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堂 廖祖君
高原藏区推进电商扶贫
肖华堂 廖祖君
作为全省高原藏区代表地区之一,早在2013年,理县就主动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并以全县36个贫困村、2243户贫困户为重点,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推进精准扶贫相结合。几年时间,初步探索出 “电商企业+贫困群众”的精准扶贫路径,有效化解了电商扶贫难题,助力扶贫成效明显。2016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了4.07亿元,183名贫困群众依托电子商务发展成功脱贫,电子商务减贫贡献率达到15.05%。理县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创新性实践,为我国高原藏区及广大西部地区通过发展电商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探索了有益经验,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理县是典型的高原民族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零碎化特征明显,生产规模小、产品卖出难一直是阻碍贫困群众增收的现实难题。理县积极探索“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网店”的高原藏区电子商务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将全县13个乡镇的甜樱桃产业聚集起来,由企业统一策划、推广、运营、销售。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有效整合了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等力量,使相对分散、零碎的农产品资源迅速汇聚,有效化解产品分散、规模小的不足,特色产品通过企业的渠道,顺利进入市场,解决了产品卖出难的困境,更让一家一户分散的特色产品也能分享到“规模经济”的红利。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即由政府宏观指导,将电商扶贫资源项目委托给电商企业具体实施,成立理县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全域统筹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强化农特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覆盖13个乡镇5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通吃小站),为群众提供认证、支付、物流、网店开设等全方位服务。电商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为理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升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动能,并逐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成功“倒逼”贫困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的难题。
制图/肖华堂
理县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通吃小站
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人才少、人才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理县充分整合各类人力资源培育开发项目资源,积极创新人才培育开发机制,通过开发有县域特色的电子商务教材、视频课件,创建“果实农村电商学院”、建立电商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以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分层次、分批次、多渠道培育开发各类适用型电商人才,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村干部、种养大户,尤其是贫困人群等群体培育开发力度,逐渐培育开发一批电商人才,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有效激发农村留守人员,尤其是贫困群众创新创业热情,有效缓解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难题。
积极发挥县电视台、农村广播、电商平台、微信等传统和新媒体宣传作用,通过对县域群众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让最广泛的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知道电子商务这个新鲜事物;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途径,甄别有一定基础和意愿的群众,帮助其调整自身产品生产经营,培植农村小微电商基础;通过网店开设技能培训,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宣传营销等全方位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等,从而构建柔性、细化的贫困群众电子商务参与机制,真正做到对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引进来——引入新知识新理念”“扶上马——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送一程——培育提升贫困群众电商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的积极性,让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真正融入电子商务产业链,化解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低的难题。
理县走“精品高端”路线,创造性地实施双品牌建设战略,即“地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坚持标准化、商品化生产,把开发好的“拳头”产品作为电商扶贫的核心来抓,培育打造县域生态食品、精品水果、旅游产品品牌。同时,注重农产品的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广统一技术、品牌、包装等十项全程产业链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此外,理县还注重品牌宣传推广,依托“互联网”资源,抓住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大力宣传、推广、营销高原生态农牧、旅游和特色文化产品,成功打造“川藏高原”“米亚罗”“桃坪羌寨”等区域性品牌,使农产品价值得以重构,成功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从而化解产品附加值、认可度低的困境。(作者单位: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责编:陈晖)
通过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电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