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

2017-07-15 21:58董天策邵羽西
新闻爱好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钟声

董天策+邵羽西

【摘要】《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在主题选取上,涵盖面广,突出负责任大国外交意识,并主动设置议题,不回避敏感话题,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为了充分发挥国际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评论来源上关注国际舆论热点和西方媒体报道,以事件为导向寻找选题。评论意图鲜明,坚定地表达中国立场,注重专业用语,打破国内国际界限,为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传播中国声音开辟了重要渠道。

【关键词】《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钟声”专栏

在时代的变革中,国际舆论格局也发生着变化,各方都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传播、引导舆论。一方面,国际局势纷繁复杂,西方媒体对于国际舆论仍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涉及中国的问题越来越多,民众想要了解国际事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迫切希望媒体能够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给予迅速的解读和引导。新闻评论历来被看作是媒体的“旗帜”与“灵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读者与日俱增的信息需求,主流媒体开始正视过去应对国际舆论的不足,及时调整策略,加大国际新闻评论的力度,寻找沟通中外、表达中国立场的有效路径。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自2008年开栏以来,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不少“钟声”文章一经发表,就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评述,引起读者广泛讨论。“钟声”国际新闻评论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奖项,该奖项的获评标准是“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的新闻作品”,这直接反映出了“钟声”专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舆论格局不断变化、公共话语平台大量迸发的今天,《人民日报》“钟声”专栏作为一个创办短短几年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何以在国内国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具有怎样的特色?又有何借鉴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2008年11月29日创办“钟声”专栏到2015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952篇评论为研究样本,对其评论主题、评论对象、选题来源、评论意图等进行统计分析,解读其特色,并试图探究“钟声”专栏对其他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

(一)新闻评论与国际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1]国际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有论者指出:国际新闻评论也可称为国际时事评论,或简称国际时评、国际评论,是针对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或者有趣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有鲜明针对性和解释性的一种新闻体裁或政论文体。[2]事实上,国际新闻评论与其他类型的评论一样,可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上也可以是社论、署名文章、短评和评论员文章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是,国际新闻评论主要是针对国际问题进行评论,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政府立场。笔者认为,这是国际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评论类型的最重要特征。

就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学界已有不少针对社论、时评等新闻评论的研究,而对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国际新闻评论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事实上,国际新闻评论是帮助读者思考现实问题、消除国际社会误解、阐明中国主张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它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愈加显现。本文正是试图对《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把握其特色和规律,为国际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视角。

(二)当前国际新闻评论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之时,中国媒体的声音却未在国际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和影响,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评论,加之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仍占据强势地位,使国际社会不仅对中国缺少了解,甚至还存在严重误解。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是2008年,从年初南方雪灾到西藏“3·14”事件,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再到三鹿奶粉事件,每一件事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不少负面言论在国际社会上一时流传甚猛,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极大影响,中国面临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及时反应的考验。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国际新闻评论来表达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阐释中国对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主张?怎样的国际新闻评论才能满足读者需求并获得世界的认同?是当时中国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打造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必要性

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来说,面对国际局势、面对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及时反应的考验、面对读者的需求,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立场,以化解矛盾和问题,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国际评论专栏正是澄清事实、批驳媒体不实报道,发出中国之声的有效方式。因此,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评论专栏,在海量信息中引领人们向主流声音靠拢,改变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国际新闻评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评论特色

“钟声”专栏七年来(2008年11月29日到2015年12月31日)共发表国际新闻评论952篇,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钟声”专栏在应对国际舆论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不断创新、转变和愈加成熟稳定的状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选题多元,突出负责任大国的外交意识

新闻评论的选题究其本质是一种价值选择,“钟声”專栏作为《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栏目,它选择什么样的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传播价值的需求。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关注的评论选题视野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国际社会和民众关心的各类问题。这与以往《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仅关注政治、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同,选题领域的拓宽体现了“钟声”专栏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锐意进取的思想,“钟声”专栏开始广泛参与到各项事务中,积极同国际社会对话。

除了选题多元外,“钟声”专栏还突出负责任大国外交意识。在952篇样本中,以外交、政治和经济为主题的相关评论数量最多,三个类别共计804篇,占到了评论文章总数的84.5%。其中,以外交为主题的新闻评论以318篇的数量超越政治和经济评论,成为“钟声”专栏最关注的主题。外交是国际新闻评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一个专栏中占据大量比例,有着一定的原因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重心转移有关。近年来,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努力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增多、世界地区性冲突和矛盾多发,以及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关于外交的评论数量呈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围绕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国际事务处理中,中国正努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在此背景下,“钟声”专栏充分利用国际交往和外交活动阐释中国外交政策,评析多边关系和区域合作等外交问题,有效配合了中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和进行大国外交的部署,是主流媒体传递国家政策和信息的补充。

