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从“邑”之字分类略说
——以清华简为中心

2017-07-19 11:27刘伟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国名姓氏清华

刘伟浠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楚简从“邑”之字分类略说
——以清华简为中心

刘伟浠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楚文字中从“邑”之字主要有六种用法,可表国名、表地名、表姓氏、表人名、表官名及表其他。“邑”本指城市及其居民,从考察清华简(一)至(五)字例来看,这些用法几乎都与“邑”本义有关,有些字可当作是专用字。

楚简;邑;清华简

《说文》邑部收字181个,大多数是表国名或地名,《说文》分部别类,这当然与“邑”字意义有关。“邑”甲骨文作(合集17562),从口,从卪,“口”表示城市,“卪”表示跪坐臣服之人,其本义即指城市及其居民。[1](P582)其于文献中亦有所体现,《周礼·夏官·邍师》:“物之可以封邑者。”孙怡让正义:“凡民所聚居,大小通曰邑。”《周礼·地官·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贾公彦疏:“邑是人之所居之处。”古时国家规模小,即相当于一座城,又可引申表国家之义,《说文》:“邑,国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但楚简也出现许多《说文》未收的从“邑”之字,从广义来说,有些字甚至可以看作楚人当时所造的专用字。①增益形符“邑”使意义更明确,例如“夏”字有时加“邑”作“”。

从现有楚系材料来看,“邑”皆表意,从不表音。楚简中从“邑”之字用法大体可以分为六类:表国名、表地名、表姓氏、表人名、表官名、表其他。前三者较普遍,《正字通》:“从邑者,为邑,为姓。”后三者较少见,但也与前三者有密切关联。

一、表国名

古文字中从“邑”之字多表国名,楚文字也不例外,常在表国名的文字上加注“邑”旁而作为专用字,[2]最典型的莫过于“殷”“夏”“国”等字。“国”字初文作“或”,本指区域,无“国家”义,最早至春秋早期出现“邦国”连用,才有表示“国家”之义,[3](P532)但楚简有时以“或”加“邑”旁的(清华五·殷高宗问于三寿02)形表“国”字。“殷”字本作(清华五·封许之命07),常加“邑”作(清华五·殷高宗问于三寿10)。楚简“许国”之“许”的专用字作“”,或加“邑”作(,清华五·封许之命05)。“夏国”之“夏”在楚文字常以“”“”“”“”诸形表示,清华简(五)出现一新字形作(清华五·汤处于汤丘03),乃加注“邑”旁,以往楚简未见。“黎国”之“黎”在清华简(一)《耆夜》中以“”表示,从邑旨声,在典籍中常作“黎”或“耆”,《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张守节注:“即黎国也。”

二、表地名③

“郢”字,《说文》《玉篇》以为“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广韵》《集韵》释为“楚地”“楚地名”。楚简屡见,一般作“某郢”格式,清华简(一)《楚居》是一篇详述从季连至楚悼王时期迁徙楚都的重要史料,载有“湫郢”“冗郢”“樊郢”“箬郢”“睽郢”“为郢”“媺郢”“蓝郢”“疆郢”“郢”“鄩郢”“郢”“郢”等都城,其具体所在地已有学者作考辩。④

清华简还出现其他地名,皆加“邑”。“少鄂”(清华二·系年009)即《左传·隐公六年》所载之晋地鄂。“邾”(清华二·系年015)即《尚书·禹贡》之“朱圉”,《汉书·地理志》作“朱圄”,云:“《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清华二·系年112)字,又见于包山简130,用为地名。清华简(二)《系年》120有“陵”,地名。《系年》062有“扈”,郑地,今河南原阳西。“邾邡”(系年098)即《左传·昭公四年》的“朱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朱方,吴邑,今江苏镇江市丹徒镇南。”《系年》119有“”,即“任”,晋邑。《系年》131有“”,郑地。

三、表姓氏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这句话除了阐述诸侯受天子赐姓(即以国为氏)外,还可知诸侯在其统治范围内命氏主要有三种方式:以先祖之名为氏、以官为氏、以国名或封邑为氏。而以从“邑”之字表姓氏则更多属于后者,周及周以后的姓氏制度多以“致邑立宗”的命氏方式。[5]

传世本《逸周书·祭公》之“祭”在清华简(一)中出现其本用字形,作(祭公02),从邑、,丯声。丯,见母月部,与“祭”音近可通。简1穆王称“祖祭公”,孔晁注传世本:“祭公,周公之后,昭穆于穆王在祖列。”可知祭公为周穆王的先祖。其本为姬姓,后封于祭,乃以国为氏。[6]

