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背后的精神

2017-07-13 03:56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杨洁特技西游记

一位88岁的长者去世,唤起了几代人对童年的集体回忆,她就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女导演、著名制片人,央视86版《西游记》导演、编剧杨洁。每年寒暑假,电视上都会重播《西游记》,老少咸宜,经久不衰,它早已成为观众心目中公认的“神剧”,也成为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导演杨洁就是这部收视神话的缔造者。

在和孩子一起看这部经典电视剧的时候,除了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精彩故事,荧屏背后,还有哪些有趣、励志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杨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演、艺术家,对于孩子、学生来说,更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奶奶,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取经”精神,就是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那么,导演杨洁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值得和孩子分享?孩子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

临危受命 最终成就经典

4月15日,内地知名女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孙悟空”六小龄童、“唐僧”迟重瑞、杨洁的女儿确认了这一消息。

4月7日是杨洁导演88岁生日,没想到,刚过完生日不久,这位老人就因病,与世长辞。杨洁是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86版《西游记》的总导演,该剧自1986年起播出,称霸荧屏30年之久,杨洁也因此入选新时期(1978-1987)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并名列十佳电视导演之首。

杨洁在拍摄《西游记》前一直导演戏曲类节目,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电视剧导演。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荧屏上,正热播《霍元甲》《上海滩》和《加里森敢死队》等香港和国外电视连续剧,内地电视剧少得可怜。时任央视副台长的洪民生问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杨洁当时很惊讶,因为她一直担任的是戏曲导演。但惊讶的同时她依然非常开心,因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不过开心归开心,究竟应该怎么拍,她心里一点都没底。

虽然没有底,杨洁导演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重任,最终成就了一部经典。

杨洁导演去世的消息传来,86版《西游记》老剧组的演员们,还有网友们都纷纷在微网志上深切缅怀了这位创造经典的导演。

经典美猴王六小龄童写道:“从迟重瑞先生处惊悉我国第一代电视女导演、尊敬的杨洁导演去世的噩耗,异常悲痛,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巨大损失。杨洁导演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艺术和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没有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就没有今天的六小龄童,观众们也不可能看到我扮演的银屏美猴王。我们永远怀念您……愿杨洁导演一路走好!”

“八戒”马德华先生也发博:“泣送杨洁导演,她像一位严厉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爱的妈妈,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恩师!在她的指导下,《西游记》享誉三十多年,重播率达3 000多次,观众达十几亿人,至今无法超越,成为经典!在她的指导下,让我由一名普通的演员锤炼成为一位家喻户晓,被广大观众喜爱的“国民二师兄”。伟大的导演,可亲的恩师,离开了她的学生们,离开了她的孩子们。德华舍不得您走!老恩师杨导,愿您一路走好!”

老剧组的成员们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难掩真情。流露出来的都是对杨洁导演的爱戴、敬重、与怀念。

杨洁导演离世的消息在网友们中也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发文缅怀这位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优秀导演。

网友@yUoAnDYuO说:“我记得那会儿我们村子里刚通上电,全村只有一台彩电,每天下午4点全村人拿着自家的小板凳准时到有彩电的邻居家守候《西游记》的播出,当前奏想起时那是一个兴奋啊!谢谢杨洁导演,温暖了我们几代人。一路走好!”

@24RED婚礼策划-兔子 说:“记得第一次看《西游记》是在夜间2点,大姨家的黑白电视,还带着雪花,有些模糊。谢谢您,给我童年带来那么好的礼物,不知道说什么,一路走好,伟大的人。”

“杨奶奶一路走好,向您致敬”这样简单真挚的话语更是遍布微网志。从知名演员到普通百姓,杨洁导演得到了全中国上上下下的缅怀。她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曲高却不和寡。

“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

——迎难而上,另辟蹊徑

故事外的事,有时和故事本身一样精彩。导演杨洁1982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就是这样。

“《西游记》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杨洁并不认为自己的描述有丝毫夸张。

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手《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剧,确实需要些胆量,因为要用到大量特技。可那时电视剧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特技应用更是一片空白。

“我对自己有信心。我认为我理解《西游记》,我知道要把它拍成什么样。”可那时,杨洁他们既没听说过三维动画,也没见过“威亚”,甚至连可参考的富含特技的外国影片都看不到。“所以当我接受这个任务时感到最难的就是特技,当时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尽管剧组的摄像、化妆、道具、照明、烟雾、武打等几乎一切工种齐心合力,现在回想起来,杨洁依旧不好意思地笑着跟记者说,那时采用的特技手段实在“土得掉渣”。

