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不仅是当下社会的高频词,更是真真切切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把握好“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契机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创新平台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纵然,“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还不成熟,仍存在着不足,有些现状不尽如人意。但应看到“互联网+”带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处理好面临的挑战,坦然面对新契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机遇;挑战
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可以说,网络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现代网络的海量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拓宽了师生互动空间,刺激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增强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此,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和发展。本文旨在对“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展开简单的阐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做出微小的贡献。
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是当下社会使用的高频词汇,同时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抓住新契机就需要对“互联网+”的含义及特征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关于“互联网+”的理念,早在2013年11月,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马化腾就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提升。”基于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感知,2015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中提到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①该说法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但并不是简单的将二者做加法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得平台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提升关系,激发创新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互联网+”在医疗、教育、民生和金融等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对传统行业的提升作用越加显著。不仅如此,互联网在当今不只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逐渐成为学习、娱乐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的群体,能较快接收新鲜事物,对互联网的敏感性较强,每天浏览网络信息了解时事新闻已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高效的使用互联网资源,在实际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重点和焦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有责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各专业学生大学期间的公共必修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同时这一举措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課程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传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考核方式机械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②这样的窘境让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了教师课难上,学生不愿听的“恶性循环”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这样也就没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新媒体技术,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是“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抓住新契机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会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追求创新,思维活跃,乐于尝试新事物,有个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喜欢从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以及进行交流。然而还应看到发达网络、信息快捷便利的对立面,就是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和道德选择,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关注到这些变化,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下提供的相关资源逐步探索新得教学模式,展开相关改革,做到与时代接轨。
三、“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发展机遇
网络信息等新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快捷性和高效性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欢迎,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宽了教学空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抓“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开展方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更新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时和教材篇幅安排的原因,教学资源贫乏,内容枯燥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最新知识和信息的需要。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尤其像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外交等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阐述,或者是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新报道,互联网都可以提供的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师可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打破课本知识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掌握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二)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互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向学生硬地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被动的接收信息,没有个人的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判断,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极其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推崇。部分高校尝试推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观看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学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发言或者提出疑问,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搜集然后带到课堂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互动,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学习和探讨,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和思想。此外,网络的便捷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打破固有的只有在课堂才能学习的局限。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下要不断提升自身探索能力。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教师需要了解最新动态保证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没有障碍,及时补充党和国家颁布的最新政策理论并加以解读,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消除负面影响传递社会正能量。
四、“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导致网络环境有着不安全和不健康的一面,如何尽最大可能的趋利避害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课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第一,各类网络信息冲击学生的“三观”。互联网是一个集开放性、虚拟性和便捷性于一身的系统,任何人都可以从网络上发布和获取相关的信息,这就致使某些不道德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传播大量的垃圾信息,对网络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调查来看,62.8%的网络用户都会受时不时地受到垃圾网络信息的干扰;互联上除学术信息之外,与色情有关的信息所占比例竟然高达 47%。6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利用电脑、手机浏览网络时,总是会在无意中接触到一些黄色信息,而受到这些人当中不少人还会因为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出现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③面对这般现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且加之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极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走入思想上的误区。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文化很容易便通过网络传递到国内。西方思想文化的价值观使部分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出现动摇,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混乱,这将使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从目前来看,我国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西方化的倾向日趋严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追求奢侈享受和超前消费,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却日渐淡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在“互联网+”背景下攻占高地,谨防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牢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任重而道远。第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难度。虽然手机、电脑等网络技术平台的互动性能很强,但同时带有十分强烈的虚拟性。部分学生只为完成任务在网络平台挂足上课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听课,作业只是从网络上摘抄而不是出自自身真正的思考。这样缺乏教师的监督管理,很难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无形中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总评的难度。如何平衡好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和公平考核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要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不断完善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其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考评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信息的安全健康。政府及学校的相关监管部门要提高对网络信息传递的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快捷便利且安全和谐的条件下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考核体系。教师要对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成果认真地进行批改,把握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自对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此保证总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最后,师生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相互的。教师要更新理念学生也需要跟上教师的节奏,积极参与到网络教学技术的学习当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自主寻找答案,发现与兴趣点所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对话,获得提升。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立足于“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做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战斗在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机遇,将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机融合,积极开拓思维,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上的无限潜力,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教学道路,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期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作者简介:张顺时(1993-),女,云南临沧,法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
[2]卫晓溪.“互联网 + ”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3]徐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
[4]邵西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哲学文化,2016(6).
注释:
①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15年。
②卫晓溪:“互联网 + ”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第187页。
③徐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