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朝
定居山西运城永济市的美国归侨王双贵,是一名中美混血儿。他的父亲王恩德是山西太谷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航海系;母亲是在北京大学留学的美国姑娘,因热爱中国,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陈娟。
1936年,幼年的王双贵跟随父母赴美国旧金山生活。在家里,他们坚持用汉语交流,与其他中国人无异。王双贵在旧金山读完了小学、中学,后考上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他本可以继续在美国深造、发展,但父亲说:“新中国成立了,你一定要回国服务去!”
王双贵告别了父母,回到了百业待兴而又充满生机的祖国。他先在北京铁道学院学习,后在铁道部给领导当翻译和警卫。1950年,有个叫尼娜的俄罗斯姑娘随苏联专家来中国,在外交部当翻译。她热爱中国,精通中文,还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于曦。在一次活动中他们偶然相识,并一见钟情,很快喜结连理。又是一段跨国婚姻!在政治运动频仍的大环境中,它给二人日后的命运将会带来影响,当时谁也预料不到。
1960年,厄运果然降临王双贵家。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恶化,当年7月16日,苏方突然通知中国,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同时撕毁了几百个协议和合同。在巨大的压力下,于曦离华返回苏联莫斯科;王双贵被怀疑为“苏修间谍”,惨遭殴打致骨折,被迫前往英国在弟弟王双华家中寄居。
10年后,夫妻二人不堪分离之苦,先后回到中国团聚。但他们还是摆脱不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双双被下放到运城地区虞乡农场“劳动改造”。虞乡农场位于运城地区永济县(今运城市所辖永济市)境内,归山西省公安厅劳改局管理。在场内接受“改造”的人,大部分是刑满释放人员。王双贵夫妇虽未蹲过监狱,但被发落到这里,明明白白是被当作“有问题”的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双贵夫妇得到彻底平反。“海外关系”不再是“里通外國”的“罪恶根据”,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再是“二等公民”,而是享受“不得歧视”和受到“适当照顾”的“侨界人士”。
平反后的去向,王双贵夫妇有多项可供选择,但他们没有返京生活或出国定居,而是选择定居在永济。在王双贵心目中,他认定自己“永远是个山西人”,因为山西是王氏家族根之所在;况且地处祖国腹地的永济,古称“蒲坂”,是华夏古国的国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中国魅力城市”之美誉,漂泊一生的他,能在这里安度余生也是自己的福气。
永济是运城地区最早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市县之一。永济侨联一成立,出身于“国际家庭”的王双贵,凭借资格深、人缘好等优势,立即被当地归侨侨眷推举为侨联副主席。满腔的爱国热情终于迸发出来!他不计个人得失,满腔热忱为侨胞服务,深得侨胞赞扬。
笔者曾在运城工作22年,深知:永济侨联成立之初,困难重重,工作任务重,活动经费少,王双贵经常自掏腰包,用于开展侨界联谊。由于王双贵的努力,永济在全区率先办起华侨商店,解决了侨胞在物资供应方面的一些困难。
1984年7月底,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有关领导以及中国新闻社记者到运城地区考察侨务工作。我亲自陪同客人到永济参观华侨商店,并会见了王双贵先生。大家对永济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王双贵由于成绩突出,屡获表彰。2004年2月,《山西晚报》的记者曾登门采访,在当月22日刊登了一整版报道《永济“国际”大家庭,半个世纪中国情》。文章写道:20年时间过去,永济市归侨侨眷人数由21人发展到现在的310余人。王双贵因为工作出色,奖状得了一大摞。看了报道,我为他感到由衷高兴!
笔者调到太原工作以后,与王双贵先生见面机会少了,但彼此还是非常想念。2002年7月,山西省第八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我和王双贵先生都荣幸出席大会。一见面,他就热情主动地跑过来握手,说:“林主任好啊!于曦问候你啦!”我问了他俩的近况,他答说:“好!好!”这次会面,我们合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我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张合影。
此后,王双贵曾给我来过一次电话,反映永济一起侨眷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案件。我告知他:现在国家已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山西省也出台了“实施办法”,当事人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我建议受损害的侨眷尽可能多搜集和保存证据,向司法机关呈送,同时向政府侨务部门反映,推动案件公平合理解决。王双贵此次给我打电话,表现出他与归侨侨眷关系之密切、对侨联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2013年3月,王双贵出现气短咳嗽,偶有咳血,同时消瘦了许多,到医院检查后,竟查出得了肺癌晚期。
当年夏,在祖国的怀抱里,在侨务部门和侨界人士的关爱下,王双贵先生安祥顺利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黄昏岁月,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