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类善待动物,一定不要和它们产生感情裂痕,因为裂痕一旦出现,往往用很长的时间都弥补不上……”德国著名的动物学家理查德·莱曼的这句忠告,被很多人视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底线信条。
近日,美国鸟类学家史蒂文·克瑞斯走红网络,因为他花了整整45年的时间来弥补与一种鸟类的感情裂痕,其坚持和耐力令人感叹与动容。人們将他尊为“鸟叔”,称赞他的行为值得更多人学习效仿——
小小胖鸟,疯狂被戮
史蒂文出生于美国缅因州,他的爸爸、爷爷、姑姑都是鸟类学家,一家人只要凑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往往只有一个:那些翱翔在天空中的小天使们。
1969年夏天,大学毕业后的史蒂文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奥杜邦协会工作。奥杜邦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有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组织开展保护小鸟的活动。当年,史蒂文就被组织调遣来到缅因州附近一个名叫东埃格的海岛上工作。这里资源丰富,很多常见的鸟类都喜欢在这里生活。
刚来这里,史蒂文仿佛进入了鸟类的天堂,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观察鸟类,聆听它们美妙的歌唱,分辨着种类。但一段时间的细心研究后,史蒂文却诧异地发现:岛上少了一种鸟——北极海鹦。
北极海鹦是一种生活在北半球的海鸟,长相可爱又奇特,成年鸟儿个头较大,身长达30厘米,形体和服饰与企鹅接近:泾渭分明的黑白羽毛分别覆盖在背腹部,脸上长着一个特别像鹦鹉的嘴巴,古怪的小眼睛看起来像马戏团中精灵搞怪的小丑,因此有人称它们为“海洋小丑”。在北美渔民心中,海鹦的确是枚“开心果”,它们天生丑萌的长相看上去总是一副思考人生的样子,可走起路来却像鸭子般一摇一摆,憨态可掬的样子总让人忍俊不禁。因此,有诗人这样形容北极海鹦:“面部表情常年忧愁万分,走起路来马上倾倒众生。”
史蒂文深知北极海鹦并不是一种数量稀少的鸟儿,它们广泛分布在冰岛、挪威和英国等地,数量巨大。可如此四海为家的鸟儿为什么唯独不喜欢前来美国呢?
为了查明原因,史蒂文进行了广泛走访,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让他如鲠在喉:一个世纪前,东埃格岛生活着大量的海鹦,它们和人类和平共处,但在1850年左右,一场复古式的服饰装扮风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女士们觉得将北极海鹦的羽毛粘在帽子上非常时尚,于是人们开始疯狂捕杀这种温驯的鸟儿,猎枪、笼制陷阱大量派上用场,被拔掉羽毛的尸体被随意丢弃,鸟儿的数量急剧减少。
仅仅十年过后,又一次更大的浩劫突如其来:1900年,突然有所谓的营养专家撰写文章,声称北极海鹦的鸟蛋富含营养,迅速引起人们的盲目追风,有钱人为了长命百岁,悬赏高价征集鸟蛋,于是卖鸟蛋成了当地渔民致富的手段,他们带着工具几乎翻遍了每一块岩石,将鸟蛋连窝端走。连普通的渔民都喜欢把海鹦蛋就着大面饼当早餐吃。因为海鹦夫妇每年只产一枚卵,当寻不到鸟蛋时,又有人打起了鸟儿的主意:能产出营养蛋的肉肯定也非常美味。于是,大量的鸟儿被捕抓送上了烧烤炉。在这种斩草除根式的大屠杀中,大量的鸟儿和它们的孩子一道进入了人类的肚子,曾经数量庞大的鸟群几乎到了被灭绝的境地。那些侥幸活下来的鸟儿被吓破了胆,也伤透了心,它们愤恨地选择了离开,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史蒂文工作的那一年,美国境内已经没有任何海鹦了,整个北美只有加拿大两个名叫马琴考斯和玛查塞尔的岛屿上生活着15万只左右的海鹦……
虽然就全世界而言,北极海鹦算不上是濒危动物,但史蒂文仍为此忧虑不已:因为海鹦在北美的栖息地只有两个小岛,一旦遭遇石油泄漏、物种入侵等意外事件,栖息地如此狭小的海鹦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这种可爱的天使最终彻底消失在北美吗?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斯蒂文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必须尽快想办法把海鹦们重新请回东埃格岛,让它们有更广阔的陆地生活。
人类妈妈,辛勤养育
为此,史蒂文向组织申请立项“北极海鹦保护计划”。可对他的这项计划,几位资深的鸟类学家却一再摇头,原来,北极海鹦长年生活在海上,不论休息或捕鱼都离不开水面,想让双脚很少沾地的鸟儿来岛上安家,难度太大了!
