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青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地区(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举行军事演习,借故炮轰宛平县城,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奋起反抗,史称七七事变,也被称作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既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序幕。但是,七七事变并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积贫积弱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扩张的恶果。
日本扩张的野心
通常,抗击外敌入侵的作战区域都是在国境地区,而全国抗日战争却是在中国腹地华北展开的。这是因为,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把中国作为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已经取得了在华北部分地区驻兵的权力。
日本与中国、朝鲜隔海相望,为西太平洋上一个新月状岛国。本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的1/3。公元4世纪,日本建立统一国家。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截至1928年,日本人口约6210万人,相当于中国的1/8强。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作为近代经济与战争所需要的铁、煤、棉等主要物资,均不能自给。日本不满足自己特殊的地理环境,极欲向外侵略扩张。
公元11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阶级与武士道精神形成。武士道标榜忠信、勇武,成为后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精神支柱。16世纪,武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提出所谓“大陆政策”,要攻略朝鲜,进取北京,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在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中,中国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1868年,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同时也开始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扩张。
中国是日本近邻,领土面积虽然辽阔,但是自近代起国力衰退。日本趁火打劫,把中国作为亚洲被征服的主要对象。1874年,日本借助所谓“难民问题”,发动征台之役,武装进攻中国台湾。经英国调停达成协议,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其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50万两白银。日本侵略台湾,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
1879年3月,日本内务大臣率领军队、警察强行进入冲绳,镇压琉球王的反抗,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正式并入日本版图。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保护。但是,软弱的中国政府徘徊观望,举措无方,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求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调解。对于格兰特分割琉球的建议,日本政府起初同意冲绳群岛的宫古岛、八重山岛归属中国,其北划归日本。由于中国政府软弱无能,对琉球鞭长莫及,日本最终将琉球完全占领。
在对南边海域扩张的同时,日本又西侵朝鲜。日本视朝鲜为侵入东亚大陆的跳板,是利益线的“焦点”。1882年、1884年,日本两度策动兵变,均遭到朝鲜和中国的联合反击。日本虽然攫取部分权益,但未能完全独霸朝鲜。1894年7月,日本再度借口朝鲜问题,发动旨在吞并朝鲜、掠夺中国辽东等地的侵略战争,即甲午战争。通过这次侵略战争,日本完全占领朝鲜,割取中国辽东半岛(后经列强干预退还)、台湾、澎湖列岛,勒索赔款白银2.3亿两,还取得了新的通商特权等各种权益。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日本出兵最多,取得了在天津、北京等华北心脏地区的驻兵权。日本正是拥有这个特权,后来以卢沟桥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在华北的驻军,起初称作“清国驻屯军”,后改称“中国驻屯军”。1904年至1905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战争,史称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夺占中国东北南部的殖民权益,吞并了辽东半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派遣1个混成旅团在山东半岛北岸登陆。随后,日军占领济南,夺取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经营权,攻占胶州湾,占领青岛海军基地。至此,日军完全控制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海几乎成为日本的内海。加上在天津等地驻军,渤海几乎完全被日军控制。中国京畿重地直接裸露在日本的兵鋒之下,已无安全屏障可言。
