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璋
不忘初心大道至简
朱国璋
2015年6月,女儿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本想写点教育心得,后来一忙,就一直拖到现在。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两年光阴过去了。最近听了许多关于学习和备考的讲座,都说得很有道理,但都过分地强调外在的东西:名师、名校、时间、管理、资料等等不一而足,教育成了有好名次,上名牌大学,成了争面子的外在的异化的教育。诚然,考上名牌大学是孩子个人成功的表现,我们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教育不等于上名牌大学,教育也不能只追求上名牌大学,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是引导人向善的、复杂的、创造性的、高尚的实践活动。在红尘纷扰的世界,在物欲横流的当世,我们更应该守住本心,守住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给孩子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世界! “知而有行” “行而有恒” “恒而有思”,就是我的教育理念。
首先, “知”和 “行”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命题,以 “知”导“行”,以 “行”求 “知”,二者生生不息,我们要在生活中真正地践行之。 “知”是我们在人生实践中的教育反思和教育理念,而 “行”既指整个社会的教育实践,也指我们自己和孩子的行动。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在 “知”的指导下,进行自觉的 “行”,这样我们的教育不盲目,有方向,有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 “行”来求“知”,在行动中反思,在实践中内化和提高。俗话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说有想法更要有做法。搞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夸夸其谈。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经过归纳总结反思会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知”。比如说,我们常常要求我们的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自主学习。这个教育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是从小带孩子一起修理玩具,一起整理内务,一起去郊游,一起去放风筝,一起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那么你的教育理念怎么能转化为孩子的 “行”和 “知”!所以,我们要贯通 “知”和 “行”的桥梁,和孩子一起成长!
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孩子内心世界的需要,很少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把孩子当成了一架创造分数的机器,他们宁可自己受苦受累,包揽孩子所有的事务,也要逼孩子无休止地学习,使孩子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实后来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小孩说过学习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在唱高调,是发自她内心的想法。孩子从小就必须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慢慢形成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反思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先由表及里的培养和引导,后产生由里及外的原动力,上次看到一篇文章说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方法能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更好,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养,非一时之工,必须有行动,有坚持。
其次,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的 “终身”事业,我们自己在具体的教育实践 “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坚持,任何事情不半途而废,要教会学生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最终达到 “止于至善”的境界。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教育更是如此,有顺利和曲折,那么我们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也是对家长和老师的考验,专家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环境不一样,对象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走过平路、下坡、上坡等等,都要有耐心,有技巧。当然也要有陪伴,我以为陪伴本身就是教育。
当前的教育让社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分数上,家长和老师都有些无奈,但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未来的竞争不会仅仅是分数的竞争,分数和名次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未来。我敢断言:只有分数的教育绝不是好教育,同样的,只关心分数和名次的家长和老师也不能算是一个好家长和好老师。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上次听一个校长说,没有分数的学校没有现在,只有分数的学校没有未来,我想把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和具体的学生个体上也是可以的。
总之,我以为成功的教育要想得到,做得到,能坚持,能反思,大道至简,不忘初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才有德。
(作者单位:广东华侨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