十条》等来调整吐蕃社会的基本生活;还制定了《十万金顶具鹿之法》统一度量衡标准,制定了《扼要决断之法》《权威判决之总法》《以万当十万之法》《王朝准则之法》《内库内法》等来规范职官权力、俗民道德以及辖内各种纠纷的判决依据。
随着吐蕃王朝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松赞干布之后的历任赞普又根据吐蕃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对松赞干布时期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如赞普芒松芒赞时期,制定了《狩猎伤人赔偿律》《纵犬伤人赔偿律》《盗窃追偿律》等对各种纠纷进行赔偿的律令依据;赤松德赞时期又制定了《没卢氏小法》《佛教大法》《婚姻离异法》等更具立法深度和广度的、具体详细的社会生活规范标准。形成了以“基础三十六制”(六大法典、六大政要、六种褒奖、六种标志、六种称号、六种勇饰)为主体的、能够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为吐蕃王朝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统一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吐蕃王朝文化文明发展回顾
吐蕃王朝的地缘文化环境对其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东方的唐王朝文化发展极其强盛,可以说达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顶峰;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位于吐蕃南方,其在宗教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吐蕃西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历来以其远途贸易闻名于世。处于这三大文明交汇之处的吐蕃王朝汲取各方的文化甘露,形成了独特的吐蕃文化文明。
松赞干布时期,贤臣吞米·桑布扎首创藏文,吐蕃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吐蕃王朝各代使用藏文,利用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形式来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经验,其中的一部分保存至今,成为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时期的另一重大文化事件是引入了对吐蕃影响深远的佛教文化: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王朝文成公主分别为吐蕃带来佛像并建造了供奉圣像的寺庙,佛教文化在吐蕃广泛传播,对稳定吐蕃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译经事业的繁荣也促进了藏文文字的发展。此外,文成公主及此后的金城公主还从唐王朝为吐蕃带来了大量的医学、工技、汉文典籍及造酒、碾磨、纸墨等技术,也对吐蕃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深刻的积极影响。
二、吐蕃王朝会计发展探析
在吐蕃王朝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会计对各利益集团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综合计量核算与报告,为协调吐蕃王朝的各利益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吐蕃王朝官厅会计发展考察
在会计发展史上,唐宋时期是中国官厅会计的发展期。吐蕃王朝也处于这一时代,在民族交流过程中受唐王朝影响较大,其官厅会计也有相应的发展。
如前所述,吐蕃王朝对作为征集赋税依据的清查统计极其重视,而对其清查统计结果进行登记的载体既有简、牍卷册也有纸张,即账簿文书。根据目前已经在敦煌和新疆发现的吐蕃王朝时期的账簿文书的记载,王室及官厅的清查统计结果主要包括了吐蕃的土地和牧畜分配状况及赋税征集状况。
1.賬簿文书对吐蕃土地分配状况的记录。吐蕃的土地归王朝所有,但王朝又通过将其分配给农民来征收劳役赋税,具体的管理则由当地的农田官来实施。《吐蕃简牍综录》中收录了吐蕃王朝官员受田和农民领受官田的账簿文书记录如:“……论本二人领受:零星农田一突……”;“……邦布小王(莽布支)农田一突,‘资悉波农田一突半……”;“门弯傣禄田一突”;“班丹领受:资悉波之田地三突,军官傣禄田一突,如本之新垦荒地一突,副先锋官田一突”;“博玛领受:如本达萨结之农田一突”等等。同时,敦煌汉文写卷中还记载了吐蕃对其占领的汉人的土地按口授田的情况,如:“元琼,十二口,宜秋东支渠五突半一亩十畦,都乡东支渠一突三亩三畦,孟授渠二亩一畦,宜秋西支渠三突半六畦,阶和渠半突四亩三畦,员家图渠半突六畦,计一十二突”;“武朝副两户九口,都乡渠一突一亩七畦,又树渠,半突一亩王畦,宜秋西支渠七突四亩十六畦,计九突一亩”;“令狐英彦七口,曲家渠二突一亩七畦,阶和渠一突半二亩四畦,员家渠三突二亩十四畦,计七突”……“李进益七口,员家图七十亩十三畦”;“翟宜来四口,夏交渠地四突十一畦”;“高茂新四口,夏交渠地四突十四畦”等等。
