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或将成为服装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2017-07-18 11:39董笑妍邬莹颖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服装智能企业

本刊记者_董笑妍 邬莹颖 文/摄

定制化,或将成为服装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本刊记者_董笑妍 邬莹颖 文/摄

定制化,是中国服装产业积极适应越发多元化的消费新需求,并以更具前瞻性的目光探索中国服装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品”战略等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服装产业正在探索一条颇具潜力的深化之路。

传统服装品牌、互联网服装品牌、设计师品牌、互联网服务平台几乎在同一时间聚焦定制,并由此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定制化路线,这些路线有哪些交集可以互联互通?又有哪些问题需要共同面对?最终,将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

6月15~16日,在浙江绍兴柯桥举办的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聚集数百位业内人士,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高端视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 孙瑞哲:中国服装产业的智能化与定制化发展

孙瑞哲

数字化时代,正在推动传统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响应这些变化,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围绕本次论坛“定制融汇·智能制造”的主题,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三点:

一、加速落地服装产业大规模定制的创新重点和关键环节。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是最能表征供给侧与需求侧、技术与时尚无缝对接的前沿领域。未来,应动态跟踪消费需求变化,要厘清并加速落地服装产业大规模定制的创新重点和关键环节,从生产与消费环节实现双向驱动,在规模化定制与个性化审美之间寻求有效平衡。

二、深度融合智能型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

一方面,要提高产业链上游装备的生产效率、功能性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快研究制定纺织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开展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

三、系统打造中国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的生态环境。

应以集成创新的系统观念,打造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的良性生态环境,打造信息资源平台、研究开发平台和成果推广平台,加速服装规模定制产业创新生态及柔性供应链的系统形成。

此外,推动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的生态营造,应当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精准定位各层次差异化需求;二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快品牌建设;三是责任发展保障价值可持续。

纺织服装行业要坚决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举措,就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发展格局,为强国建设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定制浪潮悄然涌起、势不可当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消费需求正日益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建立在完善供应链基础之上的中国服装定制化浪潮悄然涌起。

为促进服装定制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建设,6月15~16日,中国服装协会联合浙江省经信委、绍兴市柯桥区政府共同举办了以“定制融汇·智能制造”为主题的“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孙瑞哲,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金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素娥,以及企业代表、高校专家共40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从多元角度审视中国服装定制行业的现状,探索定制行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定制化之路

孙瑞哲在致辞中指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服装产业面临着重大课题,即从传统资源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思考如何匹配需求建立柔性供应链,在此背景下,中国服装定制行业方兴未艾、责任重大。

近些年,定制正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面对市场消费升级,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抓好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更是对企业的多元化、品质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三品”战略,吹响了服装行业深入转型的号角。大批具有前瞻视角的服装制造企业响应号召,布局服装定制领域,更有层出不穷的定制工作室、合作或垂直的定制电商平台、甚至推出了单件定制的淘宝品牌,都在推动着中国服装定制产业的多元化、快速发展,而大数据、智能制造、3D试衣等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更让批量定制如今成为了可能。

集多元角度剖析定制

当工业4.0时代逐步来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制造需求,让定制服务已然成为中国服装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此时,把握定制行情、找准突破方向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6月15日,论坛首日以多元化视角剖析中国定制行业现状,展开了主题发言,专家学者、知名企业负责人、线上定制业务负责人、定制品牌设计师等受邀嘉宾分别就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发展趋势、男装定制的线上模式解析、个性化定制平台建设、高级定制的设计理念、互联网思维下的品牌营销、移动互联背景下的现代商业模式探索等切合当下形势、引导定制未来的话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并着重讨论了不同类服装定制产业共同面对的品牌化问题。

6月16日,论坛将主视角从定制的品牌化进程转向定制的科技探索,主题发言从服装制造业的数据化和个性化定制、全渠道定制之智能研发、数码印花云生产平台、互联网定制平台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等实操方案切入,指引企业定制业务的具体实施。

