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平
家庭亲情淡漠、学校情感关系缺失、家校情感纽带断裂,是影响初中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三大因素。对于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知识学习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在相亲相爱的校园中感悟亲情,得到关怀,学会关怀。
近十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坚持“做有亲情的好教育,育真性情的公益人”,以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孔子的,爱思想、夏丐尊的情感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把亲情作为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把关系作为最大的教学生产力,顺应师生、家长心理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共建共享相亲相爱的公益大家庭。通过“四路径·八载体”,建设和谐温馨的公益大家庭,促进教师开心教书、学生快乐学习、家长阳光育儿。
路径一:始于家庭亲情,让家庭充满温馨、校园传递温暖
诺丁斯认为,关爱始于母爱,亲情教育始于家庭。学校亲情关系来源于家庭,是家庭伦理亲情的一种延伸,所以学校理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密切与家校情感纽带的连接,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运用合适的方法关心孩子的情感发育,建立浓浓的家庭亲情,进而把亲子情延伸到同学情、师生情。
载体1——用“亲笔信”架起连心桥。2017年9月29日,每月一封的校长亲笔信如期送到家长手中。信中,我以“请让您的孩子当一天爸爸妈妈”为题,布置了一项父母与孩子角色互换、体验亲情的特别作业。我还详细教给了家长可操作的方法:明确角色,执行任务,客观评价,交流感受。“国庆”假结束,家长纷纷写来回信,表示对这项特别作业的高度认同:“儿子说年夜饭也要一起做,平时也要多减轻我们的家务负担,忽然感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学生也感言:“切菜和炒菜都很辛苦,切洋葱还辣得我眼泪直掉。当一天爸爸妈妈都这么辛苦,爸爸妈妈可是全年无休呢!”一封亲笔信,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心。
这样的亲笔信,我已坚持写了15年。在电子化时代,用亲笔书写的形式本身就添加了_一份温情。信的内容基于家长需求,方法具体实用,语言自然亲切,饱含真情。真情引发了家长的共鸣,有位爸爸在回信中写道:“尊敬的潘校长,这几年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儿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您的话真是说到我们心坎里了!”在校长的带动下,班主任、任课教师常常根据需要与家长书来信往,分享孩子教育的经验、探讨孩子教育的问题。家长也经常用亲笔信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则通过亲笔信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心里话,形成了师生、家长以亲笔信为载体敞开心扉有效沟通的良好氛围。
载体2——用“阿潘羹”延伸父母爱。學校大食堂众口难调,我们便每年举行“我吃什么我来荐”品菜会:先发动师生和家长推荐各自喜欢的三道菜,“品菜会”那天,100多种适合食堂烹制的菜品陈列于餐厅,各班选派“吃货”前来品尝,评出学年师生最喜欢的菜。“品菜会”上得票高的菜,自然就成了下学期师生餐盘中出现频率高的菜。
在2013年12月26日的品菜会上,我亲自下厨,按照我母亲烧羹时所用的食材配料和烹制工序,烧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阿潘羹”。“阿潘羹”上桌后很快被一抢而空。学生喻振伦记录了那天喝羹的场面:“喝着阿潘羹,就像吃到了山珍海味一般,一口气喝下了足足五碗!许多同学喝完后还想再来一碗,无奈早就被大家抢光啦!”打那以后的4年里,每周四中午我就会出现在学校食堂,烧上两大锅,满足全校师生的味蕾。学校把饮食作为亲情元素,融入学生初中三年的全过程。“品菜会”给予学生的是一种选择、一份尊重;“阿潘羹”传递的则是一种“妈妈的味道”,延伸的是一份“爱生如子”的父母之爱。
路径二:基于关心关系,让尊重良性循环、天性得到释放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特别想独立,渴望被视作“大人”。关心他们,首要的是满足他们“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初中生学业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和机会痛痛快快地玩。但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关心他们,还要体现在时常给他们带去接地气的活动,以释放他们爱玩的天性。
载体3——“四位一体”公益亲情网。学校倡导“乐观大气,相亲相爱,有情有义”的校园文化氛同,构建“尊重同心圆”,处于最内核的是学生,然后依次是家长、教师,最外围是校长。“尊重同心圆”体现的是校园人际关系的新样态。校长榜样示范,以自身的激情与才情和对教师的温情,激发全体教师对家长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真情,进而引导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热情和真情,五情并举形成良性互动,编织起环环紧扣、同舟共济的亲情网。
