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海霞
摘要: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很多文人都喜欢用柳来寄托他们特定的情感。本文尝试对唐五代词中的柳意象做一番审美关照,希望从美学的新角度,对柳这一意象进行较为深层的探究。唐五代词人在创作实践中发现了柳意象的多种美感特质,展现出他们以柔为美、以俗艳为美、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唐五代词 柳意象 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88-02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所以作者在传达审美情感时自然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意象,从作者选择的审美意象可以看出他们的审美趣尚。
一、柔美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意象不可避免地会将作者的主观情意融入其中,所以审美意象的选取也就必然成为作者审美趣尚的映射。朱光潜先生就曾以“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两类典型的审美意象来概括阳刚、阴柔两类不同性质的美。柳自从作为一种意象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诗经·采薇》后,它的袅娜姿态、柔弱内质便永远刻在后代文人墨客的心里。很显然,柳是阴柔美的典型代表意象,无疑属于“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系列。
在唐五代,有大量词作含有柳意象,甚至有不少词作以之为词牌名,如《杨柳枝》《柳枝辞》等,由此可见,唐五代士人对柳这一极具阴柔美的意象格外青睐。在唐五代词中,借柳婀娜之态、柔弱之内质来营构柔婉意境、传达柔情的词作不胜枚举!如:
皇甫松的《梦江南》“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桃花柳絮满江城”,梦中的秣陵有满城的桃花、柳絮,红绿交相辉映,春景如此动人,与下句“双髻坐吹笙”梦中安静的女子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景美、人好的梦中春景图。本词中“柳”和“花”意象组合,意境柔婉,将梦者的感情融注在画面里,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中柳被人格化,袅娜无力地下垂着,好似那刚刚送走了情人、毫无头绪的女子,此时的柳与女子达到了物我同一的状态,被移注了别离之人的柔情。
细细品读,不难看出,这些词作的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唐五代士人对阴柔美之崇尚。
柳作为一种柔美的意象,被高度频繁地用于唐五代词中,用以营构柔婉的意境,传达士人们的柔情。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柳意象是唐五代士人们审美选择的结果,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唐五代士人们以柔为美的审美趣尚。
二、俗艳美
唐五代士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发现了柳具有柔之特质,所以频频借柳传达内心的柔情,并且体现了他们重要的审美取向即以柔为美。但以柔为美并不是柳意象所提供给我们的唯一审美取向,从唐五代词中柳意象的运用还可以发现士人们另一个审美取向——“俗美”,在中唐至五代的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柳意象中所展现的以俗为美,主要表现为以俗艳为美。因为词在创作初期的内容以描绘男女相悦的情事以及荒淫享乐的景象为主,所以词形成了“香艳”的特点,“词为艳科”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艳”,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从柳本身的形象看,其主要特点是垂曳,因其具有纤细的外表、婀娜的风姿以及柔弱的内质,所以后来常常和女性联系在一起。唐五代词作中,就有大量作品以细长的柳来形容女性的秀眉和细腰。如王衍的《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写女子的秀眉恰似这细长的柳叶;顾夐《荷叶杯》:“腰如双脸柳如腰”,将柳比作女子的柔软的细腰,尽显女子体态之妖娆。除了以柳比喻女子的眉、腰等局部外,柳在唐五代词人笔下已经成为女性的代名词,后甚至以特定的柳喻风尘女子,如韩翃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一词成为娼妓的固定代称,多次出现在唐五代词作中。
柳无根,古代女性的命运也多如柳一般无根无依,嫁为谁家妇,就为谁家妻;沦为娼妓,命运则更加不堪。柳枝柔软,随风摇曳,就像女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中,身不由己。柳因其无根柔软的外在特质与女子甚至娼妓密切联系,增添了柳意象的俗艳感,读者读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充满女性气息的审美感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以俗为美的审美取向在此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挖掘。
三、悲美
以上两部分分别论述了柳意象在唐五代词的运用中所展现的以柔为美和以俗为美的审美取向,这两大审美取向结合柳意象本身的特质以及词体的主要特点很容易理解。而这一部分所要解读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则需要结合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去挖掘和理解,它是一种更显深刻和敏锐的审美感受。“以悲为美”向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有言曰:“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不少寄托愁苦之言的词作也不例外,经久不衰。缘此我们来看唐五代词中的柳意象,唐五代士人们常常把留别、离恨、相思之情寄托于柳意象,并且在表达特定的游子思乡、女子伤春主题时,柳意象也颇受创作者喜爱。
从这些词作中我们能敏锐地感知柳意象哀婉悲凉的美感: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簾幕无重数。”如烟一样浓密的杨柳、阴森的庭院、无重的帘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使得内心本就充满忧怨的思妇,心情更加烦闷、压抑,词境也显得无比悲凉。
徐铉《杨柳辞十二首·十》:“一帆归客千条柳,肠断东风扬子津。”游子虽然已经离开故园十载,但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却从未停止。似乎这千千万万的柳树就是他们思念的见证者,柳承载了游子断肠般的思念之苦。
柳意象不仅在表达个人的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时可以带给我们哀婉悲凉的美感,当它裹挟着浓重的历史背景进入唐五代词时,我们可感受到它奠定的更加浓厚的感伤基调。悲悯亡国、吊古咏史,是垂柳在唐五代引发的另一种悠远情思。我们从以下这首词来感受:
张泌《柳含烟》:“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词人借柳起意,采用反讽的手法,斥责了隋炀帝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所以词人在看到隋堤旁的柳树时,不禁感叹历史,滋生起浓浓的春愁,同时也寄希望于当朝的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再让悲剧重演。
在唐五代词中,除借隋堤柳吊古伤今外,“台城柳”也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常常喻示历史兴亡、世事频更:
韋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柳作为一种客观物象,本无情感,但因“台城柳”寄托了词人对历史的感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所以被指责为无情。实则,词人是借不变的柳感叹变化的历史,使人顿生强烈的物是
人非之感。
无论是“隋堤柳”还是“台城柳”,都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柳树,而是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作者悲悯亡国、警戒后人之意的带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柳意象,所以它不可避免地让人产生浓厚的伤感之情,这也是唐五代士人对其悲美审美特质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柔为美、以俗为美和以悲为美是唐五代词中柳意象的主要审美取向。柳意象是审美选择和文学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柳意象所表现的美学内涵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尚,因而得到了广大文人的认同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时代的审美趣尚选择和造就了词中的柳意象。唐五代士人们对阴柔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再加之中唐五代的文人士大夫因为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理想难以实现而产生的沉重失落、压抑感,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色阴影和感伤色彩,而形成了以追求官能享受和俗艳婉媚为主的美学情趣,这使得唐五代词作品中的柳意象带有这一时期特有的以柔为美、以俗为美、以悲为美的美学印记。
参考文献: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婷.宋词中杨柳意象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