自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起,中国东北就是日本觊觎的目标。随着所谓“大陆政策”的形成、“东方会议”的召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舆论逐步加强。日本的一些军政要人、反动党派头目、“民间团体”的右翼分子,以及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各个侵略机关,纷纷出动,加紧制造侵略中国东北的舆论。与此同时,日本从各方面进行战争的实际准备。1930年,日本军费占国家总预算的28.5%,军需品和其他战略物资进口占贸易总额的41%,90%以上的大中型民用工业已做好转产军火的准备,日本关东军军事演习更加频繁。1931年7月,日本挑起万宝山事件。8月,挑起中村事件。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为侵略中国东北寻找借口。由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关东军以极小的代价,迅速达到了占领全东北的目的。截至1931年9月25日,仅一周内,30座城市、12条铁路线沦陷。截至1932年2月5日,仅4个半月余,东北全境沦陷。
动荡不已的华北
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扩张,按照朝鲜、中国、印度、南洋的顺序实施。而侵略中国的顺序,则是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日军侵占东北之后,整个华北就成为它的主要进攻目标。
1932年下半年,日本决定进攻热河省(今分属辽宁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进占华北。7月3日,日军参谋部次长真崎甚三郎到锦州与关东军策划进攻热河事宜。7月17日,驻义县日军以石本权三郎被抗日义勇军拘捕为借口,出兵300人向辽、热边境的朝阳寺进攻。7月23日,日军数架飞机飞至热河省平泉县(今属河北省)、凌源县(今辽宁省凌源市)、承德县(今属河北省)一带侦察,散发传单。8月19日,日军一度占领南岭车站,炸毁南岭铁桥,并不断派飞机到热河上空挑衅。与此相配合,日军派奉天特务机关长板垣征四郎到天津设立特务机关,策动原华北各军阀将领“反蒋降日”。
1933年1月1日,日军向山海关中国守军发起进攻。2日,日军在飞机、火炮、坦克支援下,企图从南门突破,遭到中国军队痛击。3日,日军增援部队加入战斗。在飞机、坦克掩护下,日军向东南城角和南门附近发起重点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未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最终山海关被攻陷。山海关之战,拉开了日军进攻华北的序幕。
28日,日本关东军发出关于进攻热河的作战命令。日军作战方针是:第一步,进攻热河东北部,把中国军队钳制于热河北部。第二步,向热河南部进军,把热河与河北隔断。第三步,将热河境内中国军队压向西面,或压向西南面聚而歼之。关东军投入热河战役的部队有第六师团、第八师团,附属铁道、兵站、飞行部队、海军舰队,共4万余人。直接担任热河防守任务的中国军队有万福麟的第四军团、汤玉麟的第五军团、张作相的第六军团,共8万人。中国军队数量是日军的2倍,但武器装备低劣、战术思想落后、抗战意志薄弱,实际作战能力不及日军的1/4。中国政府原来吹嘘:“热河为北方屏障,且多天险,政府已有准备,至少可守三个月。”结果,从日军开始进攻热河到省会承德失守,前后不过10余天。中国8万大军仓皇败走,19.21万平方公里河山沦陷。
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长城东段各口及其附近的冀东和察东进犯。中国政府紧急调整部署,阻止日军进攻。日军第六师团、第八师团、混成第三十三旅团、混成第十四旅团、关东飞行大队,加上伪军,共8万人。中国7个军团13个军(含骑兵第一军),共25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何应钦代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较差,如第二十九军开往前线的1.5万人,汉阳造、毛瑟、土造枪各占1/3,仅有野炮、山炮十几门,重机枪百挺,轻机枪每连2挺。但是,第二十九军在长城东段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大刀扬威,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日军承认,喜峰口、罗文峪失败丧尽了“皇军名誉”。在长城东段、长城东段南侧、长城以南冀东作战中,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商震的第三十二军、徐庭瑶的第十七军表现突出,其他部队大都稍一接敌就撤退。中国政府认为,中日军事实力差距太大,抗战时机还不成熟,主张暂时妥协。1933年4月19日,黄郛、张群、陈仪与日本陆军助理武官根本博接触,谈判华北停战。5月31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总参议熊斌、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协定》,规定山海关、天津、北平三角地带划为非军事区,从而造成热河事实上的独立。
《塘沽协定》是继“二十一条”之后最严重的一个卖国条约,但这并不是华北恶劣局势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日本不断制造摩擦,中国政府一再妥协退让,使日本的阴谋步步得逞。1934年至1935年,日本人通过中国检查站,拒不接受检查,多次发生纠纷,造成张北事件。日军借口国民党第二十九军不履行撤军协定,两次发生军事冲突,造成察东事件。1935年6月27日,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政府代主席秦德纯为了息事宁人,竟然与日军代表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其主要内容为:第一,察北地区由日军控制,中国军队撤出昌平、延庆一线延长线之东,张家口至张北等地区。第二,解散抗日组织。
日本的侵略扩张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抗日民众武装、自发锄奸组织十分活跃。冀东孙永勤接受共产党主张,组织了5000人的抗日救国军。天津《国权报》的亲日倾向激起民愤,社长胡恩溥被杀。天津《振报》亲日社长白逾桓也被杀。日本以上述事件为借口,要求中国政府镇压抗日分子。尽管中国政府一再退让,日本却不满足,催逼中方用文书形式答复,以便作为凭据。1935年7月6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署“备忘录”,形成所谓“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罢免主张抗日的于学忠所兼河北省主席职务。第二,于学忠所部第五十一军撤出河北。第三,禁止抗日活动。
