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讲不完的英雄故事,看不够的民俗风情

2017-07-18 11:50王秀慧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7年5期
关键词:朱仙镇岳飞年画

文:王秀慧

朱仙镇:讲不完的英雄故事,看不够的民俗风情

文:王秀慧

朱仙镇,北靠古都开封,镇中有古运粮河流过。就是这条河成就了朱仙镇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的地位。这座曾是中原腹地水陆交会的繁盛商埠,近代受内河航运被铁路运输取代的影响,区位优势丧失,繁华不再。但是,它悠久的历史,浓厚的人文,纵使经过千年,仍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倾慕与怜惜,这个小镇如此令人牵挂。

天下第一镇

朱仙镇,位于豫东大平原,北邻开封、西依郑州、南接尉氏、许昌、东与商丘毗邻。你可能想不到,这座镇域总面积92.15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70663万元的小镇,历史上曾位列我国四大名镇之首。

与朱仙镇相关的历史事件多以“启封”这个地名记载。

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诸侯崛起,竞相争雄。成立于西周末年的郑国地处中原腹地,为向外拓展,郑庄公命令大将郑邴在今镇区东南方向两公里处屯兵,以“启拓封疆”为名筑城。启封城由此得名,距今2700年历史。

故城遗址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不规则方形,其四墙全长为3330米。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座小城池,而按照当时筑城的规制,列国都城的规模不过900丈,而作为边陲的启封故城已经达1000丈,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春秋至隋朝这段时期,启封主要是作为战略军事要地。

改叫朱仙镇,是因为义士朱亥。

战国时期,跟随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锥击晋鄙的朱亥封为副将后,举家迁往此镇。由于朱亥曾为屠夫,重侠尚义,后世的屠户就把他尊为屠宰业的祖师爷。于是,朱亥除了隐士、义士等桂冠外,又有了朱仙的尊号。也因此,他住过的那个村庄就被改叫朱仙镇了。

今天的朱仙镇已无朱亥的任何遗迹,只有岳庙山门的一副楹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召,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既比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英雄。”

朱仙镇的兴衰,与古运粮河(今贾鲁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隋炀帝开通运河,水路可从中原直达扬州,汴水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命脉。朱仙镇因濒临汴水,享天时地利人和,得舟楫交通之便,成为水运码头,很快兴盛起来,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千舸朝空,万车夕载。”那时,朱仙镇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人口27万多,民商4万多户,各种庙宇130多所。码头日泊船200余只,据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船锚考证,当时已有相当吨位的大船在此停靠。

据史料记载,镇中往来客居的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的,其中以晋商实力最雄厚。晋商在朱仙镇上设票号、建关帝庙,垄断了金融行业。陕甘帮多经营山货皮毛,徽商帮专营典当、茶业,福建人一般贩米卖糖,本省人则开酒肆和手工业作坊。朱仙镇西双泰的竹竿青酒、玉堂号的豆腐干以及年画,也是远近驰名的品牌。

因为物阜财丰,镇内庙宇林立,月月有庙会。每会必献戏酬神,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流派)中的祥符调,就是这个时期,在朱仙镇流行的民调、土调、罗戏、卷戏、女儿腔、弋阴腔的基础上孕育、成长起来的,并发展成独立的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剧种,时称梆子戏,或土梆戏。清乾隆年间,有蒋某在朱仙镇传艺,使祥符调逐步规模化,发展成豫剧的一大流派。

自清雍正元年开始至民国三十五年,黄河七次水患,使贾鲁河淤塞,到光绪年间,贾鲁河已无法通航。光绪三十年(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水陆交通枢纽的作用逐渐失去,朱仙镇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朱仙镇成为一个极端残破的集镇,和四大名镇时代相比,有霄壤之别了。

1991年春,首届“中国四大历史名镇联谊会”在朱仙镇召开,共推朱仙镇为“老大哥”,这说明朱仙镇当时四大名镇之首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生态筑城,文化延梦

朱仙历史不该被沉寂,千年古镇理应再复兴。

为了实现古镇崛起,朱仙镇政府强力实施“旅游带动,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建成了朱仙镇启封故园、仿宋商业一条街等,提高商贸业和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同时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串点成线,加强文化园区的建设,积极构建村镇体系新格局。

将朱仙镇作为中原传统城镇的样本逐步进行复原建设,是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保持中原城镇生活记忆,建设开封文化产业大市、河南文化产业大省的重要措施。

