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蓓
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父母该老的时候就一下子老了,他们也要从你习惯多年的父母位置上出走,不僅叫你无从依赖,甚至变得反过来依赖于你。
经过长久的酝酿,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姑娘在寒假回家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自己麻将成瘾的母亲实施了大规模的心灵重塑工程。看着曾经的人生导师日复一日沉沦在退休后的无聊琐碎当中,姑娘不甘、不忍,她要劈山救母。她倾尽平生所学,苦口婆心,心力交瘁,险些卒于失望。
中年人有着更年迈的父母。一个朋友时常抱怨她70多岁的父亲每天对照养生堂的电视节目内容自查自疑健康问题,不断提示她是否该带他看病。更多的朋友投诉父母照顾孙辈的方式不能与时俱进,恨他们无法以开放的态度迎向未来。
总而言之,有很多渐渐步入老境的父母的表现不能令子女满意。他们不再是子女想象中的样子,似乎也不再能发挥子女所期待的父母功能。在子女心中,正常的父母功能是什么样子呢?你可能需要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面对压力和矛盾,父亲能够稳如泰山,不逃避不焦虑。母亲则应该可以涵容全家人的情绪,温柔平和。他们最好能够活到老学到老,对新鲜事物保持兴趣,尤其是对高级、深刻的知识和思想富有探索的愿望。另外,无论你多大年纪,你依然希望,在你人生的重要关口,可以得到他们的指引和建议。
就算他们不能给你这些馈赠,你还是会希望他们至少可以消化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主题:面对衰老和死亡的临近,他们能够从容、勇敢,不自怨自艾,不魂飞魄散。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些,或许你会感觉自己没那么爱他们,你宁愿躲开,或只是出于责任在勉强照顾着他们的生活,做一些你认为有可能会让他们高兴的事。
如何从这种失望和烦躁的感受中走出来呢?不妨参照一下小童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你的父母是否已经到了能够被一些小童叫做爷爷奶奶的年纪呢?如果是的,你看看那些孩子们,他们是如何接纳以成年人标准来看是“虚弱无能”“不思进取”的爷爷奶奶们的。小孩子对老年人的态度天生亲近,小孩子更会自发地搀扶、照顾爷爷奶奶,对小孩来说,无能不是罪过,老年人跟他们同是弱者,不严厉,放任他们自由,又关心低级的快乐。父母是超我,爷爷奶奶是本我。
老年人打麻将,小孩子会饶有兴趣地在旁边帮他们摸牌,老年人唠叨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小孩子也往往会认真地回应。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一旁看到这种一老一小的组合互动的画面,恐怕也会莞尔一笑,觉得人间软暖。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父母看做是普通老年人的一员,一个邻家的老爷爷老奶奶,你能不能,像孩子一样爱着你的父母呢?
谈些理论吧。老化的过程,除了不断地失去体力和智力的优势,同时也是卸除人格面具和社会角色,回归自我中心的过程。作为成年的子女,你需要尊重人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拼命抓住你心中父母-子女的关系定位。
今天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的、政治正确的理论是,父母应该以让孩子能够走向独立、抛弃父母作为养育的目标,强调孩子身为另一个人的独立人格,而不是仅仅作为你的孩子。虽然无论子女长多大,父母总还是担心他、把他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但我们始终要练习硬下心来放孩子走。那么这个理论的另一端就是,当父母老去,我们也要慢慢练习放他去做一个普通的老年人,而不仅仅是你心中一直可以支持你、让你依靠的那一座高山和那一片大海。
不管父母的心里有没有准备好,你该长大该走的时候就那样走掉了。现在轮到你,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父母该老的时候就一下子老了,他们也要从你习惯多年的父母位置上出走,不仅叫你无从依赖,甚至变得反过来依赖于你,这叫一报还一报。
那么老年的父母完全是失能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仍在用生命保护着我们。只不过,他们曾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崇山峻岭,而现在是仅存的一面最后的盾。爱着你不能爱的父母的时候,你能不能试试,像孩子一样爱下去?
(马晓梅荐自《中国新闻周刊》)
责编: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