(二)对象集中,以“我”为主

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在评论对象方面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中国在评论中的提及率展现出一枝独秀的现象,共有295篇文章的评论对象为中国,以“我”为主的特点突出。当以中国为评论对象时,文章主要是对涉华问题进行回应和批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交往中,借助外事活动或会议等契机,对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解读;二是涉华事件中,国际舆论牵扯到中国,对于国际上的质疑之声或是不实、扭曲的言论作出回应;三是对于突发的重大事件,主动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将中国的态度传播到世界,抢占舆论先机。由此可见,“钟声”专栏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评论中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敢于在国际重大事件中发声,提升国际话语权。针对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善于抓住敏感点进行评论阐述,遏制错误观点在社会上传播,避免对民众的误导、消除国际社会的误会。

(三)关注外媒,以事件为导向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对于即将评论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及時、全面地把握国际国内的动向,才能找出有迫切意义和普遍引导作用的选题。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新闻评论选题来源最多的是国际舆论热点和媒体报道,分别为258篇和175篇。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常常先声夺人地影响着国际舆论的走向。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等世界知名报纸都有国际评论栏目,且享有较高的权威性。“钟声”作为中国主流媒体新开设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要在偏见和竞争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发出中国的强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钟声”专栏在进行选题时,已经注意扭转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将关注点集中到西方媒体的报道上,一旦发现扭曲事实的报道或是质疑之声便及时进行批驳或阐释,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以事件为导向的选题,往往能让新闻评论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钟声”专栏紧跟事件的动态,让新闻评论成为新闻报道的补充。这些选题与公众生活、社会实际息息相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为评论的进一步批驳和阐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俄罗斯始终无法认定自己的归属》到《缅甸准备搁置密松电站项目》再到《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都体现出“钟声”专栏对境外媒体新闻报道及事件的关注。“钟声”通过对媒体报道事件的追踪、分析,最后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阐明对事件的主张,为国际社会和民众提供一个更加有思想和深度的观点。

(四)意图鲜明,批驳与阐释并重

评论意图是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意识到要争取实现的目标。新闻评论是为了表达意见,进而传递作者的态度和立场。“钟声”专栏新闻评论意图多元,但“阐释”“批驳”这两种意图大量出现(见表1)。其中,“阐释”类评论有248篇,“批驳”类评论有203篇,说明“钟声”专栏新闻评论的言论导向是以“阐释”和“批驳”为主的。

以“批驳”为意图的新闻评论主要体现在有关中日关系的评论文章中,特别是在日本不承认历史、领土争议等问题上尤为突出。在具体的文章中,评论运用“邪恶”“颠倒是非”“居心叵测”“煞有介事”“令人生厌”“闹剧”等措辞,尖锐地批评了日本政府的行为,体现出了对日本的强烈谴责。“钟声”专栏在坚持立场、舆论引导的同时,也注重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对问题进行解释,用沟通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在一些有争议的国际问题上,“钟声”专栏不仅表明对事件的主张,还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给国际社会一个客观、公正的答复,实现“阐释”的意图。例如,《中国周边紧张吗?数据说话!》一文的发表,是源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周边局势的不实报道,对于这种论调,“钟声”专栏选择用理性的方式、用数据去阐释实际情况,使文章有理有据。

(五)用语专业,深化对国际事务的理解

国际新闻评论因为涉及的内容问题多是来源于国际关系,因此关于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等方面的术语占比很高。为了描述方便,许多国际新闻评论经常在写作中使用缩略词,虽然这种用法有助于人们进行讨论,但是也给非专业人士的读者增加了理解的困难,如果对有的专业名词不理解,评论与读者就很难进行有效沟通,想要让观点和意见得到传播就更有难度。

为了减少读者阅读的难度,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事务,“钟声”专栏在新闻评论中力求做到用语专业,对于一些晦涩或是不常用的专业名词还会加以解释,以便读者理解。如《全球通缩,不是一国的问题》就对“通缩”一词作了解释,文中写道:“何谓通缩?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物价全面持续下跌。”《发展权不应停留在纸面上》一文,在开篇就对“发展权”作了解释,评论解释道,1986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发展权利宣言》,明确指出“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发展权”没有一个认识,那么又如何去理解评论的观点呢?这种“专业”与“专业”对话的原则,让“钟声”专栏的新闻评论更加真实、贴近,为读者和国际社会传递了优质的传媒产品。