一系列重点项目在朱仙镇的实施推进,对朱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

这个走过了千年风雨的古镇,如同饱经沧桑的老人,缓缓步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点点滴滴的历史碎片铺展出一幅恢宏的画卷,在这个小镇建功立业、留下痕迹的人和事,又在我们眼前鲜活生动起来。

启封故园,堪称朱仙镇辉煌再现的重要抓手,也是开封市拉大旅游产业链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平台。

占地近700余亩的启封故园古镇风情区一期已亮相,以复古的明清建筑作为主要建筑类型,包含印象朱仙区、漕运粮仓区、中心湖、魁星街、下八行街、临水民宿和特色商铺等,将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尽收其中。

园里,朱仙镇各行业的“老字号”不胜枚举,从朱仙镇商业“老字号”里我们可遥想朱仙镇昔日的繁华了。

经营朱仙镇五香豆腐干的“玉堂号”,有三百年历史。经营门神“年画”的有“天义德”、“二合”、“老店”等四十多家;经营竹竿青酒的有“西双泰”、“乾泰”、“晋泰涌”;经营糕点及甜酒的有“松盛长”;经营高香的有“双羊双麟”;经营酱菜的有“二合”;经营大头菜的有“祥盛豫”;经营丝绸的有“福源盛”;经营药材的有“葆镇堂”、“济生堂”;经营染坊的有“协泰升”;经营鞭炮的有“牛旺顺”;经营芋头苏的有“德兴号”。其他如“大丰号”之花生行、“礼记”、“田记”、“立兴号”之杂货、“第一楼冠中华”之小吃等。

在一个个木版年画作坊,只见店里摆满了朴拙的年画,内容多以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如长坂坡、铜锤换御带、撞山、岳飞大破金兀术、祭塔、哪咤闹海、罗焕跪楼等,并点缀很多美好雅致的吉庆图案,构图饱满、对称,线条粗犷、简练,人物造型不按常规、不求比例而突出人物性格,色彩艳丽深沉、庄重浑厚。

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截然不同,南桃北柳都是精致的,是木版年画中的阳春白雪,适合装裱起来,挂在房间。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来源于乡土,盛行于民间,如同豫剧,更为亲民。

《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说明享誉海内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在唐代,并于宋朝开始兴盛。有1200年历史的朱仙镇的年画,如今成为了这个古镇的名片之一。

木版年画,贵重在那块版上,尤以流传百年的老版更为珍贵。可惜的是,破四旧时,毁坏了不少。庆幸的是,祖传的宝贝,很多人冒死埋于地下,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老版才得以延续。

鲁迅曾评价朱仙镇的年画:“朱仙镇的木刻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后知道故事。有看头,有讲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朱仙镇木刻画,大都有故事情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采用名贵中药材加若干种辅料炮制而成的颜料,浸在水里也不会褪色,这也是朱仙镇年画珍贵的原因之一。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四美图》年画是金代朱仙镇所产,价值连城。

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急剧变迁和发展的现代,朱仙镇年画迎接新挑战,不断破题:培育木版年画创意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集聚,使朱仙镇成为郑汴产业带东端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封市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力图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忠义岳飞庙,风流万古存

除了启封古城遗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重点保护的内容还有岳飞庙、清真寺等主要文物古迹。

岳庙,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朱仙镇建起的。《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岳庙是明代四大岳庙之一,岳庙始建于鄂(古鄂州),再建于杭,三建于汤阴,今建于汴梁南之朱仙镇。在鄂者王开国地;王冤白时,已建于杭者王墓存焉;在汤阴者王父母之邦……而朱仙镇者王之功于是为极,王之忠愤所不能忘者也……”

也就是说,朱仙镇是岳飞建功立业之地,岳飞人生的辉煌与转折,无奈班师这些事都与这个中原小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朱仙镇岳飞庙得以名扬四海,成为全国四大岳庙之一。

岳飞,字鹏举,宋微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生于河南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自幼勤奋好学,苦练武功,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岳飞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飞两次小胜金军。因赵构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东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军。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进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

可赵构、秦桧一天之内用金字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催岳飞班师。岳飞气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被迫下令撤军。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声,说明天渡河,金兀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兵权被夺。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执法官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时年仅三十九岁。