每一届学生领取新生录取通知书时,学校都精心策划“加入公益大家庭”的仪式,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在“哇,我成为相亲相爱公益人啦”背景墙上签上全家人的名字,校长则与每一个孩子及家长合影留念。“公益家长大讲堂”的第一课,组织全体家长和教师进行“我是公益人宣誓仪式……多途径、全过程营造“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公益人”氛围,形成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四位一体、五情并举公益亲情网”。渐渐地,进入公益中学工作和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家长都把公益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这里埋下了亲情的根。已升人高中的学生陈榕在给老师的来信中说:“离开了公益就有一种离开了家的感觉,特想经常回校看看亲爱的公益人。”
载体4——“玩出好关系”公益大舞台。好的关系是玩出来的。2016年12月26日上午8点,一年一度的“公益大舞台,才艺我来shoW”拉开序幕,这是公益中学师生和家长狂欢的日子。校行政班子带头表演小品“相亲相爱公益人,教师、学生、家长个个跃跃欲试,登台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公益大舞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节目,教师、学生、家长一起玩。师生间没有了拘谨,有的是洋溢着笑容的其乐融融的亲情。
正是这样,我们顺应学生爱玩的天性,注重在玩中发展积极的情感,建立亲情式的师生和家校关系。大课间时,师生一起打球、打太极;下雪天,师生一起打雪仗;“校园吉尼斯”大赛上,师生一起玩呼啦圈……教师和学生真正打成了一片。家长也积极主动地加入“玩”的大军。学校运动会,因为有管爸爸、任妈妈等一批家长参与策划而变得新意迭出,从开幕式出场的造型到家长组队参加4xl00米接力比赛,全员运动会成了全体公益人的运动和亲情大餐。
路径三:乐于协商对话,让平等落到实处、民主惠及全体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做主的事情我负责”。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把学生当作“大人”共商学校大小事,既是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尊重,也提升了他们对“公益大家庭”的责任感。让学生组织、策划各项活动,既训练了他们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相互尊重、包容、忍让等品质。
载体5——学生校长制。“学校发给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大礼包里居然有我们最爱吃的辣条。”放学路上,初二(1)班的张婧萱一边兴奋地跟妈妈说着,一边把辣条塞进妈妈的嘴里,妈妈连声说味道不错。原来,2017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有学生向学校提出给他们发辣条做礼物的建议。这时,我犯难了。“发吧,教师会反对;不发吧,学生有意见。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校长的“左膀右臂”——学生校长。我马上请6名学生校长开会,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后,认为发辣条利大于弊,于是就出现了女儿开心地与妈妈分享辣条的那一幕。
学校以“学生校长制”为抓手,构建“人人都是公益大家庭的主人”的自主管理体系。在赋予学生权利的同时,也让他们主动承担责任,要求他们不仅提出问题,更要努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公益大舞台可以请保安、生活老师和食堂师傅等一起参与进来”“阿潘校长,作业的量一定得再减少一些,否则我们疲于应付,学习效率反而很低”。这些都是学生校长办公会经常听到的声音。讨论决策的过程中,作为校长的我只是其中一员,在一旁追问“你们看,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适时提点建议,真正的决策权则交到学生校长们的手里。
载体6——个性化亲情信箱。如果说“学生校长制”是在与少数学生对话,那么“亲情信箱”“亲情问卷”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协商方式,而且协商的问题是全方位的。学校在大厅悬挂“Panda亲情信箱”(Panda是学生送给我的呢称),班主任在教室悬挂“静姐亲情信箱”,寝室里悬挂的则是“卢阿姨亲情信箱”。这样,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都能与老师说出心里话。学校、教师则会及时把“Panda亲情信箱”收到的学生建议分门别类并作出回应,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根据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改进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对学生提出的减轻作业量问题,学校多次专门召开师生座谈会,共同商量作业“减量、增效、提质”的具体举措。
挂在食堂醒目处的“贾老师亲情信箱”,是与学生协商“怎样把饭菜烧得更可口”的窗口。这个信箱由总务处贾老师负责。投进信箱的既有膳管会成员收集的本班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意见和建议,也有全校师生随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贾老师把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找相关学生商量改进办法,再找食堂相关人员沟通解决。
路径四:成于实践体悟,让活动心心相印、亲情与日俱增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初中生普遍反感父母、老师的唠叨以及居高临下的说教,喜欢有机会融人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亲情培育是一种情感体验,唯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亲情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质,进而转化为自觉的关怀行为。
