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恬
不知道扭出的是什么——这种揪心而忐忑的心态,是扭蛋游戏极具吸引力之处。
日本随处可见的“扭蛋机”,让人付出无数“不甘心”。这种“扭蛋机”原理和自动贩卖机一样——投币,扭一下,你便可得到一个装在半透明圆形塑料球里的会让你各种揪心、紧张、忐忑,或是惊喜的小东西。
在日本街头,往往可见好几台扭蛋机排列在一起,销售不同系列的几款小玩具,每玩一次,所需的硬币面值从100日元到500日元不等。
扭蛋带给人一种类似赌博的刺激感。在打开那塑料球之前,你无法确定到手的到底是哪一款。在日本,与收入与物价相比,玩一次的成本并不算高,更不用说热爱收集的人——有什么比集全整个系列,在桌上将它们一字排开带来的满足感更大呢?
一点儿一点儿掏空你的钱包,并让你心满意足——没有人比日本商人更精于此道。
最近,在机场国际航站楼设立扭蛋机,成了日本机场们的新生意。2017年4月,位于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在航站楼内设置了118台扭蛋机。这似乎是个聪明的举措——刚刚结束在日旅途的游客们手上有大把的零钱和等候航班的无聊时间。
这倒不是机场们第一次想出这个点子,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就有过成功经验。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自2016年7月成田机场第二航站楼B1层设置171台扭蛋机后,其扭蛋销售额达到一般扭蛋机的3倍。这儿也迅速成了为各国游客新的打卡胜地。
扭蛋机非常适合日本,占地小、无需人工,且收益稳定。不过追根溯源,如今深耕并体现日本文化的扭蛋居然是一支来自美国的“嫁接枝”。
第一颗日本扭蛋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械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1920年代的美国,为节省人力成本,自动贩卖机已不罕见。除了贩卖饮料或报纸,街头的自动贩卖机还卖些糖果、玩具之类廉价的小玩意儿,专门瞄准小朋友的零用钱。
等到日本公司Penny将这种机器稍加改良引入日本、设置在东京浅草,已是1965年。当时扭一次要花10日元。整个设备从内到外完全进口:机器来自美国,贩卖的小玩具则来自香港。
经日本制造商改良后,小玩具被放入塑料圆球中。因为扭蛋时转动手柄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人们给这种机器起了个拟声词的名字“GachaGacha”,中文则以“扭蛋机”一名为人熟知。
不知道扭出的是什么——这种揪心而忐忑的心态,也是这个游戏极具吸引力之处。
1970年代的日本经济正是好光景,孩子们手上也或多或少有了些零花钱。能玩上街头的扭蛋机,是昭和(1926年至1989年)时代男孩子们的梦想。
当时,塑料球内的玩具多为怪兽或汽车等,纯色,使用木质或橡胶质地。那时候还没有各式各样的动漫形象玩具,这些系列由扭蛋制造商企划,请一些雕刻的工匠参与造型,创作出模子后,再交由制造商量产。“超级汽车”系列、“橡胶怪兽”系列都曾在小学生中风靡一时。
扭蛋为什么能在日本大红?