一场旷世忠诚,铸就千古奇冤。岳飞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所做的《满江红》更是被万人低吟、传唱。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步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铸造的“五奸跪忠”铁像,五人蓬头垢面、袒胸露脐、双手反缚、两腿屈膝。其工艺精绝,形象十分逼真。

穿过拜殿,院中立有几通古碑,其中《满江红》及《送紫崖张先生北伐》两通碑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岳飞手迹石刻,十分珍贵。

大殿正中端坐的是新塑的岳飞彩绘塑像,帅盔金甲、气宇轩昂。塑像上方悬挂着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复制匾,金光闪闪、气势万千。岳云、狄雷、何元庆、严成方四员小将分立两旁,正是这四员小将挥动八柄大锤,冲向十万金兵,如入无人之境,迫使金兵撤兵北退,谱写了一曲“八锤大闹朱仙镇”的传世佳话。

朱仙镇精忠岳庙历经明、清两代多次整修。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人们推崇备至的英雄人物,在这个小镇得到了隆重的纪念与尊重。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胡耀邦等历史名人到此赡仰题词。

回汉交融,民族融合大团圆

千年古寺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太宗时期,扩建于明嘉靖10年(公元1531年),后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现存建筑有前山门,南北厢房及大拜殿,碑楼。

原开封市建委副主任、注册规划师宋喜信参加过两次朱仙镇整体规划制订,专项规划和详规做得更多。他比朱仙镇人更熟悉镇上的一砖一瓦的来历和价值。

这个罕见的中式琉璃坡顶的清真寺,与伊斯兰特有的“蒜头顶”的建筑形成明显差异,在中国宗教建筑之林别具一格,是汉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巧妙结合,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宝库,是一座极其珍贵的建筑艺术宝库。在他看来,这是当时汉族文化强盛的标志,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有“东亚第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是反映穆斯林进入中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生活等一切社会活动的缩影,集古代历史、力学、装饰、美学于一体,是清代地方伊斯兰教建筑的精品。

山门的前后檐由八根石柱支撑,柱上镌刻有小桥流水,花鸟虫鱼,珍禽异兽,技艺精湛,正中两柱,东西两面均刻有对联。

东面上联:圣教炳中天趋跄时须守言规行矩;下联:主恩弥大地跪拜处毋忘蹐厚跼高。

西面上联:与地同流与天合化悠也久也运千百世之清真;下联:所传有圣所述唯贤教之诲之育亿万人之灵秀。

山门悬挂鎏金大匾三块,中匾题:“至教真源”,右匾题:真一寰真,左匾题:未雨先知。

山门木质梁柱都已斑驳,古老沧桑,为了真实,保护文物,一直没有新涂彩绘。未雨先知石位于大门廊柱下,那一小块的青色的石头,雕刻着一人打着伞经过小桥。据说,雨将来时,伞上便沁出水珠,灵验无比。

大拜殿雄伟高大,庄严肃穆,镶嵌在四扇门窗上的鱼鳞窗,是由大片鱼鳞粘制而成,早在明清时期,鱼鳞窗相当于玻璃,具有挡风御沙之功能,透明度较高,又比较结实,世上罕见,极具有考古价值。目前仅存720片,该鳞片是边长为9cm的正方形方块。

寺内至今仍保存着河南省最完整的阿拉伯文碑,刻于清乾隆10年,距今290余年,但字迹清晰,记载了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也见证着朱仙镇由辉煌到没落的沧桑历史。

如今,朱仙镇把伊斯兰特色饮食文化休闲和乡村休闲作为朱仙镇文化休闲的配套产品,以强化和丰富朱仙镇休闲古镇的主体功能。

朱仙镇的一房一瓦,都传承着千年风韵,芬芳着游客无尽的想象。一座座深宅老院,氤氲浓郁的历史气息,犹如绝版的珍宝,在喧嚣的尘世,安静地绽放着熠熠光彩。

朝着中原旅游休闲文化重镇的目标,全面提升、重点发力的朱仙镇,延续着文化的脉络,温婉恬淡,宠辱不惊,期待它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奋发有为,再现“千帆竞驶万商蜂拥”的新盛景。

朱仙镇:

讲不完的英雄故事,看不够的民俗风情

责任编辑:符媛

猜你喜欢
朱仙镇岳飞年画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牛年画牛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岳飞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与应用研究
牛年画牛等
岳飞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