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上饶民歌的三声音阶及其旋法特征

2017-07-17 02:17苏前忠彭华艳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苏前忠+彭华艳

【摘 要】上饶民歌所采用的音阶种类很多,三声音阶反映了上饶原生态民歌的基本音乐特性。上饶民歌的三声音阶的形式多样,音乐变化丰富,与歌词相结合,具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上饶民歌;三声音阶;旋法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68-03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丰富多彩的上饶民歌是上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全国艺术学科科研项目《中国民族音乐集成》规划实施,上饶民歌研究也得到了上饶文化艺术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饶地区分卷》①对上饶民歌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并对音乐形态进行了归纳。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期刊的少量音乐研究论文。

三声音阶反映了上饶原生态民歌的基本音乐特性,因此,对三声音阶及其旋法特征的分析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上饶民歌的艺术内涵,对上饶民歌的重新利用及再创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上饶民歌音阶的分类

上饶民歌所采用的音阶形式种类很多,基本形态有 二声音阶;三声音阶;四声音阶;五声音阶;加清角的六声音阶;加变徵的六声音阶;加变宫的六声音阶;七声雅乐音阶;七声清乐音阶(少见)。在这九种音阶形式中,又以五声音阶为主体,加清角的六声音阶时有所见,而加变徵的六声音阶和加变宫的六声音阶较少见,七声音阶少见。三声音阶集中反映了上饶民歌的原生态审美特征。本文拟对上饶民歌中的三声音阶的骨干音形式及其旋法特征进行梳理,并对二声音阶进行讨论。

二、上饶民歌三声音阶的形式及其旋法特征

(一)三声音阶的种类

在三声音阶中,有多种不同的调式及骨干音,如sol、la、do;do、mi、sol;mi、sol、la;do、re、mi;la、do、re等。

(二)三声音阶的旋法特征

1.骨干音为sol、la、do的。可以说以sol、la、do为骨干音的三声音阶徵调式是上饶民歌的基调,它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上饶人民对生活的深刻感触。如,上饶县流传的《哭嫁歌》和哭丧时的基本调子;又如流行于铅山县安洲的《绣荷包》(见例1,演唱:刘国坤;记录:王肃和)。

一绣天上神望月,二绣雁鹅满天(呃)飞,三绣天上云落雨,四绣雷闪放豪(呃),五绣皇上金銮殿,六绣文武在两(呃)边,七绣天上七姐妹,八绣神仙下凡(呃),九绣桃园三结义,十绣二人两夫(呃)妻,荷包只有铜钱大,十样花草绣上(呃)光。若是菩萨寻不到,通堂菩萨是抽眼(呐)睛,把你庙门是端转(呐)身。

“绣荷包”的题材,常见于我国汉族各个地区的小调中。在绣制荷包的过程中,一边制作,一边轻轻吟唱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便诞生了以绣荷包为题材的民歌。演唱的内容主要是神话故事、民间演义等。歌曲倾注了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在传唱的过程中,增长了劳动人民的知识,也增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审美情趣,这也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

《绣荷包》乐曲由sol、la、do三声音阶构成,在调性上属于C徵调。这首歌曲在曲式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全曲由七个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还运用了变换拍子,乐句结构为2+3+2+3+2+3+3,句尾落音交替落在do和sol上,最后一句由于需要收束而變化重复了第六句,落音在主音sol上,增加了乐曲的收束感,使乐曲更为完整。这首乐曲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节奏变化丰富,如变换拍子、休止符和切分音的运用,它打破了一般小调节奏上的规整性特点,弥补了音级数量上的不足,使乐曲节奏更为错落有致,音乐形象鲜明,情绪活泼、乐观向上。

2. 骨干音为do、mi、sol的。如流行于信州区的《摇箩窠》(见例2,演唱:姚金娜;记录:黎辉光、姜远)。

《摇箩窠》是一首摇儿歌,其骨干音为do、mi、sol的三声音阶,C徵调式。摇儿歌是妇女哄孩子入眠时唱的歌曲,曲调的音域比较狭窄,且在人声的最佳音区范围内,易于演唱,不仅贴切自然,还表现了慈祥深沉的母爱。乐曲结构自由,由两个音的引子加一个乐句的自由迭唱再加尾声构成。引子、尾声和每个乐句都停留在徵音上,乐句结束时带有轻微的下滑音,使音乐更为轻松、委婉,余韵绵长。节奏自由、和缓,唱词部分旋律平稳流畅,曲调委婉柔情,衬词部分的旋律缓慢抒情,特别是旋律中使用了舒缓的长音do上行到sol的大跳音程,以及mi上行到sol,不仅不会使人感觉到跳进、动荡,反而使孩子感觉到被妈妈柔美的声音带到了遥远、甜美而温暖的梦乡里,恬静入眠。歌曲可以循环演唱,甚至只吟唱衬词部分也可以,直到孩子入眠为止。演唱时柔声细语,声音甜美、轻松、自如。