高速经济成长让整个日本社会生机勃勃,也让玩扭蛋的成本水涨船高——扭一次涨到100日元。1980年代,少年漫画周刊《周刊少年Jump》进入黄金时代。热血、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漫画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玩具老铺万代(Bandai)瞄准了从1979年开始、已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8年的“筋肉人”(キン肉マン,又译万太郎奥特曼),推出了动漫形象。1983年日本电视台放映动画版后,更是引发了一股收集筋肉人扭蛋的热潮。这一传统持续到了现在。如今手握各种版权的万代在动漫形象扭蛋的领域事业可谓蒸蒸日上。
除此之外,同样源自动画《机动战士高达(機動戦士ガンダム)》扭蛋系列,也让全日本的男孩为之疯狂——即使是38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为当年集齐全套津津乐道,为求一款当年的扭蛋一掷千金。
长大了的小男孩们
1990年代,各家扭蛋玩具制作公司也在陆续研发出新的扭蛋机器。随着东京迪士尼开业,带有园内独特设计、拥有角色群众基础的迪士尼扭蛋也迅速捕获了游客们的芳心。这些扭蛋创意新动向让扭蛋维持着热度,价格也上调至200日元300日元。
扭蛋中的玩具也推陈出新,部件小、可以组装、手感好、材料柔软的单品变得更流行。依托于日本流行文化——ACG(动画、漫画、游戏),有一大块扭蛋产品都是ACG原作的周边产品,它们也成为“宅腐”世界中倍受欢迎的存在。
2002年10月,日本第一家扭蛋專营店在东京最有名的“宅腐根据地”——电器街秋叶原开张。当时店内设有约300台扭蛋机,据说每月上架约50款新商品。此后类似的扭蛋小店便在日本各个商店街遍地开花。
随着第一批玩扭蛋孩子的长大,扭蛋不再是吸引孩子的简单玩具了。扭蛋开始被赋予灵魂——得益于对创意的保护,进入新世纪后,创意成了扭蛋的生命。有的公司请来漫画家或设计师帮助构思新的产品。一些来自日本冷幽默的创意,因为找“梗”的乐趣,让它们继大热ACG周边产品之后,再次从日本走向世界。
比拼创意的激战年代
在这类新的原创扭蛋企划创意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杯子上的缘子小姐”(コップのフチ子)。这是扭蛋制作公司奇谭俱乐部(奇譚クラブ)邀请漫画家田中克己共同创作的形象。为吸引女性购买,缘子小巧玲珑,职业设定也是一个办公室职业女性。
2012年7月,缘子第一系列发售,在日本瞬间受到热烈欢迎,第一周就售出了10万个,到了次年的4月,总共已经卖出了100万个。在日本SNS上,大家争先晒着自己到手的缘子。
至2017年,缘子系列已经热销5年。奇谭俱乐部在日本举办了展览等活动为缘子“庆生”。已成为经典形象的缘子也常常推出各种合作款:和千叶县船桥市吉祥物船梨精一起坐在杯子边。也会有关注缘子私生活的衍生系列:杯子上的缘子和那家伙(男朋友)。
除此之外,为了做出讨巧的商品,扭蛋企划制作商也开始接受外部企划方案。2013年,老牌玩具公司Takara Tomy旗下专门经营扭蛋业务的Takara Tomy A.R.T.S接收外部企划方案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牌,命名脑洞极大——品牌名叫“熊猫的穴”(パンダの穴),专门发售社外集思广益来的新设计。
“熊猫的穴”项目发售的扭蛋系列充分体现了日式文化中的吐槽与恶搞趣味。比如“不思想者”系列,罗丹的“思想者”被恶搞成了各种神奇的造型:少女心满满抬手欢呼状、将头倒插入木桩的生无可恋状等。自由女神也“惨遭毒手”——“太过自由的女神”,一本正经喷腋下止汗剂的女神、撅着屁股,像日本上班族那样鞠躬交换名片的女神……这个系列因为受到欢迎,已经发售了第二系列。
在这条创意产业的最底端,支持这热潮的仍是中国——打开扭蛋里面的包装纸,一般都能在纸角上看到一排小小的英文:“made in china”。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15年6成“非模拟真人类”扭蛋玩具都来自中国。
对创意的尊重让扭蛋产业随时随地充满着活力和新奇。五十多年的时光,让扭蛋从一个外来输入品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擅长用小心思赚取每一枚硬币的日本商人,也成功将扭蛋反向出口回扭蛋的故乡。
那批昭和年代的少年们变成老爷爷的时候,或许他们还能和自己的儿孙一起扭蛋,比一比谁的运气更好。
摘自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