可是,史蒂文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对北极海鹦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找出了工作的突破口:北极海鹦是一种家园意识很强的小鸟,成年的海鹦每年会有近三个月的时间离开海面,它们在陆地上只做两件事:交配与孵蛋。雏鸟见世后不久,就要跟随爸妈在海上闯荡直到学会独立生存。五岁性成熟后,每年春天它们会凭借记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在这里谈情说爱、产蛋孵化,开始下一轮的繁育循环。发现了这个突破口后,史蒂文马上在海鹦的出生地上打起了注意:如果想吸引海鹦前来岛上栖息,只要让它们在东埃格岛上出生不就行了?于是,从1973年开始,史蒂文带着团队,开始为海鹦办起了“移民”。
史蒂文首先取得加拿大政府的同意,他们来到加拿大马琴考斯岛上,悄悄地从海鹦爸妈的窝里一次取走了200个蛋,这些鸟蛋被装进特制的保温箱中,史蒂文带着这些外国蛋迅速回到美国的东埃格岛上。为了让日后的海鹦有根可寻,他们不能在试验室进行孵化,只能模仿海鹦爸妈的样子,为这些鸟蛋分批在礁石间建窝。因为鸟蛋来之不易,史蒂文对自己的团队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人照看10只蛋,从建好窝后便拿特制的孵化器寸步不离,坚决不让海蛇、贼鸥、老鼠骚扰,看得比命根子还珍贵。因为分工科学并格外重视,几乎所有的蛋都孵化出了小鸟。
史蒂文和助手们细心地照顾着这些萌萌的小海鹦,给它们喂鱼吃,把它们由光秃秃的新生儿一点点养成灰绒绒的小雏鸟。因为一出生看到的就是人类,这些小家伙顺理成章地将研究家们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爹娘。
为了让这些小海鹦拥有独立生存能力,人类妈妈开始引导它们下海戏水、捕鱼。可是,人毕竟不是鱼,长时间泡在苦咸的海水里,真是让大家苦不堪言,可为了海鹦们的“移民大计”,他们只能装作兴奋的样子,一个劲地往水里扎猛子,每个人都脱了几层皮,瘦了十多斤,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可是,为了自己的鸟儿能成材,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经过半个月的艰辛教导,小海鹦终于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看着它们不再留恋自己,史蒂文和助手们才像父母送别孩子一样,泪眼模糊地看它们游进远方的大海……
史蒂文给每只小海鹦都套了特制的脚环,以便让海鹦回来后,自己能一眼就认出来。此后的几年间,史蒂文带领团队每年都从加拿大引进几百只鸟蛋,孵化出后便开始艰难的抚养驯化,直至放回大自然。在五年的时间里,史蒂文目送着一千多只海鹦离开,每送走一只鸟儿,他都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份希望。
因为普通的海鹦五岁时才能达到性成熟,但按经验,人工养大的海鹦三岁就可以到繁殖年龄,从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史蒂文便整天数着指头,伸长脖子呆呆地对着天边的云朵发呆,他多么希望有一群自己养大的海鹦,惊喜地鸣叫着从天空落下来。可是,现实让他很失落:他和伙伴们等了整整半年,那些付出心血的鸟儿们没有一只回来。
第五年的春天,史蒂文又满怀热望地等着,海水涨了又退,太阳升了又落,可是仍然看不到一只海鹦归来。
夏天又过去了,一无所获的史蒂文终于不得不承认:实验失败了!
