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英+于琦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自课程开设以来,实践课程建设一直是各方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开设实践课程的前提条件,从而对开设课程的形式提出三种构想,为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52-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在认知层面上,引导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知识层面上,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阶段特点,清晰了解并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职业分类知识;在技能层面上,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探索、生涯决策以及求职等方面的技能。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上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2.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是由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验课属性所决定的。根据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属性更为重要”[1]。
(二)重要性
1.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充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结合多元教学方法对理论课程加以补充,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趣,提高其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度,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2.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并增加课外实践体验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能够切实增加学生生涯规划实践体验,将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应理论技巧,提高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离不开理论课程的建设,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是开展实践课程的前提条件。通过理论课教学,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关理论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并结合生涯规划指导案例,加深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能够将理论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评估并调整自己的规划,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教师队伍培养上,应不断输送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个体咨询、生涯教练等专业化培训,不断推动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与专家化;同时利用寒暑假社会调研等机会,组织实践课教师深入企业单位进行调研和实地体验,真实了解企业单位需求,从而弥补实践课教师在校外工作经验缺乏的弱点,切实提高其实践指导的教学水平。
在教师结构配置上,可引进具备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企业家、咨询师作为实践课程导师,充分发挥其在相应领域从业经验丰富的优势,在职业发展方向、职业选择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同时不断吸纳学院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加入就业实践课程教师队伍,发挥其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经验优势,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班会、团体活动中,达到“处处有指导”的效果。
(三)加强资源整合,合力推进实践课程建设
在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课程的发展。
1.应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如职场体验、面试实战模拟等实践服务模块,将实践课程与实践基地整合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等个性需求制订实践成长计划。通过系统的体验式学习,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实践教学资源,将线上图书、视频教学资源、校友信息资源等进行整合,使學生能够在实践课程过程中,结合自身学习需求,主动寻找相应学习资源,从而通过培养自主式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
3.应注重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的优势,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渠道,深化实践体验,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效。
4.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考核体系。要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经验课属性建立考核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单单从学生考试卷面的分数高低对实践课程教学成果加以评价,而是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环节,把理论考核同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建议
1.在团体辅导模式下引入导师制。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2]。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可改变以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动辄一百余人的授课容量,调整到小班容量,以团体辅导模式开展教学;引入导师制,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及学科特点,配备专业导师作为实践课程讲师,通过结合专业特点,提高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群体问题的梳理,將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并形成记录档案,同时在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特点,更加灵活化、系统化、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环节活动,从而确保实践指导的高效性。
2.借助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搬到企业中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结合学科与生产企业特色,建立实习、就业见习基地,从而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引入到企业中去。通过在企业实际参观、学习,学生能够切实了解其员工工作内容,岗位招聘需求以及对求职者能力要求等,从而为大学生在毕业择业的过程中提供参考目标,引导毕业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职业规划路径。
3.借助品牌学生活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学生”的授课方式,将实践课程以系列性学生活动、团学活动以及班级活动形式开展。借助学生活动这一平台,实现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定期举办校友沙龙、校友讲座等活动,针对校友对职场经验、工作经历以及工作岗位需求等主题进行分享,使在校生更加全面掌握职场需求,做好职业选择准备;通过整合学校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将毕业生需求较为集中的培训模块进行整合,从而实现“高效、精准、个性化”指导。实践性的学生活动能够以其长期性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暂性,将活动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切实起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2007.
[2]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