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刘钰
摘要:留守妇女在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她们身兼数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这样的浪潮下,农村留守妇女也同样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其角色的剖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旨在密切关注留守妇女心理动态,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留守妇女 角色认同 剖析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92-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慢慢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然而,城乡二元体制并未给他们提供“举家迁徙”的条件,农村留守妇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中国农业大学相关研究显示: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约为13亿,农村留守人口约有8700万,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大概约为4700万。[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农村留守妇女不仅长期存在且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增加。而农村留守妇女不得不面临身兼数职的境遇,然而对于留守妇女而言她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呢?对农村留守妇女角色认同的关注,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留守妇女角色认同的具体特征
女性能顶半边天,而农村留守妇女在丈夫进城务工时顶起了农村的整片天。丈夫外出务工导致的长时间缺席进而引发留守妇女角色的变化,农村留守妇女独自担当起原本属于夫妻一起扮演的角色,家庭分工由最开始的男主外,女主内,转变为留守妇女一人主内又主外,具体特征如下:
(1)逐渐由家庭配角成为主角,肩负起家庭的重任:在传统的农村家庭之中,大多是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对于家庭经济的支配、家庭里里外外的重要决定较多由男性所掌握,是家中的决策者或主宰者。留守妇女在家庭中一直担当着协助丈夫的“参政”角色。丈夫进城务工后,家庭中的决定与控制权因距离逐渐倾斜于家庭妇女,留守妇女被动地接替了原本属于丈夫的角色,在无形中成为家庭之中的主角。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在农村的妻子无形中把丈夫肩上的担子毫无保留地转嫁于自己肩上。自己独自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并同时从事着全部家务、农活等劳作。(2)家庭人群关系的主要维系者。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人情往来是农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丈夫长期缺失的家庭中,留守妻子自然而然成为家庭人情关系主要衔接纽带,代表丈夫和家庭与外界和社会进行交往,维系着彼此间的联系与情感。[2](3)被动地适应与应对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变化是丈夫在家庭长时间缺失后的被动适应。而不是农村留守妇女在自身寻求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她在家庭中无形从家庭的配角成为主角,独自肩负起原本属于夫妻双方的家庭职责和社会责任。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并不是由于自我价值观念的变化抑或是自我意识增强的结果,而是在丈夫角色缺失下的一种被动的回应,是家庭责任的转换与承担。
二、留守妇女所面临的问题
男性农民工由于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妇女独自在家中,其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均发生了改变。然而在这些角色变化的过程中,她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以下问题:
(1)兼任数职,生理压力过大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劳动机械化程度较低,因此大多数农活仍倚靠身体力行。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时间里,农村妇女不得不自己承受着逾越自身体力极限的农业生产活动。与此同时,留守妇女需肩负起引导与教育子女的职责。古语曰:养不教,父之过。然而在父性角色长期缺失的留守家庭中,留守妇女无疑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子女教育的好与坏都需其独自一人承担着种种的舆论与结果。而留守家庭中,老人的照顾也毫无疑问地落在了农村留守妇女身上。农村留守妇女集合农业生产者、子女教育者、父母赡养者、家庭政治参与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3]
(2)心理压力较大,引发各类问题。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呈“夫出妻守”的局面。留守妇女与丈夫长期分居,夫妻双方沟通较少,情感诉求的对象缺失,夫妻之间由于地域的原因,无法满足生理要求,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丈夫在外务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生计的问题,然而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弱化了夫妻间的情感,给夫妻的生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加之高强度的劳作,抚育子女与赡养老人等多重压力,不安全感强烈,日常生活中长期忍受着难以名状的身心疲惫与孤单。相关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更易患上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出现不良或极端情绪的概率更高。
(3)自我意识的日渐唤醒与传统观念、偏见束缚的矛盾。留守妇女普遍面临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丈夫缺席的时间里,农村留守妇女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相关研究显示:与丈夫在家时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地位却并未发生改变。在这一系列的角色的变换中,留守妇女的自我意识被慢慢唤醒,她们开始再度审视自己,渴望寻求自我成长,希望仰仗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身地位的提高。然而,世俗的固有偏见、传统生活观念的制约及留守妇女自身的心理惰性,使其驻足于被动与矛盾的状态之中。
三、改善措施
(1)妇联、村委会、社区应积极发挥基层組织的优势,在基层中成为留守妇女的坚强后盾。妇联、村委会应把帮扶留守妇女纳入为基础的服务目标。社区应针对留守妇女建立相关档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心理服务与管理,在生活中积极地关注。在村委会中调动资源,建立专门的留守服务队,有效而及时地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汇演或手工活动。同时积极发挥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美德。在农村之中营造团结、协作、互助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的环境。[4]
(2)丈夫、家人、亲属团体协作。丈夫是留守妇女精神的寄托与支柱。外出务工的丈夫除了担当赚钱养家的角色之外,应积极尝试用各种现代媒介及时给予留守妻子情感的慰藉与精神支持,体恤妻子的辛苦,理解她的不易。同时,亲人与家属在平时给予扶持,农村留守妇女的公婆或父母可以帮忙分担一些家务劳作,协作照顾孙儿孙女。同时留守妇女的兄弟姊妹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给予及时的情感慰藉、社会支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留守妇女的自我成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变迁,农村妇女不需只是局限于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之中,从事家事与劳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途中,留守妇女可以融入社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鼓励留守妇女用知识重新塑造自己,改变自己与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改变,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结语
农村留守妇女在不经意间成为农村生产发展、政治建设、文化构建、子女教育、父辈赡养等其他领域建设的主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妇女对自我角色的认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益兵,方明.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
[2]吴慧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10(5):3.
[3]梁振华,齐顾波.农村虚空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多元角色分析[J].西北人口,2013(5):34.
[4]许典利.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角色分析——以桂越边境民族地区为例[J].学术论坛,2015(6):293.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