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经济规律,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理论。萨伊等西方经济学家最初讲生产三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和土地;《资本论》讲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提法不同,是因为着眼点不同。西方经济学只着眼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要突出资本的作用。而马克思则着眼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旨在揭示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所谓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指从原始社会起的任何社会生产都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方经济学后来又纳入管理、科学等要素。而《资本论》则在一开始就从生产力发展的动态角度论述了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增加新的生产力要素,既从总体上概述,又分别论述了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新要素,如科学、管理、分工协作、自然力等。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他反复讲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在《资本论》中,他还把协作(包括简单协作和分工协作)作为生产力的要素。馬克思把自然力也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要素,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如利用水力、风力发电,利用太阳能等。马克思重视自然力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从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中看出来: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和自然才是财富的源泉。根据马克思的思路进行考察,在当代生产发展中,信息网络等的发明与应用作为新生产力要素,正在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