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锦
【摘要】紫蒙为鲜阜慕客氏之先世代所居之地,历代史籍虽均有提及,但具体方位却仍难确定。此外,胡三省注认以紫蒙川为城邑也是不对的。笔者认为,紫蒙或紫濛即紫蒙川的简称,其实就是现令的老哈河。
【关键字】紫蒙;白狼水;威德城;契丹
一、紫蒙即紫蒙川
《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云其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后与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万,风俗官号与匈奴略同。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是知鲜卑慕容氏之先未从东胡分离出时即世居紫蒙之野。
历代记载中除“紫蒙”外,还有“紫蒙川”,并且紫蒙即为紫蒙川之简称。《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有“紫蒙川”云:
“在营州西北。《晋书·载记》:‘秦、汉之间东胡邑于紫蒙川。晋时南匈奴别部宇文氏国于此,为慕容皝所灭。《唐志》平州有紫蒙、白狼、昌黎等戍,盖平州之北境,契丹之南界也。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平契丹,大阅于紫蒙川以镇抚之,即此。”
这里顾祖禹认为《晋书》卷一〇八《慕容廆载记》所谓的“紫蒙”就是“紫蒙川”的简称。笔者赞同他的观点。但其称《晋书》记载:“秦、汉之间东胡邑于紫蒙川”的说法是不严谨的。案《晋书》之意鲜卑慕容氏之先世居紫蒙之野是在其从东胡分化出来之前,秦汉之际鲜卑慕容氏之先已保据鲜卑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紫蒙川”很可能为辽西西北某一河流,故《十六国春秋辑補》作“紫漾”。另外根据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活动范围,“紫蒙”当在东到辽河、南到大凌河、西到滦河、北到乌力木吉仁河这一范围内。
二、字文部都紫蒙川
《资治通鉴》卷九七“康帝建元二年(三四四)春正月”条云:
“燕王慕容皝与左司马高诩谋伐宇文逸豆归……逸豆归遣南罗大涉夜干精兵逆战,(南罗,城名。大,城大也。慕容既克宇文,改南罗城为威德城。)……慕容霸从旁邀击,遂斩涉夜干。宇文士卒见涉夜干死,不战而溃;燕军乘胜逐之,遂克其都城。(宇文国,都辽西紫蒙川。)逸豆归走死漠北,宇文氏由是散亡。皝悉收其畜产、资货。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开地千余里。更命涉夜干所居城日威德城,使弟彪戍之而还。”
胡三省认为宇文部都于紫蒙川,这一观点被广泛采纳。但是从记载来看,宇文部的国都当为威德城。慕容霸(即慕容垂)大败涉夜归后,燕军遂克宇文部之都城。接着慕容皝又悉收宇文部财物。徙其部众于昌黎同时改南罗城为威德城,命慕容彪戍守。从记载来看,威德城应为当时宇文部之国都。关于这一点,王希恩先生《宇文部事迹勾勒》一文早有详细论证。如果宇文部国都为威德城,那么胡三省注似当有误。关于这一点,王希恩先生《宇文部事迹勾勒》认为,紫蒙川曾为宇文部国都所在,但是在与慕容部的争斗中,宇文部又将国都前往威德城。笔者认为胡三省所注是正确的。
三、紫蒙川所在
威德城为宇文氏国都且在紫蒙川附近,若知威德城所在则大致可知紫蒙川的位置。
《资治通鉴》卷一〇二“海西公太和五年(三七〇)三月”条云:
“慕容令自度終不免,密谋起兵,沙城中谪戍士数千人,令皆厚抚之。……遂帅谪戍士东袭威德城,(威德城,即宇文涉夜干所居城也,燕王皝改曰威德城。)杀城郎慕容仓,……镇东将军渤海王亮镇龙城,令将袭之。”
《资治通鉴》卷一〇二“海西公太和五年(三七〇)春正月”条云:
“燕人以令叛而复还……徙之沙城,在龙都东北六百里。(沙城,在沙野。龙都,即龙城。)”