比如最简单的:妖道和孙悟空对打,要在地上打、半空中打,需要用到特技,却无法实现。剧组只好到野外选择了一块大的空场,从江苏体育工作大队借了几位跳水运动员,和一张十米大的蹦床。两位运动员穿上孙悟空和妖道的衣服,在蹦床上表演腾空而起、兵器接触的动作,摄像师仰拍,背后衬着蓝天……

杨洁不信特技不行就拍不好《西游记》。尽管当时多数观众更重视剧情,不怎么在意拍摄背景地像不像、美不美,但杨洁坚持在“游”字上大做文章。她想通过这个“游”字,把祖国的名山大川、佛刹道观等景点,在《西游记》的电视剧里推介出去,同时以景托情,加强它的审美价值。以此弥补特技短板,避短扬长。

“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杨洁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带领剧组在两个多月里跑了六七十个景点。当时国内旅游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九华山、张家界等名胜景地尚未开发,山路奇险无比,上山后又常无处餐宿,吃尽苦头。实地拍摄时,整个剧组成百上千号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艰苦,馒头咸菜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却乐在其中。偶尔每人多几毛钱补助或加餐两瓶啤酒,全剧组都会欢天喜地。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对待工作,精益求精

现在电视剧拍摄的经费预算、技术条件、工作环境、演职人员的收入待遇都远非杨洁那个年代所能比拟,但一些电视人却丢失了艺术工作最需要的精神。没有追求艺术的精神,没有甘于为艺术牺牲奉献的精神,电视工作者很难创造出优秀的电视作品来。当有人问: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年呢?杨洁导演一针见血地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当年,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26个省,其中,多数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山川林地,美景中常蕴含着危险。

杨洁告诉记者,在拍摄黄狮寨外景的时候,山路崎岖险要,小径两边就是悬崖,但却没有安装扶手,“我一踩上去,就滑倒了。刹那间,我脑子里闪现一个念头——完了!”

幸亏,当时杨洁被断树桩拦了一下,剧组里的一位武行一把把她拽了上來,但身上的衣服都划破了。“那真是从鬼门关的门口路过,差点儿就跌入悬崖,太危险了。”

电视剧毕竟与小说不同,如何把上百回的内容浓缩到几十个小时的电视剧中,是一个大问题。但杨洁与其他两位编剧取得了共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这也使得这部电视剧,汲取了原著的精华所在,不走样、不变味,成为我们乐于反复观赏的经典。

《西游记》拍了6年,演员是边拍边找的。杨洁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只要符合人物形象,全都“不拘一格”悉数考虑在列。玉兔精的扮演者李玲玉是杨洁在《大众电视》上看到照片头像找来的;唐僧的第三位扮演者迟重瑞是在楼梯口偶然碰到的;观音菩萨的扮演者左大玢是在湘剧院发现的……

感谢杨导的慧眼,让观众们看到了一群惟妙惟肖的书中人,看到了一部最像西游记的《西游记》!

“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

——坚持想法,挺直腰板

杨洁导演无疑是一位坚持原则的艺术家,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劲儿。正是这股倔劲儿,我们才得以看到现在这样的86版《西游记》。

让人印象深刻的《西游记》片头音乐《云宫迅音》,就是多亏杨洁才得以保留。这首片头曲集民乐、电子乐、打击乐和管弦乐于一体,合成器、古筝、琵琶、手鼓、吉他、贝斯、女声吟唱齐上阵,给人以层峦叠嶂、气吞山河之感。

但当时,央视个别领导却对《西游记》音乐不满,说音乐里用了电声,风格与中国传统名著不符,没有时代感和地域感,《西游记》应该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的,为什么用电声?建议把作曲换掉。

当时剧组正在九华山拍戏,生性耿直的杨洁得知消息后大怒,当即口述了一封致央视领导的信,其中有这么一句:“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负责,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给领导,你们去做后期吧。”在杨洁的激烈反对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经典的“登登登登”也才能为我们所熟悉。

如果没有对于电视艺术的执着追求,无法想象他们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这首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感谢杨洁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童年,如今,斯人已逝,经典长留。

杨洁导演一路走好。

猜你喜欢
杨洁特技西游记
我的爷爷是村书记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杨洁书法作品
你也能拍的创意照片
杨洁书法作品
山高人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