日本在华北进行侵略扩张时,个别中国人利欲熏心,堕落成为汉奸。冀东滦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早年留学日本,娶日本人为妻,就是一个死心塌地的汉奸。土肥原賢二唆使他以“自治”旗号脱离中央,把冀东建成“独立王国”。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宣布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统辖22个县。一个月后,该“委员会”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频繁以通电、谈话,甚至以飞机散播传单等方式,向华北地区实力派人物宋哲元、阎锡山等施加压力,要求他们也实行“自治”,影响极其恶劣。
第二十九军是冯玉祥的旧部,是中原大战后独立存在的一支西北军部队。地方军同中央军有派系之争,宋哲元同蒋介石也有矛盾。日本人深谙此道,一再拉拢宋哲元脱离中央实行“自治”。宋哲元不甘心做日本人的傀儡,却又幻想借外力保障其在华北的地位,因此并不拒绝日本人的拉拢。这时的中国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既想与日本达成某种妥协保住华北,又需要提防汉奸与日本勾结。经过权衡,中国政府决定把华北政权、军权交给宋哲元,作为与日本交锋的缓冲。1935年12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宋哲元任委员长兼绥靖主任。
正当华北危急之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应日本关东军邀请,赴长春策划分裂活动。1936年2月1日,“察哈尔盟公署”在张北正式成立,察哈尔部的蒙人八旗遂为德王所控制。该“公署”只是地方政权,仅能指挥所属旗、县,德王并不满足。2月12日,德王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5月12日,德王成立“蒙古军政府”。在日本人的继续拉拢下,德王先后与伪满洲国缔结了所谓“蒙满协定”,与冀东伪政权缔结了所谓“蒙冀协定”。关内外三个傀儡政权相互勾结,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马前卒。
至1936年初,日本在华北实现了分而治之。华北五省两市出现了三种性质的政权:山东、山西、绥远省还属于国民政府领导;冀察平津两省两市受冀察政务委员会领导;而为中日双方接受的华北地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蒙古军政府”则是卖国的伪政权。
相继沦陷的平津
日本为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借口。1937年7月7日19时30分,驻北平丰台日军开往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这里是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驻地,可是日方事先未通知中国当局。深夜时分,日方电话通知中方,诡称演习时“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方拒绝。中日交涉期间,日军一部开至卢沟桥,要求第二十九军向西门外撤退,再次遭到中方拒绝。7月8日5时,日军对第二十九军发起攻击,第二十九军被迫自卫还击。此后,日军多次发起进攻,抢占了永定河东岸回龙庙地区和铁桥以南部分地区。第二十九军展开反击,经过10余次争夺,终将失地夺回。
中日军队在卢沟桥地区驻扎、训练,互存敌意,互争高低,曾经多次发生摩擦。但是,双方背后是不同的国家和政府,都不能随意扩大事态,因此每次折腾过后都归于平静。然而,7月7日发生军事摩擦后,结果却大不同于以前。日本战争狂热分子利用此次摩擦,极力扩大事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极力扩大军事冲突的缘由是,它已经做好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充分准备。当时,东北、内蒙古、冀东已建立伪政权,成为日军侵华的前进基地。日军在华北地区势力虽然相对薄弱,但也有相当雄厚的实力:热河、察东有关东军,北平西北地区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4万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保安队1.7万人,北宁铁路(北平—沈阳)沿线5700人。中国政府在华北的正规部队,仅有第二十九军。该军下辖5个师、1个骑兵旅、1个特务旅、1个保安队,总兵力10万人。
卢沟桥,当时属于河北省宛平县。如今,宛平县已经被撤销,原宛平县城、卢沟桥属于今北京市丰台区,原宛平县永定河以西大部分属于今北京市门头沟区。1937年上半年,日本中国驻屯军从东、北、西等三面完成对北平的包围,卢沟桥是通往北平的必经之地。为了攻占卢沟桥地区,日军以各种借口勘测了地形。驻丰台的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大佐,甚至亲自步行测量丰台至卢沟桥的距离,为炮击做好了准备。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军界最为兴奋。日本陆相杉山元向天皇夸口说:“中国事变一个月就可解决。”7月11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通过派兵案,并得到天皇批准。同日下午,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与此同时,天皇任命香月清司中将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代替病重中的田代皖一郎。7月12日,香月清司到达天津,下令“做好适应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援军源源不断地开赴华北。
7月26日下午,日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两日内全部撤出北平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当天19时,由天津乘火车抵达丰台的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分乘26辆卡车到达广安门,企图强行入城。广安门守军交涉无效,遂关闭城门阻止。于是,中日军队发生战斗,日军一部入城,大部被阻于城外。至当日22时,已入城的日军进到使馆区兵营,未入城的日军退回丰台。7月27日,日军参谋部命令中国驻屯军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同时,下令全国进行第二次战争动员,增调第五师团、第六师团、第十师团、第十一师团、第三师团约20万兵力开进中国。宋哲元感到,日军大举进攻迫在眉睫,两次致电国民政府,报告平津形势,请求援助。
