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守田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全省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之一,有省级重点贫困村49个,贫困人口3.3万户6.3万人。在扶贫工作中,费县探索实施“五个全覆盖”脱贫攻坚举措,对扶贫任务分解细化,按五种类型进行分类施策,设立五条专项工作线、五个专职办公室,建立五个信息数据库,以线带面、统筹推进,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2016年全县实现3.8万人脱贫,25个贫困村“摘帽”。
产业项目全覆盖,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费县在重点贫困村逐村成立帮扶领导小组,每村安排50-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明确种养殖、光伏、生态旅游、电商四个主要方向,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旅游+扶贫”赋予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新模式。费县是“世界长寿之乡”,生态怡人,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为推动北部蒙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南部许家崖水库区20个重点贫困村脱贫,费县大力发展全域乡村生态旅游,力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投资20亿元的大田庄全域生态游项目,整合省财政“一事一议”和旅游扶贫资金,将每个村都打造成了风格独特的旅游景点,区域内实现了“三变”,即果园变成游园、房屋变成旅馆、产品变成商品,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引进投资20亿元的许家崖“后乡土”乡村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发展以古村落、农业观光、果品采摘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魚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带动农户就业创业,区域内实现了“三转”,即专项扶贫资金转股金、村级资源转股权、集体资产转红利,项目建成后可带动3000人就业,能够有效辐射库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
“三式建光伏”赋予丘陵山区扶贫开发新产业。费县境内山区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70%多,2万亩荒山、滩涂适合发展光伏产业。为用好土地资源,费县采取集中式、集体式、分布式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对于1000亩以上大面积荒山,采取集中式电站方式,由企业投资,建设了投资11亿元装机容量90兆瓦的熠峰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土地租赁、园区务工等方式带动3个重点贫困村470户850人稳定脱贫,村集体每年增收25万元;村里有集体空闲地的,根据土地面积大小确定装机容量规模,建设集体式光伏电站。县政府成立益民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申请上级光伏扶贫指标25.6兆瓦,投资2亿元,在5个乡镇22个贫困村实施。项目完成后,3038户群众年受益3000元;对于住房安装条件允许的贫困户,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房顶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梁邱、石井等4个乡镇20个贫困村建设了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1.7兆瓦。
“互联网+”赋予电商产业扶贫开发新力量。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电商扶贫快捷、简单、有效的优势,探索“上行促销售、下行带就业、综合促增收”电商扶贫模式,重点打造了齐尚、思埠、红袖添香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电商企业,形成了特色电商帮扶模式。
在上行方面,依托齐尚等电商平台,在全县设立经营服务网点160个,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在下行方面,引进广州思埠集团成立费县思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全县电商孵化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妇女创业孵化中心、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吸纳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现已发展代理商475家,其中贫困人口73人。
在上下行综合方面,依托阿里巴巴最大服务商—红袖添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梁邱镇建立了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园,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指导贫困户网上开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等,实现了吸纳就业、培训创业、农产品进城、贫困户增收的目的。目前,全县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282家,年交易额6亿多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带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行业2000人就业。
产业化带动全覆盖,“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
费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林果面积广大,特色养殖众多,培育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经营组织基础。依托这些资源,费县把有劳动能力、从事种养殖产业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化合作经营链条,依靠合作化经营、产业链带动,建立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实行扶贫园区带动。费县根据地区特色和产业基础,在全县规划建设润宝、龙盛等21处扶贫产业园区。对于园区管理经营,费县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贫困户参与”的政策,重点解决周边村贫困户脱贫问题。对入园企业,在土地流转、小额扶贫信贷、财政专项补助等方面,政府给予重点扶持;对生产载体,由企业出资,并承担所有生产经营性投入;对具体的生产经营事项,由贫困户和企业分工负责,盈利与企业按比例分成。园区盈利后,贫困群众将实现户均年收入3—4万元。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发动生产经营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种植基地、开办扶贫车间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如山东豆黄金公司通过建设优质大豆生产基地1.3万亩,开发提供就业岗位、设立公益特岗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群众167人脱贫,实现了企业壮大与群众受益的双赢。目前,全县42家农业龙头企业累计开发扶贫式岗位1200个,带动贫困群众就业860人。
实行专业合作社带动。筛选211家优质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送项目、送良种、送技术、送销售、送资金”的“五送”服务,保障贫困户发展无风险、收入有保障。探索实行“村社共建”模式,由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有效打消了村民顾虑,既保证了贫困户脱贫,也实现了村集体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全覆盖,实现“摘穷帽、拔穷根”
费县有6个乡镇16个村2944户9295人(其中贫困户1389户3459人)需要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占全省总任务的1/5、全市总任务的60%。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费县探索实行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区同建”,高标准打造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
实行政策引导、设施先行,确保“搬得出”。费县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整合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投资1亿元在乡镇驻地建设滨河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实现了260户贫困户零负担搬迁,270户随迁户最大优惠入住。
完善配套、保障就业,确保“稳得住”。在社区周边大力培植服装纺织、商贸物流、板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了木业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和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两园一中心”,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和安置,帮助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实现充分就业。
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确保“能致富”。费县对项目村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整体产业开发,投资1.9亿元用于道路、水利和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配套,整理土地1.3万亩,复垦土地940亩,搬动土石方300万立方米,新建小型水库3座、拦河坝38处、扬水站17座,治理河道1.2万米;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招引农业项目10个,成立2家合作社,52家家庭农场,吸纳26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实现脱贫。
就业安置全覆盖,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费县对不愿发展产业项目、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建立了贫困人口就业安置数据信息库,实行全员登记认定、全员免费培训、全员就业安置、全员跟踪管理,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整合资源抓培训,实现“愿培尽培”。费县整合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培训资源,搭建县、乡、村三级培训平台,采取培训机构列单、贫困户选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累计举办就业创业培训班40期,培训1800余人次。
多措并举抓就业,实现“能业则业”。费县强化贫困村、劳务中介机构、用工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四方协作,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定岗接收,今年以来费县累计转移农村贫困人员686人。鼓励企业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扶贫车间,开展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广的项目,发动72家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3600个,吸纳贫困人口1103人。
动态跟踪抓监管,实现“宜转即转”。费县对依靠就业安置脱贫的贫困户实行长期动态跟踪管理。对经培训上岗,工作一段时间后不适应岗位离职的,组织二次培训、转岗,确保每一名贫困人口都能实现持续就业、稳定脱贫。
政策兜底全覆盖,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费县坚持多方争取政策,统筹各类资源,构建帮扶机制,确保特困群众、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有保障。
创新实行孝善养老模式,设立2000万元的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对70岁以上老人分年龄段每月分别给予20、30、50元补助,加上子女每月100元赡养金和100元养老保险金,保证每名老人每月收入不低于220元,解决了6.96万名70岁以上老人基本生活问题。
搞好教育保障,对建档立卡的3424名农村家庭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搞好醫疗保障。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行医疗费用县乡财政兜底补助。实施特困救助,对农村特困家庭进行排查核实,共核查579户1506人,由县慈善总会给予托底式救助,今年,已救助大病群众40人,平均每人发放救助金7.5万元,最高的达到33万元。
脱贫攻坚“五个全覆盖”的实施,为费县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将一抓到底,为脱贫攻坚交上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