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朱晓进
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逐流与坚守
江苏 朱晓进
新媒体时代应该有“新”文学。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文学要真正成为被新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的功能的发挥。
文学 新媒体 生产方式 传播方式 接受方式
文学是与媒体相伴而生的。文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逐媒体之潮流而上。
新媒体时代应该有“新”文学,这里所谓的“新”是指文学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也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
但文学逐新媒体之潮流,是基于媒体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而言的。就媒体本身的意义而言,媒体只是信息的有效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是载体所具备的功能,但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更加重要,是载体的功能与所传递的有价值的信息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学与媒体的真实关系。
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历史来看,文学兴旺发展的契机来自于出版、报纸、杂志、电影等新兴传媒的勃兴。文学抓住了新兴媒体发展这个契机,赢得了自己发展的空间,也形成了一整套与新兴媒体相适应的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例如,以小说而言,为顺应杂志篇幅限制,导致短篇的流行;为顺应报刊出刊周期短、时效性强、篇幅要求高,导致连载性长篇的流行,等等)。文学积极融入媒体、利用媒体,并最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占领和引领了媒体(例如,最终许多媒体要靠文学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据有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统计,专门的文学杂志占据杂志总数的近一半,而非文学类的杂志中又有近半数办有文学栏目或附带刊登文学作品,多数报纸都有文学栏目,甚至办有文学副刊,连一些工科杂志或企业办的杂志也都有文学做添加剂,等等)。
从以往文学与媒体的关系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几点:第一,从新兴媒体获得新知识和新体验为文学的创新提供新的灵感;第二,文学从新兴媒体获得新的资源和新的空间;第三,文学为顺应、利用、融入新兴媒体,促成了自身在生产(创作)方式、流通(传播)方式和消费(读者接受与反馈)方式上的改变与创新;第四,这一切促成了文学诸多新形式的产生;第五,文学在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中获得了文学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
上述探讨对我们认识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重建文学与媒体的关系,是有启迪意义的。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应既有“逐流”又有“坚守”。我们所期待的文学与新媒体的关系是:
第一,文学应该从新媒体发展中汲取新知识、新体验、新灵感和创新理念、创新思维。
新媒体事实上正在改变着包括作家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这种改变,已经体现在作家的文学创作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新媒体发展中所彰显的新知识、新体验、新灵感、新理念、新思维或多或少正在融入作家们对生活的思考中、对作品的创作中,正越来越多地给文学带来新的元素。
新媒体之新,在于它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创新,形式上创新,理念上创新。理念上的创新是新媒体的核心内容。新媒体之新,在于它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是广泛意义的创新。新媒体之新,在于它对以往一切媒体的兼容性,充分发掘和集成了以往媒体的一切优长和优势(例如一种被称为“新新媒体”的“分众传媒”就是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强调自主性、自足性、个人化、个性化,更注重及时性、便捷性、直观性、互动性等。
这些新元素、新理念和新思维,对文学的发展都是有启发意义的。新媒体体现出的这些新元素、新理念和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要义。文学应该在不断汲取这些新元素、新理念和新思维中将自身融入当下这个已成趋势的信息时代。
第二,文学应该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利用好新媒体这个传播平台。
文学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更与文学对媒体特征的把握和利用程度相关。文学的新时代,是与媒体的新时代相伴而生的。
可以将媒体的发展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1.传统媒体时代(书信、口信、刻本图书、手抄书文、文牍告示、民间传唱、演艺活动等);2.近代媒体时代(随着近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的声电、影音、光电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出版、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3.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和近代媒体而言的,是在纸质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媒体,其中以网站、网页、博客、微信等最为典型。也有人将之称为“个人媒体时代”或“自媒体时代”)。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学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文学靠掌握时代媒体的传播特征,利用好时代媒体这个传播平台,来形成自己的文学时代。与媒体发展三阶段相对应的,应该是文学的精英时代、文学的大众时代和文学的个人化、互动化时代。
文学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等特点,来提升文学的传播能力,拓展文学的受众面,强化文学的影响力。
第三,文学应该探索如何适应、融入、驾驭新媒体,并形成新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文学批评在这方面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媒体的信息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这种传播方式,应该可以激发文学创作中原本就包含的音乐美、文字美、绘画美、意象美等多种审美要素的潜能,如果在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接受中完善相关机制,融入更多的复合式表现和传达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文学的复合型审美功能,借助新媒体将文学之美全方位地呈现出来。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接受条件和接受方式,自然也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当然,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接受,多少会使传统的鉴赏文学纸质文本时所特有的静思、默想、体察、品味等独特的妙处大打折扣。静思、默想、体察、品味等文学欣赏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对话,是读者参与创作的一种途径。因此,在享受新媒体提供的文学接受的便利的同时,文学应该思考,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学纸质文本欣赏、接受过程中的美妙体验。显然,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创新生产、传播、接受的方式。