清华简(一)《耆夜》称“吕尚”为“郘上甫”,“吕”加“邑”作“郘”,该字《说文》无收。《史记·齐太公世家》:“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本为国名,段玉裁《说文注》“吕”字条:“吕者、国名。以国为氏。……宛西三十里有吕。郦道元、徐广、司马贞说皆同。宛城今南阳府治附郭南阳县是也。”此用为姓氏。

《史记·殷本纪》和《楚辞·天问》所载姓氏“有莘”在《吕氏春秋·本味》作“有侁”,在清华简(五)《汤丘》作“又”,“”字,从邑,新省声,不见于其他楚简。《郡国志》:“合阳南有古莘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在今山东曹县北。[7](P136)《古今姓氏书辩证·六》:“莘氏,出自姒姓。古有莘氏,诸侯也。女曰修己,为鲧妻,生禹,其后国亡。夏后封其少子于莘,女为周文王后,谓之太姒。其后以国为氏。”⑤“有莘”又简称“莘”,为夏启时期封国,后用为姓氏。

“召公”在清华简(三)《良臣》04作“邵公”,传世典籍及金文习作“召”,楚简习作“邵”,《史记·燕世家》:“召者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经任伟先生论证,“召公氏族虽与姬周同姓却是‘周之支族’,此族本与姬周本支同居西土,后从本支分离出去迁居于东方‘召’地,‘召’随后演变为此姬周别支之氏族名、国名。”[9]

清华简(三)《良臣》11有人名“伯州犁”,为晋伯宗之子,《左传·成公十五年》《国语·晋语五》有载。《元和姓纂》引《世本》:“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乃以先祖名为氏。张澎《世本稡集补注》引邓名世云:“此谓伯氏所自起也,林宝以为伯宗复姓,误矣。”今看简文“伯”作“”,从邑,可证张说可信,“”为其氏本字。[10](P162)

四、表人名

楚简中从“邑”之字有时也可表示人名,但这类例子并不多见。楚人有意加“邑”,盖有提示人物居地之意。

五、表官名

从“邑”之字可表官名,但不见于清华简,偶尔见于其他楚简,极为少见。楚国有官职名“莫敖”“连敖”,“莫敖”一词始见于《左传·桓公十一年》,属武官之列。⑥清华简(二)《系年》114、116作“莫嚣”,与其他楚简同。但“嚣”在曾侯乙简01、12、73则繁增意符“戈”,大概是彰显其与军事活动相关。[14](P264)与此相类,包山简117出现一例是“嚣”繁增“邑”,乃楚人有意为之,或是提示官职所在地。

六、表其他

这类字在辞例中多假借为其他字用,也可当作一类以“邑”为形旁,以另一偏旁为声旁的形声字。

“酆”字,见于清华简(四)《别卦》,不见于其他楚简,但见于其他系文字如《古玺汇编》1884、1885和马王堆帛书《衷》。整理者言:“王家台秦简本、马国翰辑本《归藏》、今本《周易》作‘豐’。‘豐’‘酆’通假。”[17](P132)与今本对比,《别卦》“酆”读“豐”无疑。典籍中“酆”皆用作邑名、地名、姓氏或水名,《说文》以为“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乃“豐”加“邑”孳乳为“酆”,金文有“豐”无“酆”,如人名豐井叔(集成3923),传世古籍常通用,段玉裁“酆”字条注:“《诗》《书》皆作豐。”《别雅》卷三:“酆滈,豐镐也。”《左传·宣公十五年》:“酆舒为政而杀之。”李富孙异文释:“古今人表作豐舒,豐酆古今字。”《别卦》以“酆”为“豐”,是否别有他意,待考。

“巷”字,从邑,共声,“共”属群母东部,与“巷”音近。《说文》收入“”部,作“”,训“里中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篆文从邑,今字作巷,省。”传世典籍多作“街里中的道路”“胡同”解,[18]有时作姓氏,《广韵·绛韵》:“巷,姓。《诗》云巷伯。”《万姓统谱·绛韵》:“巷,周寺人有巷伯,其后以为氏。”上博简(一)《缁衣》01和郭店简《缁衣》01有“巷伯”。楚简异体颇多,但皆从“”,简文有用作“闾巷”义的,如包山简2.142、144。[19](P109)清华简(二)《系年》作,从邑、廾,简文读“绛”,[4](P178)不作本义用,又不作国名或地名用,当属少见。⑨

