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力
【摘要】渐进决策产生干改进“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的内容之上,并与二者一同成为影响现代政治决策的三大模式。其基本原则是按部就班、质变到量变和稳中求变。我国特殊的国情、历史文化导致我国的改革开放选择的就是“渐进决策模式”,我国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已面临“深水区”的困境,这就要求决策者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稳中求进,避免失误。
【关键词】渐进决策理论;林德布洛拇;改革开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决策作为重要的政治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然而,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着种种困难。而1953年后的几十年间,林德布洛姆在仔细研究了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与其中的不足后,创新地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了后来享誉世界政治界的渐进决策理论。
我国特殊的形势与国情等决定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采取渐进式决策法,由点到面,平稳推行,其主要表现是:在改革开放步骤的选择方面,是分步到位,逐步推进;对于推进改革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步探索、不断深化的;改革采取整体推行渐进式改革、局部采取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互协调。事实雄辩地证明,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法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不谋而合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毋庸置疑,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然而在取得华丽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阶层流动固化;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在结合当前国情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改革进程,同时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更加合适的改革路径,在巩固三十多年来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改革。
一、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概述
1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
在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产生以前,现代政治决策主要包括两种模式。“理性决策模式”遵循经济学最优化原则,认为决策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是追求最大化目标的,决策者知道所有与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信息,能辨别并能有意义地评估所有的选择,因而能够从所有的可行方案中挑选最好的一种,从而实现决策的最优化。“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摒弃了传统的“经济人”理论,提出“行政人”概念用有限理性代替理性概念认为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人在决策中的理性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是只能做到满意决策,而不能做到最优决策。
“渐进决策模式”是从另一个角度认为“理性决策模式”作了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知识能力和情报资料假设,是基于“应该”决策。而不是基于“事实”决策,所以最优决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决策不是基于“应该”而是基于“事实”决策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修改而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渐进决策模式从现实的角度去探讨政治决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
林德布洛姆提出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应该遵循这些原则:第一,按部就班原则,即把决策看作逐渐修补、纠错从而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第二,积小变为大变原则,即质变到量变原则,他认为决策是由大量微小的变化上升到大的变化的逐步推进的过程;第三,稳中求变原则,即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小变化、逐渐积累,最后实现大变化的目的、实现既定决策目标。这三条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稳中求变原则,该项原则是前两项原则得以实行的保证。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决策的按部就班,才能保证决策的连续性。
二、渐进决策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运用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社會会主义国家纷纷面临谋改革、求发展的严峻任务,我国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带领下,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般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有条不紊地推行由部分到整体,由浅到深的渐进改革模式。
1我国改革开放采取渐进决策模式的必然性
第一,1978年我国刚刚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百废待兴,人民刚刚从痛苦的噩梦中解放出来,如果采取激进式的改革势必会给人民带来新的压力,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第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世界历史之先河,纵观世界,并无类似经验可循。第三,我国的改革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紧密相关,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我国改革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相结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我国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
2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我国的改革并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开辟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道路。我国并没有照搬固有的模式,也没有学习俄罗斯所采用的“休克疗法”,而是将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改革之路。
(一)采取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战略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战略,分领域、分部门、分企业各个突破,分步推进,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最后实现经济体制整体转换的独特道路。具体表现为:
首先,先从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开始然后逐步面向大城市,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作为传统体制下发展程度最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过多年酝酿,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事实证明,以农村作为改革起点的选择,不仅可以降低改革的风险,而且较容易取得改革成就和积累改革经验,使人们意识到改革比不改革好,最终产生“诱致性改革”需求。通过先在农村试行改革的先易后难模式为日后在城市推行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极大地减少了城市改革的阻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全面推进。
最后,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渐进式改革的阶段目标及最终目标。
根据我国的复杂国情,尤其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为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改革过程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三)先试验后推广战略
我国的改革,大多数都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推开的。每项改革措施都是从较小范围内的试验开始。在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并积累有关经验,群众心理有了准备以后,才加以推广,即先试验、后推广。这一改革方式的含义是,将市场化改革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如地区、产业甚至是企业)内,取得经验后才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加以推广。
三、我国渐进改革遇到的困境
推行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区别于苏联东欧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休克型改革”、“激进行改革”的显著特点,这种改革方式特别适合当时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各地区差异大、传统文化背景制约严重的国情,因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它使得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十年计划经济历史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平稳地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也明显加强。
实践表明,渐进式改革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伴随出现了相當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纷纷强调,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因此如何回避改革风险、减少改革阻力、化解各种矛盾,是中国渐进改革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四、深化我国渐进改革的路径选择
1坚持整体推进渐进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都坚定的证明我国推行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虽然三十多年来,改革初期为解决的种种问题越发表现出来,同时也带来贫富悬殊、矛盾愈发激化等现象。但这并不是表明渐进式改革已完全不适合当前我国社会,相反,当前恰恰更需要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最重要原则就是稳中求变原则,在稳定中寻变革,谋发展。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因此在当前社会所处的形势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下深化改革,没有稳定的前提就没有办法攻坚克难,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推进渐进改革不动摇。
2局部采取激进式改革
在坚持整体推进渐进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在某些特定领域确实有采取激进改革的必要,不能过度依赖渐进式改革,三十多年来某些领域某些利益格局确实需要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否则甚至会危害社会主义的利益,破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果。就像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以及王岐山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进的“断腕式反腐”一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某种意义上讲,局部激进式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行渐进式改革。
3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在坚持整体推行渐进式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在某些“硬骨头”上适当采取激进式改革,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