三、《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钟声”专栏为什么能形成上述特色?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面敏感问题,紧抓国际话语权

国际新闻评论历来都是观察世界的一个敏感窗口,能帮助人们洞悉国际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使复杂的事态变得清晰明朗。[3]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媒体对一些敏感问题仍有所顾虑,对于这样的情况,“钟声”专栏打破传统,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敢于选取敏感问题进行评论。不管是南海问题、台湾问题,还是中国军费开支情况及中国游客的陋习问题等,“钟声”的评论都不避讳。这些问题本身就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果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不站出来表明中国的主张,西方媒体就可能借机反复热炒,污蔑、歪曲中国的形象。“钟声”专栏正视中国自身问题,及时进行透彻的评论,实质上是主动化解了问题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化解矛盾,抓住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即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拥有说话的权利。[4]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利是相关的。从国际新闻评论的角度看,“话语”意味着将其意义传播到国际社会中,通过“话语”来实现权利,占据主动权。因此,国际新闻评论不仅要有直面敏感问题的勇气,更需要把握好评论的时机,先入为主地抓住国际舆论的话语权。“钟声”专栏非常注重评论的时效和话语权,尤其是对重大的国际性问题,会刊发系列评论,有的新闻评论还会配合当天的新闻报道一起发表。2012年下半年,日本一方挑起钓鱼岛问题,否认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从10月16日起,“钟声”专栏连续发表了五篇评论文章,“五论”钓鱼岛问题,摆出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资料对日方的言论行径进行强烈批驳,用鲜活的语言和事实表达中国的立场,争取国际话语权。

(二)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引导国际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一句经典论述是: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你“怎么想”,但在决定你“想什么”方面有着强大的效果。[5]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议程设置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影响受众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上,如果中国总是处于辩解、辟谣的被动地位,总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给世界一个“被告”的刻板印象,无法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6]“钟声”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判别后,第一时间发声,纠正偏见和谬误,并主动设置议题,从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来评析国际大势,既用权威的声音吸引读者,也为国际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际新闻评论是有效参与国际舆论斗争的有力武器,应对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达到什么目的有清晰的判断,并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告诉人们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讨论什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思考。在叙利亚问题上,“钟声”多次提出要解决叙利亚问题就要积极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大联合国的干预力度。这一率先提出的观点,成为随后联合国监督团进驻叙利亚的舆论先导,为中国的外交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要想有效引导舆论,国际新闻评论必须加大主动设置议题的力度,善于提出独特的观点,让一种思辨型的舆论氛围在国际社会中形成。

(三)从宣传到传播,打破国内国际界限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的国际新闻评论都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在价值取向上多以宣传价值为主。有论者指出,在美国,国际评论起着观察者、参与者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国,国际评论更多的是外交政策的工具,是面向受众的单向度传播。[7]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困局。正是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钟声”专栏新闻评论将完全站在中国视角来谈问题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双向沟通、多向传播的思维方式,在实现宣传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新闻价值,逐步走向以“传播”为目的的主导诉求。

要想提高传播力,在内有民众舆论、外有世界各国观察的情况下更好地表达诉求,国际新闻评论就需要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尝试打破国内国际界限,多关注一些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普世性问题,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与世界性的道德情况结合起来,引起全球共鸣。只有在对国际问题进行评论时考虑国内影响、在评论国内问题时也时刻注意在国际上会产生何种反响,才能真正让传播到达包括政府、公众在内的各个层面,才能乐于被全球读者所接受,使评论的观点得到有效传播,让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中处于优势地位。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12JZD020)]

参考文献:

[1]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

[2]赵瑞琪.地方媒体国际新闻评论解析——基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4(9):38-41.

[3]胡润斌.地方报纸也应重视国际评论——兼谈《解放军报》国际评论特色[J].新闻知识,1996(11):9-10.

[4]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32.

[5]Cohen S.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the Creation of Mods and Rockers. London: MacGibbon and Kee,1972.

[6]胡智鋒,刘俊.主题·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5-24.

[7]赵瑞琦.比较视野中的国际时评与外交政策互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25-28.

(董天策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邵羽西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钟声
古刹钟声
盛世钟声
新年的钟声
聆听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