传世文献中“赤翟”或“赤狄”在清华简(二)《系年》作“赤”,“翟”加“邑”明意。春秋北方民族称“戎”或“狄”,⑩《礼记·王制》:“北方曰狄。”而“狄”始分称狄、赤狄、白狄、长狄,《潜夫论·志氏姓》:“隗姓赤狄,桓姓白狄。”孔颖达云:“谓之赤白,其义未闻,盖其俗尚赤衣白衣也。”《国语·周语中》:“将以狄伐郑。”韦昭注:“狄,隗姓之国也。”故“赤狄”部落本姓隗,“赤狄”只是别称,非姓氏人名。

综上,我们从“邑”词义出发,以清华简为例把从邑诸字分为六类。事实上,这六类基本可囊括所有古文字,因为所有古文字都存在这样一种共性——添加或替换某一偏旁来突显意义。像楚简“傷”字多达4种异体作“”“”“”“”,分别从“心”“刀”“戈”“疒”不同角度点明“伤害”之意。[20]另外,此六种分类并非是单一的,有时同一个从“邑”的古文字既可表国名,又可表人名等。如“”字在战国金文13见,9例用作人名,其余则用作国名。[21]这也是符合汉字分化和词义发展事实的。

注释:

①陈伟武先生认为,专用字是“与通用字相对而言,或称专字、分化字、区别字,属异体字的一支”,“专为某一意义而造的字就是专用字”,“专用字是用增益形符或改易形符的办法使字义单一化、明确化”。参见:陈伟武,《简帛兵学文献探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李品秀先生按行政区域大小划分,将《说文》邑部字分为国、郡、县、乡、亭、里、聚、陌、部、渡、丘及待考。参见:李品秀,《说文解字》邑部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其分类精密细致,此处为行文方便,将郡以下单位统称为地名。

④参见:赵平安,《〈楚居〉“为郢”考》,《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赵平安,《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黄锡全,《“朋郢”新探——读清华简〈楚居〉新探》,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

⑤该引文转引自:籍秀琴,《中国姓氏源流史》,天津出版社,1998年。

⑥学界多承认此说,参见:文炳淳,《包山楚简所见楚官制研究》,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⑦滕壬生先生隶作“鄳”,参见:《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⑧参见:冯胜君,《战国楚文字“黾”字用作“龟”字补议》,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禤健聪,《释楚文字的“龟”和“”》,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楚简中以“龟”作“黾”,实际上很有可能,“龟”及从“龟”诸字出现语境皆与占卜有关。历来对楚简“”上部分是“龟”是“黾”争议甚大,苏建洲先生认为,楚文字目前未见“黾”字,其相关论说可信,清华简(六)新出现该字形,当读“龟”声,可为冯说增添一则补证。参见:苏建洲,《谈谈楚文字的“龟”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讲座,2016年6月13日。

⑩春秋战国时期,常长期扰乱中原地带,屡次触犯华夏姬姓诸侯。参见:吕玲,《试论春秋时期晋国与赤狄之间的民族融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年第39卷。中原人称之为“狄”,盖有蔑视与敌对之意,《集韵》和《韵会》“音敌”,《说文》中“狄之言淫辟也。”又可引申为“贱吏”义,《礼记·祭统》中“狄者,乐吏之贱者也。”

[1]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2]梅思颜.楚简国名异体字形体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35).

[3]季旭升.说文新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M].上海:中西书局,2011.

[5]任伟.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召公家族与燕君世系[J].中国历史文物,2003,(1).

[6]杜勇.清华简《祭公》与西周三公之制[J].历史研究,2014,(4).

[7]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M].上海:中西书局,2015.

[8]马保春.晋国地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9]任伟.西周金文与召公身世之考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0]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M].上海:中西书局,2012.

[11]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M].上海:中西书局,2010.

[12]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J].中国史研究,2011,(1).

[13]郑杰祥.清华简《楚居》所记楚族起源地的探讨[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1).

[14]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5]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6]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7]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M].上海:中西书局,2013.

[18]彭达池,刘精盛.说“巷”[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0]刘伟浠.《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疑难字词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1]苏影,王征.释渔阳铍铭中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5).

责任编辑:张 庆

Classification of “yi” in Chu Bamboo Book——With Tsinghua Collections as Subjects

LIU Wei-x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The character “yi” has six meanings in Chu writing system:a state name,a geographical name,a family name,a person’s name,an official name,and referring to other things. Originally,“yi” refers to city and residents. By examining the first five meanings in the Tsinghua collections,it shows that these meanings are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yi” and some are used as proper names.

Chu bamboo books;yi;Tsinghua Collections

2016-08-30

刘伟浠(1991-),男,广东揭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研究。

1004—5856(2017)07—0118—04

H12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7.029

猜你喜欢
国名姓氏清华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西夏国名别称“夏台”源流考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姓氏拆解
杞人忧天
国名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