随后,论坛又就“资本与个性化定制”组织了圆桌论坛,邀请了多位投资机构负责人和定制企业负责人,就方兴未艾的定制行业如何融资、在融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逐项解读。

在为期两天的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就中国定制的现状、服装定制的多样化路径、定制的先锋观点、定制的前沿科技、定制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展开充分交流,为听众梳理出了中国定制行业发展的未来思路。

中国的服装定制源于消费需求,诉诸于品牌转型,拥有深厚的根基,并将在未来占有可观的市场空间。因此,不论是传统品牌、网络品牌还是设计师品牌,定制领域聚焦了越来越多的商业目光,并由此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定制产业。细数定制产业发展现状,抓住定制产业关键问题,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以品牌、技术、资本为主线,组织了精彩的活动内容。

·品牌篇·

借势互联网,扩大定制影响力

“首先来说,中国定制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在淘宝的千万级样本数据统计中,有意向尝试定制的用户占63%,近期浏览过有定制或定做关键词商品页面的用户占32%,其中有10%的用户购买过定制商品,6%的用户愿意再次购买。”淘宝男装定制部总负责人袁立叶表示,定制产业的快速崛起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中产消费的崛起,二是80后、90后逐渐占据主流,三是新型的网络消费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诉求,四是消费者的体型差异逐步彰显。

论坛首日,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邀请了涉足定制的服装品牌、设计师品牌、电商品牌相关负责人共聚柯桥,共同研讨了中国服装定制品牌化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多年前就投身于定制化的报喜鸟集团,如今在中国服装定制产业已经拥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报喜鸟从1996年开始布局定制化,2014年更是推出了全品类私人定制业务,如今报喜鸟的定制业务占主营业务的23~25%,未来还将逐步上升至50%。”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邱成奎说,中国服装企业的未来出路,一是做大、做规模,二是做精、做细分。报喜鸟的云衣库定制平台所提供的定制服装与批量生产服装的价格基本持平,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加贴心,对于企业而言则是消化库存的大好时机,批量化产品的产销率达到50%就已经不错,而定制产品的产销率基本达到100%。

中国定制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

除了传统品牌与电商品牌,中国定制市场还有大量的设计师定制与高级定制品牌,但不论哪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都是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对于高级定制品牌而言,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接受,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月白嫁衣高级定制创始人徐孜坦言。

针对如何打造定制品牌,参会的各大企业代表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万事利要求每个员工必须拥有至少2500个粉丝,每天必须转发5条以上信息。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品牌可以自己创造流量,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IP,碎片化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团结而非分散。”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建华说。

“当我们谈到智能制造、谈到定制化,并不是想抛开原有的品牌,而是要更好的服务于品牌,将工匠精神与精益生产贯穿整个产业链。”邱成奎说。

“如今的品牌不再是服装零售的商标,工厂、服务商、个人都将成为品牌,如果我们能够为目标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就能脱颖而出。”衣邦人创始人、CEO方琴认为,互联网时代为定制品牌化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只要善加利用必能迎来更大发展。

·技术篇·

创新驱动科技,打造柔性供应链

此次论坛现场,来自行业内的多位企业代表带来了服装定制作为技术产业的案例分析及经验分享,从数据化和个性化定制、智能研发管理、云定制平台、互联网定制平台、智能制造等方面展示了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

青岛红领集团副总裁李金柱以《服装制造业的数据化和个性化定制》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表示,“数据化+定制化”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集合体,智能制造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主的供应链资源数据组织,让智慧驱动机器、设备、人与资源,只有数据驱动才可以让智慧形成能力,推动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智能制造。

他以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 顾客对工厂)大规模定制为例,指出C2M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柔性研发、排程和供应链。通过研发设计的柔性,指挥调度的柔性,以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柔性。通过C端(顾客端)数据驱动整个价值创造系统,让不同阶段的生产参与者,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破彼此的边界,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大规模定制,由利益瓜分关系转为利益共创、共享关系。