2.账簿文书对吐蕃牧畜分配状况的记录。对于吐蕃王朝的游牧部落,由于草原的最终所有权属于政府,则对于一般牧民也存在着从官府领受牲畜并向政府交纳赋税的制度。因此,吐蕃官员每年都要清点并记录牧民的畜群及牲畜数量,并据此征收赋税。敦煌汉文写卷中《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官营牧羊算会历状》记录了吐蕃官员清点牧民羊群的状况如:“契苶群,猴年七月于山山定奴群共领羊叁百口:一百五十口大母,六十口母羔,六十口羯羔,二十六口两齿羯,三口羖,一口神羯。从猴年新领后,至鸡年五月九日已前,病死及杂破用并见在总肆百叁拾陆口。鸡年五月十日点得见在:一百二十五口大母,一十三口大羯,八十九口两齿母,六十七口两齿羯,一十四口四齿羯,五口神羯,三口羖,六十七口母羔,五十三口羖羔,羔十只……据鸡年点数欠:三十口大母,二十七口大羯,二十口四齿羯。所欠母羊计羔合征皮三十张,病死皮四十一张充本群冬衣。一十四张勘宝意破……”
3.账簿文书对吐蕃赋税征集状况的记录。吐蕃王朝的农民耕种了官田、领受了政府的牲畜,就要向政府交纳赋税。《吐蕃简牍综录》中收录的关于赋税的账簿文书记载有:“论来冲木热等,前往小罗布,交纳差税:岸钟悦青稞二克,麦子三克…….”;“吐谷浑上部万人部落,凡属唐所辖者……每户征收五升青稞;万人部落田赋以六成计所征……”等等。敦煌汉文写卷对农民交纳赋税状况的记载较为详细如:“……王瀚,常乐一驮半二斗,一千人苏面一驮,瓜州一驮,十二月二十九日杜平纳一驮半,李延一驮六斗小一五斗,寅年八月纳青一驮二斗,小一驮半二斗”……“阴云,常乐一驮半二斗,百尺下青一驮半,小一驮半,私瓜一驮,十二月二十九日小一驮八斗,寅年八月纳青一驮五斗”等等。
4.吐蕃王朝的官厅会计发展特点。通过以上账簿文书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吐蕃王朝的官厅会计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吐蕃王朝时期,官厅会计账簿文书的记载主要以实物作为计量单位、绝少出现货币。但所用实物计量单位基本比较统一。(2)吐蕃王朝时期,官厅会计的记账方式为单式记账法,并使用了当时唐王朝普遍使用的“四柱结算法”。《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官营牧羊算会历状》中虽然未明确出现“附入”(收入),但其记录体现了“(上期)见在+附入-破用=(本期)见在”的“四柱结算”方法。(3)吐蕃王朝时期,官厅会计已经有了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的记录。具体表现为:定期进行的清查统计所得数额记录体现其总分类核算思想;而同时记录的日常收支情况则体现了其明细分类核算思想,但明细分类账的记录更成熟完整。
(二)吐蕃王朝民间会计发展考察
吐蕃王朝时期民间会计与官厅会计共同发展。吐蕃时期佛教兴盛、寺院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反映吐蕃民间会计发展状况的典型代表为敦煌出土文书中记载的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敦煌寺院的会计记录。
关于吐蕃时期敦煌寺院的会计发展问题,学界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概括起来,吐蕃王朝的寺院会计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财务岗位设置已经比较完善。吐蕃占领敦煌以后,专门设置了“岸本”“寺卿”等职负责监察和协理寺务,并与僧官一道对寺院经济进行核算管理;而寺院内部,与唐王朝类似,吐蕃王朝的寺院里也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财务岗位,包括:发号施令的“上座、寺主、维那”三职和执掌寺院财权的“典座”(总务主管)、“直岁”(会计主管)、“库头”(出纳主管)三职。其中,“直岁”负责寺院经济事务及财务收支并予以详细记录,年终还要出具结算报告,向寺院利益相关者报告。
2.已经有较为完善的账簿记录。根据敦煌文书的相关记载,吐蕃时期敦煌寺院基本的账簿为“入历”和“破历”,此外还有领得历、便物历、唱卖历等。其中,“入历”为收入账,一般按日期的顺序依次记载,而后定期(一年或与执掌账目的人员轮换期一致)按照分类对象(如麦入、粟入、油入、米入等)汇总过账形成分类入历;“破历”即支出账,其基本结构与入历大致相同,也有序時日记破历和汇总分类破历之分。
3.已有比较成熟的财务报告体系。吐蕃时期敦煌寺院的会计报告包括“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状”和“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点检,清点检查之意,“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状”即财产清查报告,一般是按年定期清查,清查的方法一般是实地清查。敦煌寺院的财产清查报告通常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财产交割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物品,第二部分是点检的内容,最后是点检审核监督人的签名。而算会牒则为年终的结算报告,一般按物品项目呈报,也是采用“四柱结算法”。
