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赶路人数不尽银幕好声音(三)

2017-07-18 11:39:15黄永逸
电影故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望乡李梓广岛

文/黄永逸

六十年风雨赶路人数不尽银幕好声音(三)

文/黄永逸

赵慎之(1924-2014)保持年轻态的“老太太”

代表作品:《望乡》《凡尔杜先生》《广岛之恋》《华沙一条街》《红与黑》等

经典台词:

“有些事是讲不出的。如果能讲出,就自己讲出了。如果讲不出,那必然讲不出。”

—《望乡》

赵慎之在出生第12天的时候,就被养母抱走,她管养父母家的孩子叫哥哥。赵慎之开始接触戏剧和话剧,正是因为这个热爱文艺的哥哥。1943年,赵慎之正式成为话剧演员,参与演出《葛嫩娘》《钗头凤》《雷雨》《日出》等剧目。在舞台上表演八年之后,赵慎之被调到上译厂,她的配音工作从影片《生活的光芒》起步。虽然那时候没什么配音经验,但赵慎之配音时却一点都不紧张。倒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她不再是那个“无知者无畏”的年轻姑娘。站在话筒前的她,甚至会因为紧张而手心冒汗。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被赵慎之克服,她对配音越来越感兴趣。

赵慎之与苏秀被公认是上世纪70年代为老太太角色配音的高手。《望乡》中的阿崎婆是赵慎之本人非常满意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个妓女,当时在接到这个角色时,我觉得并不难理解,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阿崎婆这样的人挺多。”然而,《望乡》在公映之后,观众的评价出现分歧,有人认为这是一部不雅的电影,理应禁止上映。这让赵慎之以及一同参与《望乡》配音的卫禹平、孙渝烽、李梓等人都无法认同。其实片中阿崎婆本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农村姑娘,却被人贩子骗卖到烟花柳巷之地。阿崎婆的声音里藏着故事,既有过去留下的沉重感,又有看开一切的洒脱。长期抽烟的习惯更是让她的声线沙哑,如同一台收讯不好的收音机。为了让自己的音色更符合阿崎婆,从不沾烟的赵慎之只能从情感和性格两方面入手。在配音过程中,赵慎之常常在配完一个片段后,就情绪低落得吃不下午饭。

在赵慎之60岁那年,厂里面让她退休回家,这让曾把配音作为生活重心的她一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前在厂里的时候,就希望能够有一天两天让我在家睡觉休息。现在真的让我放松了,却总感觉没着没落的。”为此,赵慎之接了点零碎的工作,她不仅只在上海活跃,还受邀去广州、成都等地做解说。

虽然赵慎之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是个老太太了,不过她的心态还是和年轻人一样。她喜欢看足球比赛,有一次她倒时差看世界杯,又吃花生米又吃梨,结果就闹了肚子。因为这次经历,她住进了敬老院,还在这里收获了一段“黄昏恋”。“我没想到会在80多岁时结婚,我们是由情生缘,而非仅仅因为孤寂。”两位老人虽然结为连理,却也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兴趣,赵慎之参加编织班,开始和毛线打交道。不仅如此,她和其他老人也都相处甚好,每逢过年过节,赵慎之上台朗诵已经成了联谊会的固定节目。

电影《凡尔杜先生》配音角色:莉迪亚·弗劳瑞

电影《望乡》配音角色:阿崎婆

于鼎(1925-1998)喜欢“磨”戏的声音将领

代表作品:《广岛之恋》《基督山伯爵》《虎口脱险》《冰海沉船》《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等

经典台词:

“广岛的夜永远没有尽头。”

—《广岛之恋》

于鼎是上译厂为数不多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来工作的老演员,20世纪50年代,他参与配音的《真正的人》是新中国最早的译制片之一。199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广岛之恋》,于鼎负责了男主角的配音。《广岛之恋》在当时轰动了西方影坛,被誉为是空前伟大的作品。但于鼎在配音时,对这部戏掌握的信息并不多,只能从演员的眼神、表情以及台词中感悟一些东西。

于鼎在配音这一行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大部分担任的都是次要角色。《基督山伯爵》中,他为复仇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店主卡特鲁斯配音;《悲惨世界》中,他为小地方主教配音;《望乡》中,他为一个乡间小人配音。不论是卡特鲁斯的奸猾,小地方主教的仁慈,还是乡间小人的无耻,于鼎都靠着自己的理解和揣摩,抓住并放大这些角色的个人特点,用他的方式演绎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即使是镜头不多的小角色,有的甚至没有台词,只是一声笑声,都因为于鼎施了魔法般的声音演绎让观众过“耳”难忘。不过,据于鼎回忆,他其实是最早一代为译制片主角配音的人。除了《广岛之恋》,在电影《第四十一》《海岸风雷》《冰海沉船》《攻克柏林》《智擒眼镜蛇》中,主角们的幕后声音“魔法师”都是于鼎。

