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摘要:本文根据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引入PDCA循环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方式以及LEC评价方法对施工现场优化有效的管理进行研究,以实践调研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意义。
关键词:施工管理 PDCA循环 LEC
中图分类号:TU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18-02
PDCA安全管理模式是专门针对现场施工建立的,根据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的要素,来提高施工的安全度,进一步完善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种类繁多,研究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本着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率的目的,这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摒弃传统的一个工程仅在工程开工前事先编制安全管理方案,且安全管理方案固定不变的模式,将以动态危险源识别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动态管理。即在整个从开工前直到竣工后,在分阶段对危险源实行动态识别的前提下,对每个阶段的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针对危险源的评价结果,在原有施工安全管理方案的前提下改进和更新。同时在竣工后编制出最终的安全管理方案,作为将来的类似工程的参考。在同一个工程中运用PDCA循环的模式,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这样能够把整个施工过程的危险源都控制好。
对于危险源的识别是工程项目相关人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设施、材料、作业活动等,潜在危险状况的判断。危险源识别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危险源,就能进一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本文设计的模式是把识别危险源当做核心问题进行安全管理,是由于危险源才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将施工现场的安全实行以阶段性危险源动态识别和评价为基础的动态管理,找准源头,降低无效管理,达到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危险源数据库是危险源识别的载体,因此,建立有效的危险源动态数据库,才是危险源识别的根本。建立有效的危险源数据库,重点在于识别、整理和分析危险源数据,特别是发生安全事故后对追溯到的危险源的甄别和评价,对曾经造成过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重点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案,该安全方案可以为制定其他类似工程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以危险源识别为核心的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型是PDCA的循环的持续改进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对危险源数据库更新的动态识别和安全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要想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效率,不仅需要围绕发生安全事故的源头来开展,还需要不断循环否定的改进。研究施工现场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动态的危险源的动态安全管理,并且根据检查安全管理的效果,不断更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案,才能真正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系统本身存在危险源。在建筑项目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有可能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因此,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存在的隐患在于我们能否判断出它的危险性程度,针对性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中,大多针对于系统本身存在的隐患,而忽略了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的人的行为,但在工程实践中表明,施工现场人的行为是诱发危险源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危险源是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诱因,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危险源识别的误区是导致危险源发生危险的原因。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在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种潜在的隐患只要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排除,就能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生产的安全性。
所谓对危险的评价是指当发生安全事故时,通过对该事故的危险程度的定量、定性的分析,评价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几率和严重性,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损失和保障安全优化投资收益。对危险进行评价,是对项目进行安全控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控制事故发生率的具体表现,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
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通过研究人们在未能识别的危险源的环境下工作的危险程度,提出把用于安全性评价的现场环境和某些可以作为对在危险的环境中暴露的频繁程度以及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变量,提出它们的计算公式。根据实践经验来确定各个变量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值,对评价的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出“分数”,再利用公式来计算danger——危险程度的分数。最后,通多对危险程度分数划分等级。LEC安全评价法能结合现场施工人员和危险源的共同作用因素進行安全评价。LEC安全评价方法通俗易懂,比较适用和具有可操作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相关人员容易掌握和接受。该方法是用对各项参数的综合评价计算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通过D—danger的值能够较为形象地反映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及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结果,能为施工现场制定针对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有效依据。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环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管理环境,所以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不同的施工过程和不同的工程项目中,安全评价的参数值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当施工环境条件变化、客观因素变化、分阶段识别危险源后,都需要重新对各个参数进行赋值后,再计算危险性程度D的值, 重新得出危险源的安全评价值。
通过LEC模型中暴露在危险源中的频率参数E—exposure可知,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施工现场静态危险源的现状评价,当危险源发生变化的时候,难免因为安全性评价的较大误差,造成对重大安全隐患防范的不及时或对危险程度低的危险源盲目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同时,施工场地内存在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动态危险源,这些危险源无法运用LEC方法对安全性进行评价,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这样的危险源,这就体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以提高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为途径来减少施工现场的动态危险源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相关安全知识淡薄,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危险源却茫然不知,并且处在危险环境中的时候,也不能识别该处的危险源。通过向广大员工普及已识别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对安全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人的因素而产生的动态危险源。总体来说,首先,工程开工前,通过危险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施工现场环境特点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将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对进入施工现场前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以及造成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现场施工相关人员能够有意识地防范固定的危险源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危险源。其次,工程开工后,通过危险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施工前已经识别的危险源、施工现场环境的变化特点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划分出危险程度等级,并根据教育对象知识文化层次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普及危险源的相关安全知识,并进行多方面安全教育,全面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多方面安全知识普及包括:开展安全例会;施工前班组组长提醒工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提出预防措施;规定安全生产日专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等。再次,特种施工人员首先要做到持证上岗,这是施工检查中要求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特种施工人员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种、施工的对象发生改变、季节的交替变化、采用新的施工方法、使用新的施工设备等时期,需要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当发现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者已经造成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时,需要重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这是预防危险源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非常重要的措施。第四,当国家出台新的建筑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施工现场采用新的施工设备、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方法时,需要组织施工现场相关人员进行专项的理论知识培训及施工技术和方法培训,这样能让施工现场人员更好地掌握新的安全知识的内涵和重要性,能够及时在施工生产中运用,同时提高施工人员对各种新的施工程序及操作方法的熟悉程度。分别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等编制安全培训方案,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比如:培训管理人员时要以提高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后进行相关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使得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本文首先提出PDCA循环螺旋上升式的施工管理模式,然后提出运用LEC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等级进行评价。认为从危险源识别出发将危险源危险程度等级进行分类后,针对性地制定安全管理方案,能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作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最后提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认为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能够在有效避免人为因素产生动态危险源的同时,能够有效预防静态危险源产生的安全事故。运用安全管理程序和安全性评价体系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土生.浅谈PDCA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科技,2016(2).
[2] 李军,许东强.施工现场高处坠落安全事故的成因与预防[J].建筑施工安全,2015(19).
[3] 付大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 李彩风.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系统和预案论[J].山西建筑,2013(8).
[5] 戴博伟,郭晓明.关于危险源识别的评价和控制[J].山西建筑,2011(11).
[6] 陈龙,曹萍.施工现场高处坠落安全事故的成因与预防[J].山西建筑,2012(17).
[7] 王健,戴岭.论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管理[J].科技信息,2010(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