明明是非常怀念出生地的鸟儿,为什么突然嫌弃起了自己的老家?史蒂文翻閱了种种资料,最后找到了答案:海鹦们不回家,是因为老家太寂寞了!北极海鹦喜欢和自己的同伴们黏在一起,不能忍受孤单的生活,所以当人类养大的海鹦凭着记忆回到东埃格岛上,飞了一圈却发现没有同伴,只能默默地飞走了。而离小岛不远的加拿大的马琴考斯岛上有大量的同类,远远比老家要热闹得多,于是它们就飞到了这个小岛上繁殖、筑巢。
这个发现让史蒂文哭笑不得:自己费了五年心血,只是帮助海鹦们又飞回到原来的起点。
奇思妙想,打造新家
五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吗?史蒂文很不甘心。既然鸟儿嫌老家不够热闹,那为什么不人为地营造出一个热闹的氛围,吸引鸟儿们到这里筑巢,这样总可以了吧?
为了吸引海鹦,史蒂文开始人为地制造“鸟气”,他委托工厂制作了大量的海鹦塑像,这些塑像和真海鹦大小相仿,颜色一致,除了不会活动,几乎很难分出真假。他们把这些海鹦塑像有的放在了海边,有的安放在岩石上,在小岛的各个角落足足放置了几百个之多。
这些栩栩如生的塑像果然骗过了海鹦!这年春天,史蒂文和伙伴们果然发现了海鹦的身影:一只北极海鹦降落在海鹦塑像身旁,好奇地瞅着这个“同伴”,犹犹豫豫地伸出自己小短腿,仿佛想要把它发展成自己的恋人,它的腿上赫然戴着一只脚环,这一幕让史蒂文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之后,越来越多的海鹦来到小岛上,它们有的冲塑像友好地叫着,仿佛在说:兄弟你张嘴说话呀!我叫你为什么不回应呢?也有的一个劲地用身体蹭塑像的肚子,仿佛要搞明白:为什么这家伙的肚子这么硬?还有的衔来小鱼,仿佛要邀请塑像和自己一起共进晚餐……
因为这些塑像,有几十只海鹦飞回了东埃格岛。可是,海鹦并不是不会思考的傻子,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发现这些塑像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知道自己受骗了,便毫不留情地拍拍翅膀离开。
眼见计划又要泡汤,史蒂文和伙伴们不得不又想出了更高明的法子:他们在岛上的各个角落放置了很多小镜子,这样,当海鹦们再对着塑像疑惑的时候,会看到镜子里会动的自己,于是又误以为有活的同伴前来了。
之后的多年间,史蒂文不断想出哄骗海鹦的办法:他在小岛上装了好几个扩音器,用大喇叭对着天空大声播放录制好的海鹦声音,这些声音中,有少年海鹦的清脆萌音,也有成年大叔海鹦的低沉魅惑音,让天空的鸟儿听了,误以为下面很热闹,便想下来看一看。之后,史蒂文又专门录制了鸟儿交配的声音和进食的声音,让天空的鸟儿以为下面正举办相亲派对或举办盛宴,而每次它们听到这些声音降落下来时,史蒂文会和伙伴提前准备好它们最爱吃的小鳕鱼,让它们在大肆饕餮后更信以为真。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0年,史蒂文团队在小岛的一块岩石下发现了一只海鹦雏鸟,这是东埃格岛10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海鹦自然降生的新生命,将这只黑乎乎的小家伙捧在手心,史蒂文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此后,便陆陆续续有海鹦来到东埃格岛上繁衍、生活,2016年底,史蒂文郑重地对外宣告:来到东埃格岛上落户的海鹦已经超过1千只!此外,还有1千多只海鹦选择了在附近其他4座小岛上生活,海鹦的栖息地范围比之前扩大了三倍还多,它们的生活已经有了更安全的保障。
为了一只可爱的鸟儿,史蒂文率团队整整付出了45年,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心血。45年的光阴,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帅小伙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得知他45年的坚守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美国鸟叔”,奥杜邦协会为了表彰他突出的业绩,还特意聘任他出任协会的副主席。而他创造的“海鸟人工招引技术”也在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效仿推广。2017年3月,中国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团队还以谦虚的学习态度,将71岁的史蒂文请到了宁波的韭山列岛,请他对招引世界濒危野鸟中华凤头燕鸥工作进行指导。
成为奥杜邦协会的领导后,史蒂文更加忙碌,他不但要关注缅因州海鹦的现状,还经常邀请人们到东埃格岛上赏鸟,他想让人们知道:经过多年的努力,鸟儿和人们的感情裂痕已经被艰难弥补好,要学会珍惜这种友谊,千万不要再对鸟儿造成新的伤害。
编辑/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