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实施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2017-07-15 21:41廖书善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支农贫困人口精准

廖书善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扶贫力度,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水平,分享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就。回顾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原有的规模性扶贫开发工程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而需要开展精准扶贫,不断优化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使扶贫工作快速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和贫富差距。精准扶贫是通过前期科学调研和识别机制对部分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并能够分析其具体原因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文章以A市(县级市)为例,经过前期调研和深入实践对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期对我国县级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县级;精准扶贫

一、研究背景

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困扰着世界上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困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仍是重点关注的社会现象。扶贫开发是世界专家学者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贫困却依然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贫困人口实现了规模性减少,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城乡结构仍不合理,贫富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有不少,在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山区仍存在一定的数量贫困人口。扶贫难度较大,因为各种问题返贫的问题频发。精准扶贫是通过前期科学调研和识别机制对部分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并能够分析其具体原因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面对新的扶贫形势,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扶贫政策即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调整工作思路以达到构建新的扶贫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明确扶贫目标,采取有力的措施及时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帮助困难群众真正渡过难关,摆脱贫困,不要做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本文以A市为例,经过前期调研和深入实践对县级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对我国县级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二、我国县级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A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与浙江省毗邻。全市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办事处,281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9.4万人。近几年来,在海西建设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蝉联省县级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全市有建档立卡的7757户2.2万农村贫困群众,经过两年多的精准扶贫,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经济结构都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以A市为例,我国县级精准扶贫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不够完善

A市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下滑趋势,从2007年1.4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32亿元,虽然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增加了3.6倍,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却呈现显著下降状态,由2007年的22.84%下降到2016年13.76%,下降了9.08%,A市在规划上以工业为主,因农业对其经济贡献相对较弱,市委、市政府从经济发展总量上考虑,重点将财政资金投入到第二三产业,虽然财政支农资金在逐年增加,很大一部分支农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部分贫困人口对精准扶贫存在错误认识

扶贫过程中,经过实践发现,在扶贫工作中存在三种错误认识,一部分人认为自身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实际上符合,在建档环节不积极申报,导致无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因自身原因导致遗漏。一种认识是自知是贫困人口,但是由于各种偏见或者是子女原因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人口,害怕戴上贫困的帽子。还有一种思想认为国家扶贫政策好,有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奖励,脱贫后仍然甘当贫困户,享受各种政策,给其他群众带来不便,造成了政策资金的浪费。之所以存在这些思想和问题,主要是当前精准扶贫宣传不到位,没有将相关政策讲透讲明白,群众对于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

(三)村庄空心化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阻碍

我国城乡结构不是很合理,一段时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减少,向城镇和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仅剩下老人和孩子,父母都出去打工,这给县级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村内已经没有年轻的劳动力,也没有人参与扶贫这一工作,老年人和孩子参与程度较低,使得扶贫资源无法有效落实。

(四)扶贫人员力量不足,扶贫资源有限

当前机关干部短缺,如果专职扶贫,基层人员短缺,短时间内很难解决,部分工作人員都是两头兼,导致扶贫人员力量不足。群众对于扶贫干部十分拥护,不仅可以带来项目还能带来扶贫资金,但是在A市多个村走访发现,有1/3的群众不知道村里有扶贫干部,这其中也与扶贫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帮扶不够有关。困难县本身资源就很少,如果上级扶贫资源跟不上,单纯靠县内资源来解决,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部分工作难以开展。激励与考核机制不完善,部分干部基层经验欠缺,没有帮扶思路,有的存在“走读”现象,与群众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五)短期返贫现象仍存在

精准扶贫要采取根本措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是由于扶贫标准较低,部分贫困人口脱贫后由于经济效益或者是因病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贫困边远山区,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和路径优化

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要通过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贫一定要有“精准度”,要瞄准贫困人口,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一定不能用扶贫资金搞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一是要精准识别,增加透明度与参与度。对于贫困户的识别和判定上要精准,要统一标准,将国家活动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在扶贫过程中充分考虑贫困县自身条件,科学制定扶贫计划和方案,建立更适合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机制,实现政府与群众共同参与的扶贫共建局面。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扶贫氛围。广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规定,对贫困户从思想上先脱贫,改变过去的错误思想,将群众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坚持教育脱贫,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农村脱贫致富新生代,积极落实建档立卡户就学帮扶措施,将其列为教育扶贫重点资助对象,免除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学杂费,确保为升入普高的贫困家庭学生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三是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对于县级扶贫干部,要加强培训教育,保障其基本生活,提高相关待遇,从生活待遇上保障其安心工作。要加強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真正困难。由干部转变为村民,由领导者转变为执行者,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开展扶贫工作,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责任,更好践行精准扶贫政策。

四是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创新扶贫模式。按照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存在阻碍是贫困现象的主要原因。精准扶贫要找到问题根源,从发展经济入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带动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相关责任。精准扶贫要一包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因为政策原因或者帮扶不到位产生返贫问题,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减少因病返贫现象,夯实有关部门和人员责任,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一线中。

参考文献:

[1]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2]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项目的运作困境及其解释——以华北W县的竞争性项目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3]龙永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湘西州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吉首大学,2015.

[4]赵武,王姣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

[5]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9).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财政局)

猜你喜欢
支农贫困人口精准
乡村振兴致富路越走越宽
农业农村部将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