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7-07-18 12:10崔万田
南都学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模型

崔万田,谢 思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崔万田1,谢 思2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研究二者关系时,引入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和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指标,比仅仅用GDP指标更能全面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2001—2013年国内31个省份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网站的数目越多,生产总值越大。同时,区域生产总值越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越大,互联网发展水平就越好。但固定资产投资对互联网的发展却是负向作用。通过将31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网站数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程度是由东向西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也会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其程度却是由东向西递减。针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应加快推进“互联网+”项目计划,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网络发展,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推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互联网; 区域经济发展; 实证研究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现如今,全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Internet)属于全球网络,是由一些应用公共语言相互通信的电子计算机连接而形成的,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作为公共信息的载体,可以传播各类信息,且速度快于其他的通信媒体。中国在互联网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如今已经迎头赶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总数为1636万,年增长为47.6%,占中国域名总数的52.8%,“.CN”域名已超过德国国家顶级域名“.DE”,成为全球注册保有量第一的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中国网站总数为423万个,较2014年增长了88万个,年增长率达到26.3%。同时,中国网页数量首次突破2000亿①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融合,也为传统产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金融、医疗、教育、国防等领域都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加速转型。然而,互联网的使用在我国并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西部地区更早接触互联网并广泛应用,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各区域共同富裕。

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的学者更注重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总体上分为两个派别,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显示,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带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发展。即1987年的“索洛悖论”[1]。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Strassman调查了近300个企业,得出结论: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之间没有明显关联。另一种显示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Jorgenson和Oliner研究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其能起到正向作用[2][3];Matti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向的作用,在发达的经济条件下更加显著[4]。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的潮流,在其自身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同时使经济全球化竞争更加激烈,公司兼并与重组更加频繁,对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观”,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互联网的出现会给落后地区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吴元兵和牛文涛认为,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缩减了经济活动的成本,使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改善了需求结构,优化了产业结构。由此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7]。李立威与景峰通过对2003—2011年我国的31个省份互联网的应用和人均实际GDP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互联网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更进一步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2007年后更加明显。同时测算出了互联网的普及率与人均实际GDP的关系[6]。茶洪旺和左鹏飞基于我国31个省2003—2013年的数据,构建互联网资源指数,分析了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其有正向的促进作用[7]。孙中伟、金凤军和王杨认为信息产业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8]。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省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9][10]。由此引出了另一种观点即“消极观”,认为由互联网产生的“数字鸿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而“数字鸿沟”在国家间也广泛存在,在国际社会,会拉大国家间的差距[11]。NOH和YOO经过研究,认为“数字鸿沟”阻碍经济发展[12]。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为数不少[13][14]。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我们已经了解到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利弊影响。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有待考察。但若在指标的选取上多用GDP数据来表明经济发展的程度,则过于片面,本文引入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和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等多项指标,以期更加全面去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另外,关于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大都注重互联网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而本文也会注重这一方面,并将更加明确二者的关系。同时,本文也将全国划分东、中、西三个部分,具体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使互联网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各个省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用网站数量和域名数量来衡量,这两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资源数量。本文用地区GDP数据,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等作为衡量经济的指标,比仅仅用GDP数据更能全面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使用2001年到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和CNNCI历年的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系数是一种度量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方法。这一系数在1与-1之间,若系数为1,则表示变量完全正向相关;若系数为-1,则表示变量完全负向相关;若系数为0,则表示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当系数绝对值小于0.2时,为极弱相关;在0.2与0.4之间为弱相关;在0.4与0.6之间为中等相关;在0.6与0.8之间为强相关,在0.8与1之间为极强相关。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皮尔逊分析,应用Stata12.0软件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三变量皮尔逊相关性检验

*代表5%显著性水平。

从以上的表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大多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4,说明变量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模型的设定检验

1.模型的设定

本文采用两个模型。模型1以地区GDP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网站数量和域名数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模型2以网站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地区GDP数据、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对互联网的作用。

模型1:

gdp=β0+β1*web+β2*domain name

模型2:

Web=β0+β1*gdp+β2*patent+β3*investment foreign+β4*investment fixed assets

在上式中,gdp代表各省地区总产值,web代表网站量,domain name代表域名量,patent代表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investment foreign代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investment fixed assets代表固定资产投资;β0表示截距项,其他β表示相关系数。

2.模型的检验

估计面板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一般包括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通过F检验和Hausman 检验确定模型类别。应用Stata12.0软件得到表3。

表3 模型检验

从上表的F检验结果可以发现,P值小于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即不能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再对其进行Hausman检验,从模型1可以发现,P值大于5%,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更适合。而对于模型2,P值远远小于5%,强烈拒绝原假设,即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四)模型的回归结果

1.模型1的回归结果

对于模型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用Stata12.0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模型1回归结果

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31个省份网站的数量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而域名数量对GDP却不显著。网站的数量,即互联网发展水平对GDP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互联网的发展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网站的数目越多,生产总值就越大。

2.模型2的回归结果

对于模型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用Stata12.0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模型2回归结果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对互联网的发展水平有显著作用。而专利的数量对互联网的发展没有显著作用。GDP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对互联网的发展起正向作用。即地区生产总值越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越多,互联网发展水平就越好。但固定资产投资对互联网的发展则呈负向作用,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政府支出有限,固定资产的投资会挤占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与互联网的关系显著为负。

