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堃
“一位印刷企业老板说,他想在印刷行业推出‘延误险,客户在下单时如果购买了金额不高的避免收货延误的保险,那么如果真的出现交货延时,不仅该单免费,还会赔付更高金额的补偿。”
有一天,一位印刷企业老板和我说,他想在印刷行业推出“延误险”,客户在下单时如果购买了金额不高的避免收货延误的保险,那么如果真的出现交货延时,不仅该单免费,还会赔付更高金额的补偿。好比航空延误险,也好似蚂蚁金服为网购提供的各种保险。
这位老板一提出这个想法,我有一种“秒懂”的感觉。是的,将符合质量要求的印刷产品及时送到客户指定地点,是进行印刷生产服务的本份和应有之意,但如果加上了这种客户愿意承担的“对赌”,一方面让客户买一个心安,另一方面也让印刷企业对于排单生产有了更有力的督促。而这种玩法实际上是利用价格歧视有效区分了客户需求,如果确实是刻不容缓的急件,印刷企业需要调配更多的生产资源来完成,那么客户多付的“延误险”实际上是对印刷企业的“补贴”,而如果对于交货时间较为宽裕,那么印刷企业可以根据工期进行更为合理的生产形式,比如合版印刷,可以降低成本。在这双市场无形的手中,客户的下单习惯更具规划性,否则他就要多付保险的费用或者承担收货不及时的结果;印刷企业生产资源调配更为优化,为更具价值的活件调配更合理的资源,避免无谓的浪费,让服务更具针对性。
和这位老板就“延误险”的想法相谈甚欢,但发现了一个多少让人有些沮丧的事实:能够向市场推出并实现“延误险”可能的,并不是那些在商场野蛮生长的印刷企业老板们,而只能是更具行业整体资源的“大玩家”,或者跳脱行业直接进入社会化支付领域。印刷延误险,其目的是为了用“对赌”的形式来优化客户与印刷企业的合作关系,与其说大家需要的是一种“花钱买心安”,倒不如说呼唤的是更为成熟的支付金融环境。比如,愿意承保的保险公司更愿意合作的是最大范围能准时交货的印刷企业,这里就涉及到印刷企业是否存在存续经营的政策风险,比如环保、税务、人力、消防等;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设备来覆盖尽可能多的生产环节;是否有足够的品控管理机制达到客户需要的质量标准;甚至这家印刷企业是否有更完善的物流配送机制。这种甄别能力所耗费的成本远远大于客户随手购买的“延误险”。而印刷企业为了“达标”,又需要更多的资金周转来发展,比如不断补足生产环节,更多资源的调配,甚至自建物流,这些资金的筹措又成为了一种市场需求。目光所及的部分,“延误险”的操盘手也只能是蚂蚁金服、微信支付这样的盘商了吧。
不过“延误险”的想法并不新颖,在很多年前很多印刷企业向客户承诺,诸如“48小时交货,晚了就赔钱”的广告语,是一种营销手段,但也是一种自主萌发的金融需求,已经有印刷产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资金互助概念——在产业园区内设立基金会,为园区内各种印刷工序及特色企业提供贷款购置设备以及追加投资,而园区内所有入驻的各种特色企业实际上就构建了最完善的产业鏈。由园区提供人力、物流等商业服务,自然,园区基金会也向客户提供“延误险”等诸多服务,由产业园去面对客户的各项需求。这个多少有些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期待能在新型的印刷行业中产生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