7月28日,日军在香月清司指挥下,对驻守北平附近的第二十九军发起总攻,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苑。第二十九军驻南苑的部队有第三十八师、骑兵第九师、特务旅共5个团约7000人,前敌总指挥为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此前,由于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当局对日本交涉持妥协政策,平津前线放松战备,事先没有构筑防御工事。所以,当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发起进攻时,中国守军被迫仓促应战。当日军展开进攻时,中国守军被包围在狭小的营区内,仅凭围墙作掩护进行抵抗。日军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中国守军猛烈攻击。在激战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多人,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不幸殉国,南苑遂陷于敌手。
在此期间,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第十一旅团主力,分别向北苑等地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三十八師一部,在丰台、廊坊、卢沟桥一带与日军激战。在日军不断增援进攻下,这些部队都被迫撤退。7月28日23时,宋哲元见大势已去,指定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职务,自己则离开北平前往保定。当晚,第三十七师等部奉军部命令,经门头沟向南撤退。第三十七师第一一○旅旅长何基沣,奉命率部掩护第二十九军主力撤退。7月30日,第一一○旅完成掩护任务,退往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北平乃告沦陷。
当日军主力集中在北平地区作战时,天津仅有日军5000余人,分散配置在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各火车站、东局子飞机场等处。第二十九军守备天津的部队,有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独立第二十六旅、师部手枪团等部。7月29日凌晨1时,独立第二十六旅、师部手枪团、天津保安队等部,在第三十八师副师长兼公安局长李文田指挥下,分别向天津各处日军发起进攻。各攻击部队很快进入飞机场,烧毁日军飞机10余架,并攻占了天津总火车站和东站。香月清司闻讯后,立即抽调部队增援天津,并以临时航空兵团对中国军队进行狂轰滥炸。7月30日,第三十八师等部在连续激战15个小时给日军以重创且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放弃天津,经静海县向沧县转移。
全面抗战的兴起
由于近代中国的贫弱和抵抗不力,日本的侵略阴谋屡屡得逞,越来越肆无忌惮。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之下,中国已经没有退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逐渐觉醒,最终下定了坚决抗日的决心。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以红军将领名义,致电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表示红军将士愿为国效命,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央政权的国民政府,转变为积极抗战。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准备实行对日抗战。他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8月12日,国民政府决定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同日,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国防参议会,以汪精卫为主席,委员共23人,其中有周恩来、林伯渠、秦邦宪等3位共产党人担任委员。
8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全军战斗序列,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程潜任参谋总长。对日作战地区共设五大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辖平汉铁路(北平—汉口)、津浦铁路(天津—浦口)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辖晋察绥地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辖苏浙地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辖闽粤地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辖鲁南、苏北地区。
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及总部直属队,共计4.6万人。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额为1.5万人。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海陆空军战斗序列,将第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是,此后仍沿称八路军番号,指挥机关仍简称“总部”。