三、吐蕃王朝社会文明与会计发展的共生互益关系
(一)吐蕃王朝的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决定了其会计发展阶段
吐蕃王朝的社会文明与当时的唐王朝相比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其政局比较稳定、政治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农牧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繁荣、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已经比较稳固;具有吐蕃鲜明特色的法律体系内容丰富、全面;体现了佛教文化特色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吐蕃文化是当时古代文明古国文化精髓的结合。为了稳固其统一的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保证法律能够得到执行,吐蕃王朝需要会计对其土地、牲畜等财产予以记录并据以计算和传送税赋劳役,最后报送至最高统治者,此即官厅会计的发展基础。同时,吐蕃王朝佛教文化的盛行促进了寺院经济的繁荣,寺院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对财产管理的需要,这就催生了民间会计的迅速发展。可见,社会文明的发展召唤会计的发展。但同时,吐蕃王朝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文明发展状况也决定了会计的发展只能是反映自然经济发展的单式簿记阶段,且记账符号多以象形文字为主;与唐王朝的社会文化交流使其充分借鉴唐朝的记账方法而普遍采用了“四柱结账法”;另外,吐蕃王朝建立后才统一度量衡,社会流通中使用货币的情况可能并不常见,这也决定了其计量单位基本使用实物计量单位。
(二)会计的发展反映并促进吐蕃王朝的社会文明发展
首先,会计记录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吐蕃王朝社会文明发展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为管理者提供了其所需的有用和有效性信息。其次,政府根据官厅会计记录提供的信息来征收赋税劳役、加强统治,寺院根据民间会计记录加强财产管理、促进寺院的平稳发展。因此,吐蕃王朝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会计也决定了会计的发展阶段,同时,会计的发展也反映和促进了其社会文明的发展,二者共生互益。会计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了吐蕃王朝的整体实力和文明程度,成就了当时威震四海的吐蕃帝国。Z
参考文献:
[1]杨雄胜等.现代会计与人类社会文明关系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14,(8).
[2]靳能泉.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的共生共融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3]才让.吐蕃史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白秀英,赵丽芳.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5).
[5]乜小红.唐五代敦煌牧羊业述论[J].敦煌研究,2001,(1).
[6]陈庆英.从账簿文书看吐蕃王朝的经济制度[J].中国藏学,1992年特刊.
[7]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上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8]王尧,陈践编著.吐蕃简牍综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李慧,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企业融资,已经主持完成厅级项目两项、校级项目两项;主持在研省级项目一项、校级科研项目一项;参与在研国家级项目两项、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三项、厅级项目多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科研经历丰富。
莫磊,男,广西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会计史,公司财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