(五)31个省份东、中、西部具体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各省的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从东部向西部递减[15]。以2014年为例,广东省的GDP总量为67792.24亿元,而西藏仅为920.80亿元,前者是后者的73倍多。可见东部省份与西部省份的经济差距非常大。因此,本文把我国31个省份进一步分为东、中、西部,具体分析各个地区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归为东部,把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份归为中部,把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份归为西部。应用上述分析方法,对东、中、西三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1.基于模型1看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表6可以得到,网站的数量对经济发展都有显著影响,随着网站数量增加,生产总值增加。东、中、西部的网站系数分别为0.0859、0.1864和0.2039,显然由东到西递增。这说明由于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特别是西部地区,网站数量增加1%,GDP就会增加0.20%。对于域名的数量,东部地区的P值不显著,只有中西部地区显著。说明对中西部来说,域名数量的增加,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中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事业。

2.基于模型2看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由表7可以得到,GDP对互联网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其系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说明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更能够促进互联网的发展。西部地区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水平低,因此经济对互联网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在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上,东部和中部都不显著,只有西部显著。其系数为0.9040,说明西部地区若增加专利数目,则会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对互联网的发展在中西部都不显著,而在东部却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由于最早开放,互联网基础较好,外商投资较多,因此增加外商投资会带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东部和中部的P值均不显著。西部的P值显著,但系数为负,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降低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总投资额本身较少,若多用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必然会滞缓互联网的发展。

表6 模型1东、中、西部回归结果

表7 模型2东、中、西部回归结果

其中investment1代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investment2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三、结果分析

从全国31个省的总体情况来看,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发展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具体来说,生产总值与外商投资的增加会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而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则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因此,所谓的“数字鸿沟”,根本上说是“经济鸿沟”,即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互联网的前进。欠发达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的互联网早已普及,而欠发达地区互联网的使用者大都是青年或高学历的人。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互联网的相关资源要素都流入到较发达的地区,导致了落后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进一步落后。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互联网的发展中,而落后地区有限的资金,大都投入到了地区建设上,技术进步滞缓。反过来,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各个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所以“数字鸿沟”可能进一步扩大经济上的差距。“互联网+”计划的启动使互联网应用更为广泛与深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马太效应,对欠发达地区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具体到各个地域来看,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各不相同。虽然各地网站的数量与生产总值都有密切的关系,但其关系程度却有差别。网站数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程度是由东向西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也会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其程度却是由东向西递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使网站数量增加,而网站数量增加又会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另外,中西部的域名数量也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西部的专利与固定资产投资、东部的外商投资对互联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把握好各地互联网与经济的具体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互联网+”项目计划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5年3月5日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而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被提了12次。这充分说明了“互联网+”是国家想要引导的重要方向。互联网资源如今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和零售业等产业紧密结合,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模式,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二)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因而必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拥有最大规模的网民基础,但是互联网的普及率低,互联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网速慢、成本高、覆盖率低等因素一直阻碍着互联网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技术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网络覆盖率、提高网络速度、优化互联结构、完善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使互联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网络发展

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市场体制不完善,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互联网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互联网的发展相比于东部,更能带动经济发展。网站和域名系数显著为正,对GDP的发展有正向作用。因而只要加强这些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就会极大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

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国家投入和信贷支持等办法,加大对互联网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完善落后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与普及率,让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工具。例如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地区特色产品销往其他地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其次,完善中西部地区市场环境。使各种要素能够自由流通,相关制度配套得到完善,吸引更多的互联网资源集聚,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再次,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发展。加强中西部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培育互联网龙头企业。同时,政府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两个积极性,不断推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四)加强经济发展

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提高互联网的发展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发展来说,东部地区GDP系数为4.3809,而西部地区只有1.7206,说明东部地区的经济更能够促进互联网的进步。因此西部地区更应该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地区生产总值,促进互联网发展。西部地区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系数为0.9040,增加西部地区的专利数,同样能够促进互联网发展。应该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西部地区专利研发。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系数为负,这部分投资挤占了互联网资金,因此应该加大对西部互联网投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系数为0.4203,因此应继续加大东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投资,进一步促进互联网的发展。

[1]SOLOW R.We’d better watch out[N].New York Times,1987-07 -12(36).

[2]OLINER, SICHEL.The resurgence of growth in the late 1990s: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tor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2000 , 14(4):3-22.

[3]JORGENSON D,STIROHK.Raising the speed limit:U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age[EB/OL].[2017-01-20].http://www.rand.org/scitech/stpi/Evision/Supplement/jorgenson .pdf.

[4]MATTI 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M].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33 .

[5]吴元兵,牛文涛.互联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J].产经前沿,2011(11):59-62.

[6]李立威,景峰.互联网扩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0-126.

[7]茶洪旺,左鹏飞.互联网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5(26):48-55.

[8]孙中伟,金凤君,王杨.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7):44-49.

[9]刘文新,张平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398-407.

[10]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4):108-117.

[11]贾丹华,童丽娟,郑会颂.国际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7(4):50-53.

[12]Noh Y H,Yoo K. Internet,inequality and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6):1005-1016.

[13]Hilbert M.The End Justifies the Definition :The Manifold Outlooks on the Digital Divide and Their Practical Usefulness for Policy making[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1,35(8):715-736 .

[14] Zhang X Q. Income disparity and digital divide:The Internet Consumption Model and cross-country empirical research [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3,37(6-7):515-529.

[15]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4):108-117.

[责任编辑:杨金玉]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CUI Wan-tian, XIE Si

(School of Econom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China)

The Interne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study of their relationship, compared with GDP index, the indexes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of total investment of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of acceptance amount of domestic patent application can more fully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of 31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3,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Interne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lement each other.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each area’s economy,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et +” project should be accelerated, speeding up the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ly promoting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of the center and the west. In order to propel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erregional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orresponding incentive policy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he center and the west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the east.

Interne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2017-04-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趋同研究”, 项目编号:14BJL083。

1.崔万田(1973— ),男,辽宁省鞍山市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等; 2.谢 思(1992— ),女,辽宁省沈阳市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F127

A

1002-6320(2017)04-0104-06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模型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分割区域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模型小览(二)
区域发展篇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