8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撤销第二十九军番号,将其部队扩编为3个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三二师余部扩编为第七十七军,冯治安任军长;第三十八师扩编为第五十九军,先由李文田代理军长,后由张自忠任军长;第一四三师扩编为第六十八军,刘汝明任军长。3个军的番号,都与“七七”有关,具有特别含义。如七加七等于十四,五加九也等于十四,六加八还是等于十四。十四则是七加七之和,暗含着七七事变这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10月上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原第二十九军为基础,成立第一集团军,隶属于第一战区。宋哲元任总司令,冯治安任副总司令,秦德纯任总参议,下辖7个军和1个军团。第六十八军隶属于第二战区第七集团军(傅作义任总司令,刘汝明任副总司令)。1938年10月,第三十三集团军成立,张自忠任总司令,冯治安任副总司令,辖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第五十五军。
10月1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在南方赣、闽、浙、皖、豫、鄂、湘、粤等八省境内14个地区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及1个特务营,共计1.03万余人,各种枪6200余支(挺)。长江以南各省的红军游击队编为3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长江以北鄂豫皖地区红二十八军、豫南地区红军游击队、鄂北地区红军游击队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今属武汉市)成立。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下,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不分阶级、党派、民族、地区,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齐为抗日战争贡献力量。四万万五千万人同心协力,气贯长虹。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他们流血流汗,以血肉之躯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在八年全国抗战中,中国征募壮丁1335万余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兄弟。解放区战场的近100万主力军和220余万民兵,也是以农民为主体。工人、农民又是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生活和战争所需物资的供应者,他们对抗日战争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大量知识分子,是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力量,他们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抗日奔走呼号,在文化教育、宣传鼓动等各条战线起了重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也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忱。沿海地区及长江下游的民族资本家,在日本侵略的威胁下,不愿资产被敌利用,将工厂企业大批迁往内地和大后方,为支持国家战时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在抗战中所得国际援助又甚少,能在如此长期的战争消耗中,保证数亿人口的生活必需和数百万军队作战的维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优良传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战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歼灭伪军118万人。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人,接受投降伪军146万人。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等7名战犯分别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汉奸德王、殷汝耕、陈公博、周佛海等被处以死刑,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被判监禁。被日本强占的台湾、澎湖列岛、东三省、热河等地区,重新回归中国版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中国财产损失600余亿美元,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間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使日军不能北上进攻苏联,苏联能够从远东抽调100万兵力全力对付德国法西斯,保证了欧洲战场的胜利。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日军也不能全力南下,从而支持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中国抗战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登上世界大国舞台,迫使西方国家政府不得不废除不平等历史条约,放弃了大部分租借地和战争赔款。1943年,蒋介石以中国元首身份参加开罗会议,与世界大国领袖罗斯福、丘吉尔一起共商反法西斯大计。1945年,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历史表明,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却迎来中国八年全面抗战,自己则走到失败的终点。仅从工业化程度、军事实力比较,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但是,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杀戮,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牺牲精神远远超乎想象。纪念七七事变,就是要给那些战争狂热分子敲敲警钟:玩火者必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