载体7——参与式亲情课程。“我看《哈利·波特》时,觉得哈利、罗恩和赫敏的三人组特别棒,他们三人在一起各有各的长处,又能互相协助、取长补短,所以在进入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一年级时,他们就干了一件查出密室真相的大事。我们班也分了‘六人行学习小组,我们组有小博士、小机灵、小淘气、小幽默大师……每个人都是别人某一方面的老师,别人也是我们某一方面的老师。”这是初三(1)班学生方文在评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写的一段“同龄人语”。《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亲情的内容,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告诉学生要关爱父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诉学生怎样与自己、与他人相处。因此,学校把“公益人读《论语》”作为公益亲情的核心校本课程,以此为“龙头”,发挥课程在亲情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诺丁斯说:“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任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开发《嗨,孔夫子——中学生读(论语)》校本教材时,我们发动学生、家长、教师精心挑选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请学生绘制了100多幅插图、撰写了100多篇“同龄人语”。学生脑洞大开,用图画、用自己的生活和读书经历解读《论语》。同样,《情·忆公益》《公益橘子——公益人的亲情故事》等共性课程,《乐学英才计划》等个性化课程等,都吸收学生一起参与策划、编写、完善。学校还组织师生共同编写“有情、有趣、有效”的亲情式校本作业,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学生在参与编写自己读的教材、自己做的作业和参与“有亲情、有趣味、有实效”的三有课堂建设过程中,体验到来白老师、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及背后蕴藏的浓浓亲情,进而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无论是教材、作业还是课堂,有了亲情和趣味,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载体8--共享式亲情活动。学校把“品行正、情商高、身心棒、学业佳”作为公益学子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站在他人角度说话做事的公益人”“乐享生活情趣的公益人”等系列共享式亲情活动。2013年开始,我们邀请学生与教师一起出试卷。学生何璐君Jn完试卷后感叹道:“没想到为了出好一道3分的语音题,折腾了我三个回合。以前总认为出试卷比做试卷容易,完成了从做试卷到出试卷的穿越,我懂得了出试卷的不易,更理解了‘换位的内涵。”语文教师也从指导学生何璐君出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下次不出偏题、怪题提供了真实的体验。
过年是家人团聚、共享亲情的最佳时光。放寒假时,我给1500多位师生每人亲笔书写“福”“乐”字,学校给每个学生送一个“分享大礼包”,让学生把亲情带回家。假期里,师生回到了各自的小家庭,但公益大家庭的亲情始终不放假,班主任、任课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互传文字、照片,分享假期中的所见所闻、趣事经历、锻炼感悟等,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始终有一根亲情的线在牵引着。学校还引导学生拥有大爱,过年时不但想到家人、同学、老师,还要把情感的正能量传递到需要帮助的同龄人身上。为此,学校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以中学命名的爱心专项基金,学生自发組织爱心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捐给贵州黔西南黄岗小学,帮助他们建了水池、购买保温水桶和水杯。
我们理解的亲情,是一种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并进一步延伸的关怀关系。学校亲情教育源自家庭,比家庭亲情更具广泛意义。学生、家长在体验着别样的亲情时,从内心生发出亲教师、亲学校的情感。学生瞿予非的爸爸在来信中写道:“女儿在公益中学的3年,我们享受了老师、学生、家长亲如一家的公益文化。饱含浓浓亲情味的饮食、课程和活动,让她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怎样站在他人角度说话做事,学会了关心人、体贴人。从凝聚着校长心血的亲笔信中我们明白了,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闹脾气时,家长要懂得退让,可以用写‘小条子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从女儿为编《嗨,孔夫子》写评析、为‘爱心义卖筹善款时自豪的表情中,从升人高中后念念不忘的‘阿潘羹‘学生校长‘公益大舞台以及经常想回公益中学看望老师的言谈中,我们发现她是从骨子里喜欢公益中学,已把公益中学当成了自己的家!无论孩子将来走到哪里,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公益人!”
从瞿予非家长的来信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校亲情教育让学生在初中3年的学习生活中,细心品味得到的关怀、用心学会关怀他人,在“关怀”中培育亲情;学校亲情教育让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能体验到亲情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进而形成亲情的良性循环。
学校因为有了亲情而多了一份温暖,多了一份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