在智能制造环节中,传统流程中的问题想要打开边界,进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方案。Centric中国区项目总监张智勇指出零售企业的业务发展趋势需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平台,平衡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其中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沟通、数字化管理,协调了智能研发的全过程,而智能研发管理系统又可以实现量体接单、生产与交付,最终打造可视化全渠道智能体系。

作为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纺织数码喷印的研发、销售和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金小团表示,设计开发模式慢、市场匹配度不稳定,是现有的市场难点;设计师设计效率低、成本高、需求匹配度低是现有的设计难点。此外,在服装制作过程中,不论是传统印花工厂还是数码印花工厂都存在反应慢、周期长、超印量大、库存高等缺点,因此,建立数码印花C2B(Consumer to Business 消费者到企业)柔性供应链可以从知识层面、生产层面建立定制平台,应用人工智能设计打造高效低成本流程,形成低成本柔性制造。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尚研究所执行所长朱伟明进行了《互联网定制平台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发言,他介绍说,定制解决了低端无品质、服务体验差、高端太昂贵、产品同质化、成衣不合身等多个市场痛点。而定制平台的整合面临着各类门店层次不一、目标客群不一、工艺水平不一、运营模式千差万变等困境,供应链协调难是抑制全产业链柔性化生产的关键。

朱伟明说,定制作为一个小众化、碎片化的市场之所以会受到大家的追捧,得益于互联网时代使小众市场获得了范围效应叠加。

服装制造与数字化的结合,最终将打造出可视化的全渠道智能体系。

·资本篇·

投资机构看好定制,企业融资需避误区

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将成为定制企业重要的发展契机。

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服装定制市场,资本入驻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手,其实,不管是专业投资机构,还是具备投资能力的“金主”企业,投资入主服装定制行业已非个案,或将成为主流。对于正在着手定制业务的企业及个人,如何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契机。

本届中国服装定制高峰论坛的“资本与个性化定制”主题板块中,阿里巴巴集团前总裁、风和投资管理公司创始合伙人吴炯,中瑞润和服装专项基金董事长胡志滨等人共同探讨了服装定制的融资问题。

众多投资机构对于服装定制市场前景看好。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定制是服装产业的细分市场,只服务于特定人群,这一观点存在对市场采样的偏差。定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消费者将个性化需求诉诸实际的出口。“如果我们将定制看作是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那么在庞大的基数下,定制市场的前景不可限量。”吴炯分析说,从前的定制是人们彰显身份的象征,但如今的定制其目的为彰显个性,这是新时尚。

定制在满足消费的同时,还将为企业带来更加良性的运转,提高产销率、降低库存、节约人力成本,从这个层面考量,定制市场也被投资机构看好。

胡志滨补充说,良好的购物和穿着体验也是定制化能够走进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定制的未来。

而定制企业要融资,通过投资机构的评审是第一关。“我们首先需要考察创业团队的战斗力,及其创业方向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前提条件。”吴炯说。

企业的规范度也是考察重点,投资企业需要了解融资企业的运营模式,“运营模式越清晰越好,财务报表也需要体现出公司对过去及未来的精细规划。”胡志滨说。

此外,众多企业融资存在误区,融资的节奏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隐疾,投资机构的目的明确,就是谋求资本增长,因此,企业需要在资金充足、谋求更大发展时启动融资,以明确的目的性向投资机构展现自身新的发展潜力,而非等到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期待通过融资度过难关。“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服装定制企业也需要把握好节奏。”吴炯提醒道。

对于中国定制市场的未来前景,吴炯作为投资专业人士进行了预测,“当下,中国定制从发展渠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传统制造企业转向定制业务,这类企业本身具有完善的供应链和产品控制体系,优势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顺畅对接;一类是由电商平台开拓定制业务,这类企业擅长沟通与服务,优势是与顾客的紧密联系。有人问我,在两种定制企业的未来博弈中,谁会真正占领市场,我的答案是,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时代,合作双赢才可能是最终赢家。”

猜你喜欢
服装智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让人心碎的服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