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在网上阅读一篇作品,我们甚至可以从这篇作品联想、链接到其他相关的作品,可以链接到相关的虚拟环境中,实现一种“情景阅读”;通过有的文学意象、意境、语汇、文字,我们可以链接相关字典词库,拓展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理解,甚至可以通过插播式演示画面或声音,让接受者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况且,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用好新媒体,就能够让每一个欣赏、接受文学作品的读者、观众都置身作品之中,感觉到自己的参与。
新媒体不仅是技术平台,也是媒体机构。与传统媒体相比,变化的不仅仅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有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已经是在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或消费品,也应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推广、营销模式。在这方面,文学批评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学批评要积极参与到对文学创作的评价性宣介、策划性推广、引导性互动(与作家和读者的双重互动)等过程中去。不断向读者提供文学的“新看点”,不断向作者提供经过研究新发现的文学的成功经验等。
第四,文学要在新形式、新文体、新表述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创制。文学创作在这方面应该勇于先行先试,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地域与地域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碎片化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文学创作。为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即时性共享信息的需要,新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与之相对应,文学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跨界作家、跨界创作、跨界文本。尤其是创作方面,将会大量出现互动性的超文本、模糊体裁边界的新的文学体式、杂糅多重风格的新文体。
为此,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上要勇于先行先试,努力成为新媒体潮流中的弄潮儿;应该秉持新媒体时代的新理念、新思维,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既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找寻更大市场,为作家个人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也为整体文学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推波助澜。
第五,文学要强化自身的文学功能。媒体作为载体所具备的传播功能,不能代替文学自身的功能;文学作为所传递的信息,其本身的价值更加重要。文学融入新媒体,绝不是为了去印证新媒体传播功能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而是借助这种先进性和有效性最终更充分地发挥文学自身的功能,实现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为所传递的有价值的功能信息应该与新媒体的载体能力去共同成就新媒体的存在价值。
文学要真正成为被新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功能的发挥。这是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中不被淹没、不被忽略,甚至反而能够引领媒体的唯一出路。所谓文学的功能,我还是赞同鲁迅早年提出来的:文学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要“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学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功能的标的。文学的功能就是化育人心,使社会更加文明,就是不断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文明境界。如果没有这点精神,不能发挥这样的功能,文学就仅存形骸,而没有长久地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也就活该在新媒体时代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文学自身真正成为更有价值的信息?文学应该如何发声,使自身的功能真正得到强化?
曾有媒体研究专家指出,全媒体格局的形成,使“体制内舆论场”(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与“民间舆论场”(包括口头舆论场、网络和“自媒体”)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关系变得特别微妙。这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而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所以如果传统媒体失语,互联网、手机和无线电足以撼动社会。以此来看文学面临的处境,多年来“体制内舆论场”培育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和专家,如何占领,甚至引导、引领“民间舆论场”,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
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各阶层实现网上平等对话(各阶层包括公共知识分子、中等收入阶层、成功人士、草根阶层、政府官员、媒体记者、辟谣者、境外媒体和互联网上各色人等),互联网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益的发声平台。互联网经常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纸质文本时代文学曾经的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不随之弱化,作家文学精神的坚守,意义更加重大。文学立场的选择,文学对各阶层利益诉求表达的角度,文学对民众事务的参与,等等,在这里,文学的价值实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新媒体不仅已经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而且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网民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强,“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持续弱化,互联网成为老百姓最便捷地表达利益诉求和赢取公众支持的通道。但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守卫社会公正底线的司法制度尚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新媒体自身行业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相关立法还在路上,这也许是对新媒体时代文学强化自身功能的最大挑战(包括如何划定文学的底线,如何坚守文学精神,甚至包括文学者自身权益的保护,等等),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逐流,如何坚守,文学该好自为之。
作 者: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鲁迅文学观综论》《鲁迅研究》《“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等。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