曾任上译厂配音导演、演员的苏秀说过,有于鼎参与的戏,往往是他“一将功成”。于鼎的戏都是“磨”出来的,和他合作的演员需要根据他调整进度,而导演也知道于鼎的戏必须多“磨”几遍才是好戏。他不仅是在为主角配音时“磨”,戏份越少,他反倒越喜欢“磨”。一会口型不对,一会台词记错,结果他的戏越“磨”越好,其他演员也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于鼎的嗓音浑厚,属于标准的男低音。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沃特庄园大管家班斯堡一开口:“欢迎回来,琳内特小姐。”观众就可以轻易辨认出这声音来自于鼎。有人评价于鼎的嗓音略微浑浊,听起来有些吃力。对此,于鼎曾用经典电影《教父》为自己正名。“马龙·白兰度在《教父》中的吐字也含糊不清,但这反而成了马龙·白兰度在影片里的一大传神特点。”

在配音行业精益求精的于鼎,与同事的相处时更是满腔热情。比如卫禹平眼睛有些疾病,于鼎就经常去看望他,告诉他厂里最近的情况。于鼎在平日里会主动分发文具、电影票,给生病的同事送药送票。他还因为嫌弃场务装订的剧本太过粗糙,硬是拆开重订,他把这些事都默认是自己的分内事。虽然过了很久,但赵慎之仍然记得于鼎烙的饼味道极好,同事们经常会去吃他做的烙饼。几位北方同事想吃炸酱面时,也会拜托于鼎。于鼎从不辜负同事的托付,亲自买面、炸酱,做完之后再将成品一碗碗端给同事。上译厂的同事们都称他为“于老鼎”,一个昵称就已透露出浓浓爱意与亲切感。

电影《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配音角色:希尼

电影《基督山伯爵》配音角色:卡特鲁斯

李梓(1930-2014)百变是她的特色

代表作品:《叶塞尼亚》《简·爱》《巴黎圣母院》《英俊少年》《阴谋与爱情》等

经典台词:

“当兵的,你不等我了?你不守信用。”

—《叶塞尼亚》

李梓的声音像水,如同水可以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她的声音也可以根据角色的不同定位而变更。她既能驾驭雍容华贵的阔太太,也能演绎放荡轻佻的风尘女。她可以是柔美多情的少女,也可以是凶神恶煞的女看守。她为端庄深沉的女科学家配过音,也负责热情奔放的吉普赛女郎的配音。李梓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正规的配音训练,却能将不同的角色都处理得当。除了她天生具有一副亮度与厚度兼具的好嗓音外,与她后天付出大量时间练习也密不可分。

在刚参加配音的那几年,李梓曾经配了大量少妇。当时她特别在意声音是否足够华丽,却忽视了每个人物的特色,这使她所配的人物角色都十分相似,缺乏内在的、个体的思想感情。而当李梓配过的角色越来越多之后,她意识到要从人物性格出发的重要性。李梓在为《简·爱》配音前,特地翻看了原著小说,以了解简爱的成长背景。简爱在孤儿院长大,在那里常年遭受鄙视和虐待。尽管她出身卑微,也没有拥有倾城美貌,但她在精神上却很优越。在与不合理社会现状抗争的过程中,她执著地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在掌握简·爱这一角色的基本信息后,李梓在配音时便去除声线中柔和的部分,用利落的语气塑造简·爱的银幕形象。

《叶塞尼亚》可能是观众公认的李梓的配音代表作,李梓为主角叶塞尼亚的配音使角色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后来扮演叶塞尼亚的演员来到上海,听了李梓的配音后,激动地说:“我也会说中国话了!”叶塞尼亚是一个吉普赛女郎,她身上的民族性格非常突出,总是拉着车到处卖唱,走到哪唱到哪,车子就是她的据点。而另一部《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虽然也是一个吉普赛女郎,但她非常纯洁,趋于完美。两个有共同点但是性格上有差异的角色,在李梓的掌控下也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气质。因为李梓为银幕上很多年轻女性配音,不少观众误以为李梓与银幕中角色的年龄相仿,其实当时她已经50多岁了。

在李梓53岁时,她还成功为电影《英俊少年》里的13岁少年海因切配音。为了找准片中所呈现的少年感,李梓刻意花时间与小男孩们一起玩耍,接触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他们说话时的习惯和语气。片子一开始,海因切喊他父亲卡尔起床,原先的译本翻译成“卡尔起床了”,但李梓特意将它修改成“卡尔起床喽”,改动后的台词变得生动起来,也更符合少年的口吻。李梓通过对台词的细节化处理,成功地将一个开朗又勇敢的13岁少年塑造得活灵活现。

退休之后,李梓作为老师仍然在上译厂办的艺术培训学校授课,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参加艺术节之类的活动。从文工团演出到艺术系学习,从为儿童片配音到成功塑造多位银幕形象,李梓的艺术心从未熄灭,并且一直都闪耀着百变的光芒。

电影《叶塞尼亚》配音角色:叶塞尼亚

电影《英俊少年》配音角色:海因切

猜你喜欢
望乡李梓广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湛江之夜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3:39:13
爱的那一刻
逛超市
看 书
五律·依“坐听寒潮起”写个偶感
北方文学(2017年4期)2017-08-04 05:35:48
李梓晴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4:03
奥巴马在广岛再提“无核世界”
第一财经(2016年21期)2016-06-17 08:34:41
七国外长参观核爆纪念地 克里拒绝为核爆广岛道歉
人民周刊(2016年8期)2016-04-29 15:43:05
一夜笙箫起,征人尽望乡
火花(2016年6期)2016-02-27 07: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