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7-07-14 05:31肖强
现代园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林应用型院校

肖强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差异化需求,适应大学差异化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就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为例,分析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有效实现途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培养立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基层,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并辐射全国的广大农村、区域农业支柱(重点)产业的企业单位,为企业输送“下得去,用得着、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农林专业;转型发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但不可忽视的现实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院校获得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大部分以及优质的生源,而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却处在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经费、师资、生源等种种条件的制约,毕业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方面往往不及师资力量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实践安排等环节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最终造成学生毕业后在就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基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立足的地方本科院校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对于承担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改进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构建起面向市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1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现状

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主要包括林学和园艺专业,其中林学专业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教高函[2014]7号),园艺专业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高司函[2013]56号),林学专业也是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鄂教高办[2014]6号)。农林类专业对应的产业(链)主要有林业(森林良种选育、种苗培育、造林、森林经理、林业资源调查规划、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园林植物养护);农业(园艺植物培育、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植物器官经营管理、观赏园艺植物造景、花卉艺术);环境保护、土地评价利用与生态旅游等。针对武陵山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林业生产的特点,国家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启动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通过对武陵山区农业、林业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为适应面向农林行业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北民族学院农林专业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复合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有着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目前该区域开设林学、园艺专业的高校仅湖北民族学院,以武陵山片区每县(市、区)每年需求2~3人预测,每年可在该地区就业农林类应用型专业人才140~210人,这一数量远远高于本校实际培养的农林类人才数量。但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对农林类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却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一矛盾凸显了当下地方高校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难以适应的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就涉及到地方院校林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

1.2当前湖北民族学院农林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基于学术标准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以突出实践创新技能以及服务产业实际贡献能力为取向的社會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学科体系的专业结构与适应社会需要按照职业和岗位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要求之间的矛盾;基于学术资格为基础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之间的矛盾;基于行政模式的教育内部相对封闭治理结构与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治理之间的矛盾;基于知识传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复合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之间的矛盾。

上述种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现行评估体系设置的诸多条框,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培养目标和规格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子: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削弱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完整性,实训实践、生产实习等实践类环节所占学分学时比例明显偏低,且由于条件所限往往还不能完全落实;不同类别高校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教材大多是千篇一律的“规划教材”;不同层次学校的相同专业没有自身优势,缺乏地方特色,缺乏行业特色;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上都难尽如人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学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倾向,在人才引进上几乎全部要求博士且出身名校,结果造成了高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才出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又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生产实践,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成了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在现行体制下又无法直接进入高校。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财力支持有限,地方本科院校的资金总量有限;在学校层面,由于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加之自身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得不到企事业单位的信任和投入。而在制度层面上,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制度保障,产学研合作没有做实做强,直接影响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资金不足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只能是缘木求鱼。

基于上述现状,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面临严峻危机,专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所谓“转型發展”相对于“稳型发展”而言,是一种较为剧烈的、非线性、跳跃式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事物发展的预期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与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应用技术大学基于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评价、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学生实习前必须先到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合同,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特定项目完成实习任务。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结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教育培养为主向职业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转变,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抉择。鉴于学校整体转型所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探索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之路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一方面农林类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招生困难和社会需求巨大之间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在国家鼓励以创业促就业,农林行业相对较低的创业门槛和国家各项扶持政策为农林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农林类专业转型之路探索可以为学校其他专业转型发展,乃至实现全校转型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2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集群的转型发展要实现的转向

基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结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集群的转型发展要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向:

2.1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厘清专业人才规格

以地方农林经济发展、农林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湖北民族学院农林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技能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重新定位农林专业人才规格:面向基层,主要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并辐射全国广大农村和区域农林现代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林学、农学、环境保护、土地评价利用与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林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林业事业志向,具备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林木良种选育、种苗培育、造林、森林经营、林业资源调查规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部门从事与林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则定位如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园艺植物培育、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植物产品器官经营管理、园林绿化设计、观赏园艺植物造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2.2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满足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举办的,因此,为地方服务是地方大学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应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地方实体经济,使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产业良性发展。

2.3突出专业地方性和学校特色

农林专业要突出针对技术密集型领域。要集中力量建设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

2.4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骨干教师素质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加快引进应用型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2.5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硬环境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关键,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学校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2.6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围绕地方农林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養、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为此,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主要建设内容

为确保上述转型发展目标实现,需要构建有效的实现途径,我们根据上述目标重点确立了以下主要建设内容。

3.1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农林类专业“职业定向式三阶段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该模式把农林类专业大学4年(8个学期)时间段整体把握,实行三阶段的教育培养,突出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把握各阶段改革的重心和主要建设内容;在第三阶段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定向培养阶段的课程模块,实行动态设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可适时调整,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可能修订不及时,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固化与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滞后现象。培养阶段

3.2充实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团队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通过学历提高、学者访问、技能培训、科研合作、科技服务、教学技能竞赛和以老带新等多途径多方式培养“双师型”结构的教师。使青年教师(40岁以下)的博士比例达到80%以上。参加访问学者、技能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等30人次/年。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农林类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专题讲座、技能操作指导等多种方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向国内外重点大学及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学习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对本专业师生进行学术讲座、业务培训,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

3.3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定位,在进行农林类行业现状调查及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部门结合,采取模块化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群,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对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践技能课程群三个模块进行优化设置和建设。以国家、省及学校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建设基础课核心课程群。80%以上课程建设达到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水平。以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为目标,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及农林行业部门结合,设置、开发能直接为地方农林支柱(重点)产业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专业课程。同时加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核心课程群。结合区域现代化农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采用动态方式,设置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通过独立设课,在实验室及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一年左右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4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认真总结农林专业教学团队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途径和方法;将学科前沿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特色。重点对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块的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试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模块,设置2~3个方向,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二级学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科竞赛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加强项目的指导与管理,达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创新成果显著增加”的目标。

3.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职业定向式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采用分类教学模式(2~3个方向),注重与企事业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林子、星斗山和七姊妹山以及国营林场等)结合,通过独立设课,单项与综合训练培养并行的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管理,完成农林类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优化设计;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加大投入和管理,与企事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共建一批条件良好、能满足农林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与企业共享,为企业的业务培训提供基地条件。实行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互通,强化教师进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实行企业指导与实习教师互动,指导学生实践。

3.6优化教学管理

进一步制定、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重点在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形成与改革相适应的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基本文件与课程建设标准化;加强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习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同时,注重对课程建设标准化的研究,对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技能课程模块实现课程建设标准化;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的评价办法和实施方案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加强教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应用型人才的氛围。与企事业联合,采用“职业定向式”为主,“定单式”与“自由择业”为辅的培养方式,积极开拓大学生就业途径;积极为区域农业支柱(重点)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及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着、上手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鼓励、支持本教学团队成员从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就业教育与培养等多方面的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各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总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农林类专业的转型发展,培养立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基层,主要面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并辐射全国的广大农村、区域农业支柱(重点)产业的企业单位,具备林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企业输送“下得去,用得着、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2016-11-29)

猜你喜欢
农林应用型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