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雅心��
摘要:天宝乱起,节度使遍地开花,有的管理数州,有的控制一道,自主地管理军民财政,独霸一方。天宝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藩镇割据自此始,这是一场敲响了唐王朝丧钟的叛乱,使唐王朝的一只脚迈进了坟墓。文士在此时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大量入幕。幕府政治对唐代文士产生了影响,而文士的大量入幕对中晚唐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士入幕 中晚唐政治 幕府政治 天宝之乱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85-02
一、绪论
目前,学术界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士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研究整个唐代文士入幕藩镇的原因,如杨国宜、陈慧群的《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苑汝杰的《唐代文士入幕藩镇的主客观原因析论》,这两篇论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即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文士本人造成的,即主观原因。第二种是研究幕府政治对文士的影响,如沈瑞英的《略论唐代士人与幕府政治》主要研究幕府政治对有唐一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文化心态的影响。第三种,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类型,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幕府政治对唐代文士文学创作的影响,如戴伟华的《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以及于伟的《杜牧诗文与幕府生活》、陆婵娣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等。
在我的文章中,我将不再探讨中晚唐的政治形势如何造成了文士在这一时期入幕成风,而重点探讨幕府政治对文士造成的影响及文士的大量入幕对中晚唐的政治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二、文士入幕藩镇对中晚唐政治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在唐初、中期时,朝廷是支持藩镇辟幕的,鼓励其自主用人的,主要是为了使地方藩镇屏障镇守的力量变得雄厚,因此藩镇大力招揽四面八方有才能的文士,唐人《南部新书》壬部中有写:“贞元中仕进道塞,奏请难行。……由是两河竞辟才隽,抱器之士往往归之,用为谋士,日以恣横。”徐敬业幕府中的骆宾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徐敬业造反时起草有脍炙人口的《讨武曌檄》,至今为人所传颂,就是出自骆宾王之手的。武则天读到文章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其才华十分赞叹,责备宰相为何未能将这等人才引入朝廷。
在唐代,幕府的文士与他们的幕主之间是主宾关系。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幕府主人对他们以礼相待,幕僚才会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幕僚们受到礼遇,自然而然会对幕主感恩戴德,将其当作知己。杜牧在牛僧孺的墓志中,对牛十分称赞,足以见其对牛感情之深。据说牛曾在他离任扬州时才对其进行劝说,但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职,生活十分放荡不羁,但僧孺只是派人暗中保护,并不十分责怪,直到其离任。河阳帅令狐楚对李商隐十分礼遇,商隐后来仕途不顺时,造访其故居,并在厅壁上题了一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悼思念之情。商隐在其文中对这段生活进行了深情回忆。可见,幕主与宾客之间,由于幕主的礼遇,宾客自身的观念,出现了一种无形的纽带,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天宝之乱后,藩镇独霸一方,不服中央管控,才俊之士又大量被藩镇所招揽,藩镇自此与中央越来越离心,许多士人就是藩镇割据的强有力工具,最终加速了唐王朝的覆灭。
(二)积极影响
文士入幕藩镇对唐中央政府影响不全是消极的,虽然它确实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威胁。各藩镇虽说是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幕主们很乐意推荐府内文士们进入中央政府为官。文士们虽然在幕中,但对获得升迁的热情也依然不减,所以幕府实际也是充当了中央政府的人才蓄水库。高适在《信安王幕府诗》中写道:“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由诗中可见,作者对入仕是满怀希冀。岑参的《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中:“一从受命常在边,未年三十已高位”,对张献心十分羡慕。在《陪封大夫宴瀚海亭》中唱到:“吾从大夫后,归路拥旌旗”,十分得意。
三、幕府政治对唐代文士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文士提供了一条报国的道路
幕主们有权力决定僚属的升迁。表现良好的文士在幕府,只要确实有真才实学,获得升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唐德宗时,徐州张建封幕,张封建在听到于良史表达对自身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的诗后,立刻为其上奏升官,改变了他的服色。幕僚的快速升迁在藩镇呈送朝廷的公文中也有记载,李商隐所在幕府文士们升迁是很快的,李商隐的文中谈到裴蘧,裴在幕府任大理评事,刚刚出任才两年多,作者就已将他归于迟迟不得升迁之列。而且,不仅仅是很快升迁,许多幕僚后来还官居显要,例如郭子仪的幕府六十余人,后来都居于了显要官位,便是明证。
2.使文士获得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晚唐时,能够快速传达藩镇或朝廷态度的书檄表奏引起了藩镇的重视,主要是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事,这样一来那些文采出众的文士就颇得幕主喜爱。
幕府章奏表檄中有部分是非常有特色的,特別的,常常会在大众中流传开来,被人口耳相传。李石曾命其一个幕僚写一封文采斐然的贺信给崔铉,祝贺其出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由于贺信文采斐然,因而在当时流传甚广。唐德宗年间,李晟平定朱泚之乱后,“收京城,公异为露布云‘臣已肃清宫禁,袛謁寝园。种虡不移,庙貌如故”,德宗李适读完之后,禁不住痛哭流涕,左右各宫潸然,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很好,再找不出比这强的了。
文士的章奏表檄如果能流传,并得到世人的传诵,其本人自然也会变得被人们所熟知。如此一来,章奏表檄的写作与流传,就使文化人实现了其自我价值,其精神层面的追求与需求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满足。
(二)消极影响
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是唐朝政治史上最为著名的党争。许多文士因与属于某一党的幕府主人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而被视为了某党的成员,卷入了党争的漩涡之中。李商隐就是一例,他与令狐楚关系较好,就此被归入了牛党成员,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之下,娶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小女儿自然就使得他不能被牛党所容纳,“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他的仕途一直不顺也与此有莫大的关联。李党当政时期,李商隐又因为母守丧,而错过了。待他重新回到秘书省后不久,宣宗即位,这位皇帝是个科举迷,喜爱重视科举的牛党,厌恶李德裕。宣宗当政时,李党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牛党重新崛起。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关系使得他不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所以仍然受到排挤,与新任桂管观察使郑亚去了桂林任幕职,之后也没能回京,一生因卷入党争而仕途坎坷。
四、结语
关于文中提到的杜牧与李商隐的事迹,我主要阅读了以下一些学者的著作:毕宝魁的《李商隐传》、 王西平、张田的《杜牧评传》、缪鉞的《杜牧年谱》、唐代杜牧的《樊川诗集注》、唐代杜牧的《杜牧之诗集》、唐代李商隐的《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选》、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在唐代,文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艰难,录取的人数较少,不公平现象又比比皆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和杜甫一生没有考中进士,是非常好的例证。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枪手的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科考中不公平的情况作出了抨击。即使幸运登科,铨选也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幕府的纳贤措施十分吸引文士,进入幕府后能享有不少实际的权力,俸禄也不薄。因此,许多幕府便聚集了大量的才俊。入幕藩镇之后,他们就获得了另一条使他们可以一展其才华并实现报国之志的康庄大道。而章奏表檄的写作与流传,则使文士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幕府政治对文士产生了影响。文士大量入幕藩镇反过来又对中晚唐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中的才俊之士被藩镇延揽之后,就成了幕府主人进行割据很好用的工具,是藩镇与中央政府离心的重要推力,为唐王朝的覆灭加了一把火。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后晋)刘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