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二杠
“共享”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去年此时,创投圈最热的话题是共享出行:滴滴、Uber、快的……今年此时,共享单车大战至今处在风口浪尖上,新单车涌现到颜色几乎不够用的程度,没有找到资本者已经开始倒闭。另一方面,共享雨伞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共享充电宝们则发展得势不可挡如火如荼。
作为“老司机”,滴滴历经价格战、并购等事件,如今可以悠然地以“过来人”的姿态谈谈“共享”命题了。而刚刚登场的新共享们,仍然在探索的路上。
柳青:滴滴并不会止步于“共享经济”
6月27日,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共享经济、智能交通等热门话题成为讨论焦点。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提到,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机遇。
这个“新的发展模式”自然是包括了当下火热的“共享经济”,身为该领域先锋军中的其中一员,滴滴总裁柳青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薛澜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讨论了滴滴的战略抉择与社会使命等话题。
柳青以交通行业为例,认为这个行业正在深刻地经历三大变革:电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这三大变革会彻底重塑整个交通的新格局。不过,她也指出,这一切变革最终解决的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自前年滴滴快的合并,之后与Uber打响长达一年的价格大战,最终在去年将Uber中国并入麾下,自此Uber退出中国市场,滴滴在交通行业实现“共享经济”霸主地位来之不易。
既得之,从战火硝烟中将被人遗忘的“共享”概念拾起,重塑该领域的发展理念及公司价值观成为必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与冲突不断的出租车行业之间的矛盾解决。
因此,在与薛院长的对话中,柳青特别强调了出租车和共享出行的关系,称二者其实是共存互补的,都是传统“拥有型经济”的替代方案。
有数据显示,当下中国有2亿汽车保有量,每天就算一辆车只出门一两次,日均汽车出行量也达3亿次,相当于全国出租车每天出行次数的10倍。
柳青说,交通变革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解决全局效率最优的同时包容丰富的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这里面科技企业要承担自己的使命。“滴滴是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研究每一个人的出行需求,怎么让大众更好地出门。”
柳青直言,有超过1700万司机和车主从滴滴平台获得了收入,其中有近400万人是煤矿、钢铁厂、重工业行业的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滴滴在为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服务的同时,还为社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在滴滴深耕“共享经济”这块沃土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与宽容也不可小觑,柳青坦言:“中国是全世界所有政府里面第一个让网约车合法化的,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大步。”她还透露,滴滴也与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配合,跟全国二十几个城市在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合作。“政府和企业不应该是猫抓耗子,而是伙伴。”
此前,滴滴出行首席科技官张博表示,未来十年,在创新方面,滴滴要做的是优化交通基础架构,引领新能源汽车和新智能驾驶安全技术的应用。从一家单纯的交通领域的共享出行开始做起,到与政府成为合作伙伴建设智慧城市,如今再将目光放在数据与智能创新上,滴滴的共享“生意经”算是给后来者好好上了一课。
共享充电宝站上新风口
在共享经济领域,紧接着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正在占据公众视线。
今年五月,聚美优品前脚宣布3亿元控股街电,陈欧担任董事长。王思聪后脚就在朋友圈发言:“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随后陈欧直接截图放上了微博,还在留言区求助:“求直播平台赞助,另外有人赞助翔的吗?”两位80后就在一片互怼中将共享充电宝送上风口浪尖。
公开数据统计显示,在陈欧王思聪互怼的前后,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成为创投香饽饽。四月,宣布获得融资的有Hi电、来电科技、街电、小电等,3周时间、8笔融资、近3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超过4亿元。五月,小电科技宣布完成B轮3.5亿人民币的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和高榕资本领投,腾讯也进行了加持。再加上聚美入局,行业获投总金额在一个多月时间超过十亿元。
不少一線资本和巨头也纷纷站队。
腾讯既然布局了小电,阿里自然不遑多让。
蚂蚁金服就与“来电”展开战略合作,芝麻信用积分600分以上用户即可免押金租借充电宝。
雷军和小米科技则投了“怪兽充电”;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的“小电”天使轮;SIG、红点和设备商飞毛腿等投资“来电”;梅花天使创投、祥峰投资选择“河马充电”……
王思聪作为投资人的质疑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共享充电宝甫一出现,就伴随无数质疑。
不少投资人提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缺乏高频使用场景且复用率低。因为充电宝单价不高,不少人会随身携带。
同时未来电池、快充、无线充电等技术革新会进一步毁掉充电宝这门生意。
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单一,品牌对用户收取押金,计时收费,但现在为了攻占市场,来电和小电等企业已经免押金来提升用户体验。而所谓广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机柜式就和线下的分众传媒等媒体差异性并不大,竞争同样很激烈。
行业抗风险能力不稳定,大小场景都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商户方可能会占据更大话语权。
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值得注意,曾有机构实验,在充电宝中安装芯片,既可在用户接入手机后植入木马控制手机,获取用户隐私,甚至还可以接收验证信息随意更改应用密码。
具体到场景来说,以“来电”为主的主打大场景的共享充电宝品牌,在柜机投放密度不高的情况下,要求用户找到柜机归还,用户体验难以提高;而“小电”类型的固定场景和充电桩,则要求用户停留在原地守着手机充电,不够人性化;聚美选择的“街电”模式,主打小场景柜机,对场景依赖度高,很容易被商家替换。
但那么多投资人都是头脑发热吗?
“对于最近大火的共享充电宝,很多人表示不看好:原因一,觉得这是个伪需求,缺乏高频使用场景且复用率低;原因二,担心未来电池和快充技术的革新进步会毁掉充电宝这门生意。”迅雷创始人程浩分析指出。
主流VC们为何“着魔”共享充电宝?“原因是现在共享的密度不够呀!未来如果机场、车站、餐厅、酒吧、商场都普及了,谁还会自带充电宝?就像共享单车一样,如果只有国贸有车,那大家还得用自己的自行车,如果全北京市满地都是了,那就真不用买自行车了。”程浩表示,和共享单车比起来,目前充电宝确实低频且复用率低。这和密度也有直接的关系。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现在VC们赌的就是这事没这么容易,毕竟手机都出现这么多年了,电池技术都没有革命性的突破。”程浩指出,这个也和快充技术有关系。
如果消费者出门前发现只有20%的电量,这时候有个机会能够花5分钟充到80%,那么,消费者会在家充完再走还是出去碰运气?程浩表示,“用我的合伙人田鸿飞的话说——时间不是共享充电宝这类项目的朋友,因为快充技术发展会很快。”
在来电科技CMO任牧看来,“共享”的三层定义:第一,产品或者物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对于一个物品的使用不再以你拥有它作为前提;第二,判断的标准是产品的使用权不再基于特定的个体;第三,共享的本质是节约,而不是浪费通过在不同的人手中扭转、共享物品,降低对物品或者标的所有权的需求。
来电科技过去三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共享充电使用频率排名第一的场景是酒吧,排名第二的是网吧,排名第三的是KTV,几乎全部都是娱乐场所。在用户花费金额数量上,排名第一的是火车站,排名第二的是酒吧,排名第三的是机场。
最不愿意花钱的场景,排名第一的是餐饮,其次是电影院。特别地,餐饮其实是人们付费充电意愿最低的场景,市面上多数共享充电的玩家都是新玩家,拍脑袋就做场景和景点的选择,所以一窝蜂涌入餐饮。
而共享充電在单个用户手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场景,排名第一的是宾馆,第二是旅游景区,第三是医院。
“从四个纬度看,其实背后的数据对商业模式的判断以及对商业网点的选择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任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