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树元 闻明晶
摘要:本文界定了就业情境下的应对方式概念,并就测量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下应对方式的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做出了论述,最后对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应对方式 就业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8-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在毕业时面对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围绕着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进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方面的课题研究也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就业应对方式的含义
研究者普遍认为,就业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就业情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对应对方式现有文献中主要持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应对方式表现为个体的适应过程[1];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应对方式是一种有目的的调节行为[2]。本文认为,适应过程和有目的的调节行为并不是完全分开的,有机体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过程,也是主动选择和采取应对策略的有目的的调节过程,二者是可以协调统一的。
因此,就业应对方式可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或者是个体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调整自身行为的策略和手段。
二、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测量
对于就业应对方式的测量,国内外学者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多采用一般情境下的量表或问卷,而国内学者则更多地采用就业情境下的量表或问卷对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进行研究。[3]
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研究,目前较多学者使用的是一般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问卷) 。[4-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采用解亚宁(1995)编制的《简易应对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5]少量学者使用就业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问卷)进行研究,如:徐爱萍等人(2012)使用的问卷是由刘春雷、马晓亮编制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包括正面认识、发泄与回避、寻求支持、妥协、收集就业信息、注意转移、自我增值、寻求帮助、心态调整9个维度。[8]
对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研究,本文倾向使用针对就业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问卷),正如韦有华、汤盛钦(1997)所提出的情境取向(特定情境需要)的应对测量效果要好于特质取向的应对测量效果。[9]
三、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就业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一般可分为稳定因素和情境因素。
从稳定因素上看,就业应对方式受到个体的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等的影响。就个体的性别而言,例如:罗繁荣(2010)以及罗锡莉(2008)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就业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2][10]边玉臣(2008)针对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男生较女生更愿意采取解决问题、退避、自责的方式。[11]但陈宇红(2005)、舒晓丽(2006)刘小平(2009)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12][13][14]。对于上述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分析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刘小平(2009)、李胜强(2011)的研究表明,毕业班学生倾向采取消极回避的情绪应对方式。[14-15]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学生在消極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越往高年级越倾向于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2][16][17]这个结果提示学校有关部门,在关注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时也应该关注非毕业班的学生,对他们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罗繁荣(2010)与王萍等人(2010)针对专业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文科专业学生与工科、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采用消极被动应对方式。[2] [17]此外,罗繁荣(2010)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 刘小平(2009)研究发现,学生干部的就业压力明显低于非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较多采用了积极主动的问题应对方式。[14]
从情境因素上看,就业应对方式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的影响。例如:林梅等(2004)把社会支持看作个体的一种应对就业压力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增强其心理承受的能力。王萍(2010)、陈宇红(2010)针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研究,一致发现贫困生较之于家庭经济中等和良好的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家庭经济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而罗繁荣(2010)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家庭经济状况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为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上得分均最高。[2] 刘恭辉(2010)针对医学院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医学院校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在求助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镇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更多的是寻求帮助,而农村学生面对求职就业的激烈竞争,则更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16]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稳定因素与个体因素所包含的内容是相近的,虽然稳定因素和情境因素会对大学生整体就业应对方式产生影响,但针对不同的稳定因素和情境因素,大学生所选用的就业应对方式类型会存在差异。
四、研究展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学者的重视,并且在测量与评估、影响因素、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者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
(1)目前大部分就业应对方式的研究多数都是针对一般压力情境下的研究,就业情境取向的研究非常少,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需要编制具有高信度、高效度、获得普遍认可的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境的就业应对方式量表。
(2)现有的研究多将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缺乏对贫困大学生、成教自考生等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对特殊群体的就业应对方式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该领域研究重点。
(3)从目前的研究取向上看,研究多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及对策上,很少对就业应对方式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行研究,这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深入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因此,需要在二者心理发生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进行干预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Lazarus·R·S,Folkman.Stress,appraisal,andcoping[M].NewYork:Springer,1984:24-31.
[2]罗繁荣.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成熟度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邝嘉宜,吕宣斌,邓慧慧,李珊珊.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关系实证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4):39-42.
[4]李笑燃,李向阳.内蒙古蒙汉大学生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24-27.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6]吴娜,邓军,舒跃育.大学生A型行为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4):17-21.
[7]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大学生控制圈与特质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2(2):23-26.
[8]徐爱萍,刘志永,段丽娥,王云霞.大学生就业压力應对方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临床医药实践,201,21(1):28-31.
[9]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l):68-75.
[10]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08.
[11]边玉臣.维族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12):1047.
[12]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3]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4]刘小平.川南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71-78.
[16]刘恭辉,赵海艳,赵亮.医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7):52-53.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