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扶贫资金“活”起来

2017-07-19 10:08陈磊
中国扶贫 2017年14期
关键词:富民贫困村新区

陈磊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积极探索实施“资产收益型”扶贫新模式,将无形扶贫资金变成有形商业资产,将稳定资产收益变为长期发展资本,走出一条“输血”“造血”互通互联的可持续扶贫之路。

“西海岸新区有责任让每一个群众都生活得更好,因此我们尽最大努力把财力向民生方面转移,确保对贫困人口‘兜住底,让全区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表示。

资金变资产

针对扶贫资金有效推动脱贫的发展需求,青西新区在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牢固树立“造血式”扶贫的理念,发挥龙头国企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社会责任,搭建“西海岸扶贫富民平台”,用三年时间每年投入3550万元农村扶贫专项资金,为全区65个贫困薄弱村统一购置国企优质地段商业资产,委托国企西海岸富民集团承租运营,将扶贫资金变成优质资产。

扶贫资金购置龙头国企黄发集团商业资产,既施展了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又发挥了政府主导调控的“有形之手”,有效提高了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解决了贫困薄弱村无资源发展产业项目、找不到高收益项目、扶持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有效规避村庄自主投资面临的自然灾害、技术瓶颈、市场经营等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扶贫资金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发挥杠杆效益。

从2016年开始,新区对30个省定贫困村每村每年投入扶贫资金60万元,35个市定经济薄弱村每村每年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65个贫困薄弱村合计年扶贫资金3550万元。

如何用好这笔资金?新区深入调研、听取民意,由各贫困薄弱村按“四审四议三公开”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一致表决通过的基础上,整合3年扶贫资金1亿余元,以重置成本价购置区政府北侧阳光大厦商业资产15772平方米。充分发挥扶贫资金规模化运作效应,“不撒芝麻盐”,攥指为拳,既保证了扶贫资金合法安全、不被挪用,又实现了稳定、高收益,是贫困户暖心、村集体称心、社会面放心的“三心”惠民工程。

资产保收益

为保障扶贫资金所购资产的保底、高效收益,青西新区实施“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搭建强力的运营主体,依托龙头国企黄发集团,成立国企西海岸富民开发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承担全区扶贫资产运营职责,建成西海岸扶贫富民平台,补齐了贫困村缺乏会经营、善管理“能人”的短板,确保资金、资本运作专业化、市场化。

第二步制定稳定收益保障办法,研究出台了《关于扶贫专项资金购买商业资产的实施意见》,明确运营主体西海岸富民集团兜底保障扶贫资产8%的年收益率,超出部分仍归村集体所有,签订20年承租协议,协议到期后村集体可选择资产继续出租或变现回收。

第三步建立“高效”的回报机制。选定购置的商业资产位于新区黄金地角,承租者主要为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信誉好、租期长、收益高。同时,为保障贫困薄弱村马上见到收益,与西海岸富民集团建立提前支付收益制度,每年年初先将8%收益支付到贫困薄弱村。目前,前期476万元兜底租金收益已由国企提前垫付到65个村,用于村庄发展。

收益促脱贫

为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收益再“造血”功能,青西新区本着“不单就脱贫而脱贫,关键以脱贫而富民”的原则,在优先保障脱贫和收益再投入上出实招、下功夫。制定了《黄岛区扶贫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资金使用程序、政策规定,强化资金使用的民主决策、审批公示,实施跟踪审计,将资金使用纳入纪委和审计部门巡查、审计范围,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有效。

优先惠及村户脱贫。扶贫资金收益用于所在村失能贫困户生活质量提高和应急扶贫,帮助贫困户实现“两好四保障”,确保脱贫不返贫;积极保障村级基本运行,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成为贫困户暖心、村集体称心、社会面放心的“三心”惠民工程。省定贫困村大场镇南辛庄于“暖冬行动”中全面检查贫困户的房屋,投入1万余元资产收益金对4户有隐患的房屋进行了修缮,确保贫困户过暖冬、过好年。省定贫困村铁山街道李家店子村将11.2万元收益,全部用于“一村一品”平菇春暖大棚建设,目前,该村已引入食用菌企业2家,家庭农场2家,建成食用菌大棚58个,其中村属产权大棚10个,年实现租金收益4万元,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50余个,二期食用菌大棚已开工建设,2017年可建成15 个,实现年收益6万元。

实现项目良性循环。实施“造血式”扶贫,瞄准产业扶贫项目,發挥资产收益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收益金投入周期短、见效快、安全高的农业园区和光伏工程等项目,推动村庄发展。市定薄弱村铁山街道后石沟村将5.6万元收益,用于村庄影视文化旅游项目配套建设,引入中宣部定制剧《孙光明下乡记》入村拍摄,拉开了以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扶贫工作的序幕,拍摄完成后,可实现旅游开发收益。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提高资金效益,2016年村级集体收入达到了72万元,债务全部化解。村集体今后每年固定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胶河经济区朱家沟村利用收益金启动全村210亩土地整体流转,建设现代蔬菜农业园,租赁给区供销集团发展“线上线下”生产经营,实现“农村农园一体化”发展,年增加村集体租赁收益9万元,强化了村集体经济的“循环造血”功能。

强化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引导贫困薄弱村将资产收益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五通十有”,让村民有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获得感。省定贫困村宝山镇张八朱村用三年扶贫资金140万元购买了区政府北侧阳光大厦6楼86.67平方米的写字楼,目前已经拿到保底8%(11.2万元)的收益,用赚到的第一桶资金实施了道路整修及自来水改造工程,村庄有了发展的活水源泉。

放大资产收益扶贫效应。省定贫困村大场镇辛庄村整合扶贫资金,打造了占地200亩的“西海岸草莓公社”,建设草莓大棚80个,发展露天草莓400亩,建立了电商扶贫平台,成功举办“首届草莓采摘节”,采摘旅游达8000余人次。经济薄弱镇海青镇与青岛荣灿农业合作,统筹利用经济薄弱镇扶贫资金600万元,建设占地500亩的高标准智能温室和种植大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大樱桃和蓝莓,建设集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庄。合作期内,预计收益2000万元,专项用于对经济薄弱镇扶贫,可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带动西南区域15个村庄、1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青岛西海岸新区创立了东部沿海地区扶贫资金持续、稳定、高回报“资产收益型”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村栽下“富根”、播下“富种”,从贫困中解脱出来,走进致富之门,走上致富之路。

猜你喜欢
富民贫困村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