3. 骨干音为mi、sol、la的。如流行于万年县梓埠的《摇儿歌》(见例3,演唱:苏香芝;记录:王俊明)和信州区东市的《新打铰剪不要磨》。

该乐曲由mi、sol、la三声音阶构成,B角调式。与流行于信州区的《摇箩窠》相比,音域更为狭窄,比《摇箩窠》的音域还窄二度,音区较高,旋律起伏感更强一些,节奏自由、和缓。同样是摇儿歌的题材,显示出不同区域的风格差异。乐曲结构清晰,由六个乐句组成,落音安排非常巧妙,分别是mi、sol、mi、sol、 mi、mi,第一、第三句落在主音mi上;第二、第四句落在主音上方小三度音sol上。第一、第三句与第二、四句的结尾形成柔和的呼应,旋律中“倚音”的使用很有特点,在第一小节和第十三小节的自由延长的羽音的前倚音是级进上行、后倚音是双倚音的级进下行,形成一个旋律的小正波形,稍稍有点起伏,契合婴儿睡眠的需要,这是由摇儿歌的实用功效决定的。三连音的使用自然贴切,像是妈妈对孩子的未来寄托了殷切的期望。

4.骨干音为do、re、mi的。如流行于贵溪市樟坪的《莲子开花莲对莲》(见例4,演唱:兰凤秀;记录:许铁汉)。

《莲子开花莲对莲》是一首畲族山歌(娇莲),乐曲由骨干音为do、re、mi的三声音阶构成,D宫调式。贵溪的樟坪和铅山县的太原相毗邻,两地聚居了一些畲族同胞,大约于明末清初,他们从福建汀州和浙江建德县迁居到武夷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畲族同胞把这种山歌称作“打交恋”或“打娇莲”,有的也叫“打山歌”“打歌哩”。“娇莲”在畲乡流传最广,男女老少都可以唱。这类山歌大部分是情歌,节奏自由,拖腔绵长,音域较窄,音调高亢、悠扬。《莲子开花莲对莲》乐曲结构清晰,由五个乐句构成,落音都为do,但都有下滑音,且都用休止符隔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很有特点,第一乐句自由绵长,配以歌词的起兴句“莲子开花莲对莲”和第二句歌词的前两个字“二人”;第二乐句配以第二句歌词的后五个字“结交两同年”;第三乐句配以歌词的第三句 “大我三岁我不要”;第四乐句与第一乐句是一样的情形,配以歌词的第四句“细我三岁我不恋”和歌词第五句的前两个字“二人”;第五乐句配以第五句歌词的后五个字“同意两同年”。

虽然是五个乐句与五句歌词搭配,但不是一个乐句配一句歌词,而是歌词与旋律产生交错,形成一种似断实连、情感绵长的音乐情境。旋律音调高亢,在人声的中高声区环绕,频繁的前倚音的使用,这种细致而考究的润腔使音乐回环婉转,贴切地表达了歌唱者真挚细腻的感情。

5.骨干音为la、do、re的。如流行于鄱阳县莲湖的《莲湖吟韵》(见例5,演唱:周牛子;记录:赵南元)和铅山县紫溪的《第一多来什么多》。

《莲湖吟韵》是一首吟诵调。乐曲由骨干音为la、do、re的三声音阶构成。“吟唱调是一种与日常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实用性较强的小调,例如儿歌、摇儿歌、哭调、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其音乐特点是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以朗诵为主,拖腔、衬腔少,结构比较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②《莲湖吟韵》的唱词采用了对比法,前面的“五不唱”其实是歌唱东家住房条件好,赞美东家的富裕和安康,也寄托了演唱者对东家的美好祝福。这种生活音调可以填入很多近似内容的七字句式唱词,循环往复。

《莲湖吟韵》乐曲结构清晰,由六个乐句构成,落音分别是la、la、do、la、do 、la,六个乐句也可以看成是第一樂句的五次迭奏,C羽调式。旋律中re 下行到la的进行很有特点,使旋律变得活泼生动,音区在人声的最佳音区范围内,易于演唱。乐曲还巧妙地运用了“前短后长”的“逆分型”节奏型,其特征是前面强拍上的音符时值短于后面弱拍上的时值,增强了音乐的韵味。

此外,还有流行于万年县石镇的《卖豆腐干》,由la、do两个骨干音构成,re音只出现在装饰音上。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二声音阶的民歌,是三声音阶的过渡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上饶民歌的三声音阶及其旋法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使上饶民歌重新焕发生机,并使上饶民歌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中,亟待对上饶民歌进行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研究。

注释:

①本文所使用的谱例主要引自上饶市群众艺术馆编写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饶地区分卷》(1981年11月油印本)。

②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苏前忠(1970- ),男,江西上饶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1)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Y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