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争的物料供应优化

2017-07-13 13:36晏晶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11期

晏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引入竞争对优化物料供应状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竞争的两种类型,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引入物料竞争。

关键词:物料供应;CQDS;渠道竞争;物料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254-01

1 引入竞争,优化物料供应状况的关键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需要不断地提升其效益,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衡量物料供应状况的四大关键指标:成本(Cost)、质量(Quality)、交期(Delivery)与服务(Service)(以下简称CQDS),是所有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人员孜孜以求,不断追求改善的目标。国内大部分企业的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人员大多采用“价格谈判”来降低成本、用“预防纠正”来提升质量、用“订单跟踪”来保障交期、用“供应商绩效评价”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等等。这些方法在采购管理的初期阶段,的确能给企业带来不少收益,但随着不合理利润空间的不断压缩,管理方法的不断提升,可改善和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

如成本控制,年年谈判价格,从sales(销售经理)谈到CEO(首席执行官),价格一降再降,最后无法再降。一是因为供应商确实降到了利润极限,再降就亏本;另一种是因为作为独家供应商,其有能力保持自己的较高利润,不降价销量也不受影响。若有竞争资源,无需劳师动众作“车轮式谈判”,简单的招标或比价,即可高效地达到降本目标。而且,“价格谈判”的降幅往往只有两三个点,而招标或比价却能达到近十个点,甚至二三十个点。同样,交期与服务的改善,光靠订单跟踪、交流互动等还远远不够,必须得激发供应商的原始动力,使其从被迫改善,转变为主动改善,才能事半功倍。这就好比学习教育,“填鸭式”的效果永远比不上激发“学习兴趣”来得有效。可见,如何引入竞争,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将采购管理的“蛮力”转化为事半功倍的“巧力”,是优化物料供应状况的关键。

2 引入竞争的类型

供应的竞争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类:“渠道竞争”和“物料竞争”。所谓“渠道竞争”,是指物料从代理渠道采购时,代理渠道之间的竞争。建立渠道竞争,是迅速改善物料供应状况的有力武器。以笔者做过的某品牌为例,原采购渠道为A代理,后引入了B代理,最后整体成本下浮42%,交付方面也由于B代理的积极备货有效应对了2008和2009年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然而,受行业资源的限制,合适的“B代理”并不常见,或者即便是被发掘出来了,也会受到原厂渠道保护政策的阻挠,无法进行渠道切换。或者,如果物料原本就从原厂采购,也就谈不上建立“渠道竞争”了。

所谓“物料竞争”,是指有多个备选型号(不同品牌)时,既可采购A物料又可采购B物料,甚至C物料,所形成的A、B、C物料间的竞争。一个物料一旦拥有了可选的替代型号,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A物料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停产时,改为采用B物料或C物料,避免影响生产和交付。价格方面,也可以采用招标或比价,直接获得最优惠的价格。

对比“渠道竞争”和“物料竞争”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势。前者收效快,难度小,但受外部环境限制,可利用的机会不多;后者虽然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但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更多,且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如何引入“物料竞争”

3.1 引入“物料竞争”的对象选取

引入竞争可以解决很多物料供应的问题,但摆平不了所有的问题。为保证有限的管理资源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引入竞争之前,需慎重选取工作的对象。比如,有些物料,技术要求高,供方具备垄断优势,市场上还没有能够替代的成熟资源,或者进行替换验证的成本非常之高,需要到专业机构重新申请资质,或者采购量和采购额非常小,投入大于收益等,这些都不适合成为引入竞争的对象。因此,工作开展前,需至少考虑以下关键问题:

(1)投入的开发验证成本是否大于未来的收益(成本收益、交付收益等)?(2)替代的风险及必须经历的“学习曲线”是否小于物料供应优化的收益?(3)是针对某个品牌引入竞争?还是针对某个系列?某个型号?抑或是某个项目?(4)引入竞争资源时,是需要PIN对PIN的兼容?还是只需互配兼容?抑或是只需方案级的兼容即可?

3.2 引入“物料竞争”的时机选择

供应链的管理是动态的管理,“物料竞争”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同样的对象,不同的时机,会产生差别,甚至很大的差别,需择机而动。比如,一个定制物料,在科研试制阶段引入竞争,看上去从一开始就降低了成本,但定制件的开发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开模、试验等大量研发费用,这些费用或单独列支给供方,或被分摊在单价中,若此科研项目没能形成批量,也就是沒有足够的采购数量来分摊这笔研发费用,那么最终反而会导致综合成本上涨。再比如,一个通用物料,如果放在批量生产后引入竞争,那么其所花费的验证成本会远远高于一个定制物料,因为通用物料的应用范围广,涉及产品多,需要确认和验证的过程更长、工作量更大。因此,如何选择引入“物料竞争”的时机,需结合以下几个因素:

(1)项目的性质。是科研试制项目,需求量不多,还是批量生产项目,需求量很大?(2)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处在上升期,后续会有很多的物料需求,还是在淘汰期,后续物料需求很少?(3)物料的性质。定制件,还是通用件?一般的,前者的开发成本高,后者的验证成本高。

比较通用的做法是,针对通用物料,在科研试制阶段批量引入竞争;针对定制物料,尤其是开发费用高昂的定制物料,到批量生产时再引入竞争。比如,某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在科研试制阶段评审产品物料清单时,要求物料的“替代率”至少达到95%。这样,在试制阶段,集中对通用物料进行验证,不仅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从一开始就给物料供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即便是在使用专属物料更多的铁路行业,笔者也见到国外某知名铁路信号公司,早在多年前,电阻电容的替代率就达到了60%,连接器的替代率也达到了40%。

3.3 引入“物料竞争”的环境营造

物料供应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几个人,或者采购一个部门就能做到的事情,必须有方方面面的资源与支持,因此,营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1)观念先行。加强与研发等兄弟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多做宣传,在企业上下形成对供应链建设的正确观念。从产品设计、生产实现、到销售预测,各个环节都紧密配合,系统地改善物料供应的状况。(2)人才投入。采购不是花钱买东西这么简单,企业管理发展到现在,供应链建设早已成为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关注焦点。随着采购战略地位的日益凸显,如何做好采购的战略转型,实现采购的战略价值,人才的培养与团队的壮大,无疑是关键。(3)机制保障。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工作中,许多采购人员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攘外必先安内,但是,攘外容易,安内难。如何取得兄弟单位,尤其是研发人员的支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激励问题。正激励方面,可以采用员工积分制、项目成本节约制、或者纳入层级的评定;负激励方面,可以设立考核指标,比如成本控制目标、物料替代率等,由此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供应链的优化。

4 结语

所谓物料的“归一化”,就是规范设计选型,将物料需求集中统一到一些通用型号上,以减少选型的数量,集合采购需求,实现规模效益。如果“物料归一化”没有做起来,引入“竞争”就会丧失最重要的基础--规模效益,也就是没有足够的需求量来支撑或分摊引入竞争的成本,没有足够的市场吸引力使得供应商愿意投入到竞争中去。不论是引入“竞争”,还是物料“归一化”,都是未雨绸缪的工作,早开展,早收益,尽量避免“下雨天背稻草”,最后发展到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杨臻.蜘蛛—物流战略高管手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