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斌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
内蒙古达茂旗乌珠新乌苏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谭延斌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
本文研究的内蒙古乌珠新乌苏矿区通过十几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发现了多条矿化蚀变带,圈定了六个铜金铅锌银多金属共(伴)生矿体,目前矿床规模已接近大型。本文依据矿区历年的勘查成果报告,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希望为类似矿床的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乌珠新乌苏多 金属矿 地质特征
乌珠新乌苏铅锌矿区属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管辖,南距达茂旗府所在地100km,西距满都拉镇政府所在地20km,满都拉至二连边防路由普查区西北侧8km通过,详查区至边防路有草原路相连,交通比较方便。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23′00″~110°27′30″,北纬42°31′45″~ 42°33′00″。
矿区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与古亚洲洋板块碰撞带附近,属于华北陆块北缘孤生代增生带。从南向北发育六条构造破碎蚀变带,分别控制了Ⅰ~Ⅵ号铅锌多金属矿体的产出。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早二叠系大石寨组下长石杂砂岩段(P1d2)和第四系。大石寨组下长石杂砂岩段(P1d2):下部为灰紫色气孔状安山岩夹岩屑长石杂砂岩,主要岩性包括粉砂岩夹细~粗砂岩、含炭质变质粉砂岩、泥岩等,以浅海泻湖相沉积为主;中上部青灰色、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及沉凝灰岩夹英安岩及安山岩,含珊瑚,以浅海-陆相沉积为主。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近EW向和NE向两组。近EW向构造走向约85°,倾向NNW,倾角60°;NE向走向约30~60°,倾向NW,倾角50~60°,两组断裂构造交汇叠加,形成矿区主要控矿、容矿构造.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为华力西晚期灰白色碎裂花岗岩(γ43(4)),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岩体与围岩为侵入接触,接触带附近有不同程度的硅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
矿区蚀变类型以硅化为主,次为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其次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铜矿化,以及金矿化。
矿化蚀变带呈帚状向东展开,向西收敛,且呈舒缓波状、分支复合现象明显。矿区圈定的6个多金属矿体,均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中,矿体产状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矿体编号Ⅰ-Ⅵ号,走向均为NEE,近平行展布,整体呈舒缓波状-似层状。
1.主矿体:Ⅱ号矿体,长约1.9km,真厚度0.95~10.29m,矿体走向65~83°,倾向NNW,倾角50~76°。矿体平均品位:(Pb+Zn)7.02%、Au0.32×10-6、Cu0.14%、Ag50.56×10-6,平均厚度3.04米。
2.次要矿体:有五个矿体。分别是:Ⅰ号矿体走向约85°,倾向NNW,倾角51~55°,厚度0.48~2.90m。Ⅲ号矿体走向65~83°,倾向NNW,倾角54~64°,厚度0.62~2.85m。Ⅳ号矿体走向68°,倾向NNW,倾角63°。Ⅴ号矿体向58~62°,倾向NNW,倾角55~65°。Ⅵ号矿体走向62°,倾向NNW,倾角54~64°。五个次要控制长度320m~700m,控制斜深260m~480m,矿体平均品位:(Pb+Zn)2.92~8.51%、Au0.32~1.36×10-6、Cu0.14~0.74%、Ag12.39~83.42×10-6,平均厚度2.13m~4.70m。
通过勘查工作,圈定了6个铅锌多金属矿体,初步估算(332+333)矿石量599万吨,铅+锌金属量39万吨,共(伴)生:金1887kg,银261吨,铜1.28万吨。
矿体深部均未封闭,正在实施勘查工作,有望提交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一处。
1.矿区位于内蒙古达茂旗—白乃庙铜多金属成矿带内,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岩广泛分布,炭质泥岩、砂岩、粉砂岩地层大面积出露,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岩体侵位时携带大量的含矿热液沿断裂构造破碎带运移并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成矿。
2.矿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矿区中部地表金铜富集,向矿区西部逐渐过渡为铅锌富集,根据该成矿带铅锌矿体多数深部变厚变富的特点,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3.加强花岗岩体与地层接触带的成矿远景分析,根据现有的槽探工程揭露的矿化情况,结合化探异常,部署钻探工程揭露。
4.提高矿区的综合研究程度,论证工业指标,部署水工环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孔,进行选矿实验,开展经济概略性评价,为下一步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通过本区勘查工作,综合利用地质、物探、化探、槽探、钻探及岩矿测试分析等工作手段,取得了较好地找矿成果,对多金属矿体的富集规律和成因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1]聂风军.裴荣富.吴良士等.内蒙古白乃庙地区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39.
[2]彭能立.内蒙古金豆子山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南大学,长沙.2013.
谭延斌(1966.6-),男,山东淄博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