由上可知威德城在沙城之东,而沙城在龙城东北六百里,是知威德城亦在龙城以东北约六百里外。然《读史方舆纪要》以紫蒙川在营州西北,二者似有抵牾。笔者前已论及紫蒙川为一河流,若此河流大致为东西走向则此问题可解。考辽西塞外,浇水颇似此河。《资治通鉴》卷九三“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春二月”条云:
“后赵王勒加宇文乞得归官爵,使之击慕容廆。(以元年廆执其使送建康也。)魔遣世子皝、索头、段国共击之,(索头,即拓跋氏。)以辽东相裴嶷为右翼,慕容仁为左翼。乞得龟据浇水以拒皝,(浇水,即浇洛水也。)遣兄子悉拔雄拒仁。仁击悉拔熊,斩之;乘胜与皝攻乞得归,大破之。乞得归弃军走,皝、仁进入其国城,使轻兵追乞得归,过其国三百余里而还,尽获其国重器,畜产以百万计,民之降附者数万。”
从材料可知,浇水亦当去宇文氏国都不远,紫蒙川或即为浇水。浇水又名浇洛水、饶乐水,也就是今西拉木伦河。然胡三省并注“紫蒙川”、“浇水”,似不认为二者为同一河流。
《读史方舆纪要》称“紫蒙川”在“平州之北,契丹南境。”紫蒙川当于平州与契丹边界问求之,这又说明浇水非紫蒙川。又《通典》卷一七八《州郡八》“柳城郡”条云:“北至契丹界五十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由此可知契丹南界在唐代已与柳城郡相近。契丹最早居于松漠之间,《魏书》卷一〇〇《库莫奚传》云:
“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者竄匿松漠之间……登国三年,太祖亲自出讨,至弱洛水南,大破之。”
同书同卷《契丹传》云:“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竄于松漠之间……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寇盗……(太和三年)求人内附,止于白狼水东”
契丹本为宇文部别种,因宇文部为前燕所破而竄匿于和龙之北数百里的松漠之间。北魏孝文帝太中华书局1974年,第2222-2223页
[101《辽史地理志考》卷一“上京道和三年契丹又徙居到白狼水东。此后至唐代,契丹一直居住于此,故而与柳城郡相近。所以契丹南境当在白狼水附近,那么紫蒙川亦在白狼水一带寻求。又《新唐书》卷三十九“平州北平郡”条注云:
“有温沟、白望、西狭石、东狭石、绿畴、米砖、长杨、黄花、紫蒙、白狼、昌黎、辽西等十二戍。”
由上可知紫蒙川在北平郡附近,但白狼、紫蒙并存,故白狼水(今大凌河)绝非紫蒙川。今人张博泉先生《东北历代疆域史》指出“紫蒙川在朝阳市西北,当指今老哈河中下游。”结合之前的考证,紫蒙川在契丹南境、营州西北、与北平郡相近,考今之老哈河是极其符合的。根据以上考证,虽不能完全确指老哈河即为紫蒙川,但老哈河为紫蒙川是完全存在可能的。且若以老哈河为紫蒙川,那么诸书看似矛盾的记载又完全符合了。首先是《读史方舆纪要》称:“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平契丹,大阅于紫蒙川以镇抚之。”老哈河与白狼水相近,考契丹在北魏时迁到白狼水,故至唐代老哈河一带有契丹人居住。那么张守珪大破老哈河附近的契丹后,在此大阅部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资治通鉴》云宇文逸豆归据浇水(今西拉木伦河)为慕容皝所败后,其国都即被攻破,而胡三省又注其国都在紫蒙川。看起来紫蒙川似乎就是浇水,但这与紫蒙川在契丹南境是完全矛盾的。大概胡三省并不知道老哈河(紫蒙川)与浇水会合于浇水中下游,而误以浇水中下游亦为紫蒙川,所以导致《资治通鉴》以宇文氏都于浇水附近,而胡三省注却称宇文氏都于紫蒙川。最后,《读史方舆纪要》称紫蒙川在营州西北,而根据笔者考证宇文部国都威德城却在营州东北,这还是因为老哈河由西南往东北与西拉木伦河交会,故而产生不同方位的记载。综合以上考证,紫蒙川为今老哈河的结论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