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仙
(建瓯市实验小学,福建建瓯353100)
例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翻转”中的应用
吴宝仙
(建瓯市实验小学,福建建瓯353100)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了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让学生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借助微课,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实践,构建有效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践行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扎实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微课;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近年来,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中,人们逐渐对高效、快速的学习、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人们的阅读和学习生活的习惯也逐渐在“微”化,出现了微信、微小说、微博等新浪潮。在这微时代逐渐兴起的今天,微课也随之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其优越性也随之渐渐的显现出来。微课的出现,无疑给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在线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它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了调换,将知识内化前移到课堂教学中进行。[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创新了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中学”模式为“学中教”模式,让学生在教学做中,强化自身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养。[2]目前,实现翻转课堂的有力工具是微课,如何实现微课与现有课堂的结合?教师如何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呢?下面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回声》一文为例,阐述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有效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
我们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潜能在线”数字学习系统为媒介,对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制作了微课,上传了微视频和学生课前学习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家或学校的网络教室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学,完成思维导图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思维特点,笔者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在线导学卡,把任务学习单及微课融于在线导学卡中,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学习目标、流程,并推送资源,学生之间实现网络协助学习。学生完成“在线导学”思维导图中的学习任务单后,通过“学习平台”提出学习中的困惑与同学、教师交流,并上传了自己读生字和生词的音频文件以及在生活中有关回声的场景的图片文件等。
1.思维导图引学: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思路等可视化为课前搜集、观看微课、拓展延伸等导学点。通过在线导学卡的引领,明确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2.微视频导学:针对本课生字中较容易书写错误的两个生字“圆”和“围”,笔者制作了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两个字是怎样书写的,自学了生词;另外,通过完成思维导图答题,上传会认字和词语的录音,激发学习热情,读懂文本。
3.网络协作互学:基于在线导学系统,学生实现网络学习,查看别人的学习反馈。比如,有学生拍摄自己听到回声的地点,上传到导学平台分享,学生之间互动评价,如图2所示。一个学生在新房子宽敞的客厅听到自己的回声,分享到学习平台,就有学生点击、评价,实现网络空间的学习互动。整个课堂,学生制作答题点就有947次,如图3所示,学生充分地参与了学习、互动。
图2
图3
(二)收集数据,归纳疑点难点
教师通过平台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借助“学习平台”的统计功能,进行学习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收集相关的数据后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对回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还不是很理解。这样,笔者对学生的学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归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及难点,从而调整课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微课在翻转课堂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觉冲击。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文重难点,设计微课,在课内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课文疑难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
(一)未解难点,阐析强化
在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往往只有十分钟左右,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弱,这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可能因为这些原因而转移或偏离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引起小学生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3]
《回声》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而回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对这个抽象的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让课文中这些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化难为易呢?针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笔者制作了关于回声的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课对回声是如何形成的有个初步的感知。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课还运用了思维可视化技术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构建新认知观的人机交互环境,把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网络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校内网空间的有机融合。
在课堂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训练: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播放微课,通过水波的现象,解释回声。笔者巧妙的用具体的事物来替代,那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声波,通过水波荡出去,碰到河岸又荡回来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通过具身理解明白回声的原理其实就跟水波是一样的,直观具体,浅入深出,总结出什么叫回声,什么叫声波。
第二步:请学生上台画声波示意图,再现回声现象。破解难点,层层推进。通过几位同学上台演示,学生真正理解了回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由此,学生对回声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两个训练,再加上微课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感知到,原来声波就跟水波是一样的,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这反射回来的声音就是回声。
(二)质疑问题,引导点拨
微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由于低年级学生阅读量少,生活阅历浅,对课文的理解方面存在疑难困惑。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呈现,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观看微课,有问题适时提出,在网络平台上及时与同学共同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指导,答疑解惑。
在教学《回声》时,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对回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后,教师再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回声。播放课前下载的《回声》动画片片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回归生活,从而对回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学生通过看微课,再通过看生动形象的动画片,课文的难点自然而然就突破了。
一篇课文教到拓展环节时,当学生还沉浸在文本中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课外读物。《回声》一课,在微课的最后,笔者在“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课外阅读《山会说话吗》,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有了微课的辅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隐隐的发现思维导图的应用似乎有牵引着学生走的感觉,课堂上动态生成方面还有待加强。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逐渐走向常态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成熟,真正达到高效学习,轻松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1]曹建忠.翻转课堂:让作文教学更高效(上)[J].新教育,2015(19).
[2]杨兴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EB/OL].[2015-11-22].http://www.03964. com/read/208336dc21f1bfccefacfc0b.html.
[3]周然.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EB/OL].[2015-02-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0ce 02z. html.
G620
A
1673-9884(2017)06-0027-03
2017-05-18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项目编号:FJJKXB16-466)
吴宝仙,女,建瓯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