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们就开始关注杨明洁了。从去年6月在昆山由施养德先生策划的“大地之手,世界丰采”展,到今年3月的“设计上海”的不同大型展位中,他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眼前一亮并超有内涵的感觉。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如此简洁精致的外观之下,隐藏的却是真正实用的功能,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用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当今鱼龙混杂的市场上仿佛是一股清流,让人们抛开浮夸虚幻的表面,将关注点重新回归到了设计的本质上。
整整一年就在搞一把椅子
2017年5月5日,杨明洁创立的生活方式品牌“羊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了新品发布会——榫卯的重构。现场呈现了采用中国传统榫卯工艺所设计的羊舍最新系列扶手椅,以及羊舍造物计划中的其他作品。
这个系列的诞生源于一年前南京的“驻地大师设计项目”,稀捍公益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邀请知名设计师参与项目,要求每一位设计师选择一种南京当地的传统工艺,进行重新设计。杨明洁在思考了许久之后,最终决定选用榫卯工艺。因为在他看来,代表中国古代最高水准的明式家具,其榫卯工艺在作为明代的国都南京,一定可以探寻到最精髓的部分。于是,他便带领设计团队深入考察了南京当地与榫卯工艺相关的家具工坊与历史建筑。最终诞生了“羊舍造物计划”中最新的一系列作品——“榫卯的重构”扶手椅。
杨明洁介绍说,他们此次将传统的榫卯工艺进行了重新建构,选用燕尾榫结构巧妙地将不同角度的靠背、座面、扶手斜角拼接为折纸状的整体构架,诞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坐具体验与颠覆传统的视觉语言。在椅面与靠背上,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的三维曲面,使人在就座时有良好的体感,亦可覆盖毛毡、皮革等软垫,实现不同的软硬度。同时椅腿也可更换木质与金属两种不同的版本。在发布会现场,我们看到了这一系列的实物,极简的造型中蕴含着中国风,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因此在诞生之初,这件作品就入选了美国IDEA设计奖。
在发布会的演讲中,杨明洁提到曾经有记者问过他,这一年究竟做了点什么,好像就只是把板凳进行各种变形而已。说完,他自己也笑了。的确,在一年中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思考如何让板凳变得更加舒服上,这是他过去从事工业设计时不可想象的。但在他看来,板凳是中国最好的设计之一,千百年来一直都在被人们所使用着,因此只有将这种简单的,平民化的作品琢磨透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设计的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人们的生活。
设计其实特别需要逻辑
在浙江大学和中国美院完成七年学业之后,杨明洁获得了德国WK基金會全额奖学金,顺利踏上赴德留学之路。在德国的那段时间,不仅让他看到了很多世界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也为他的设计开启了全新的思路。“很多基础知识其实在国内都学完了,去德国主要就是参与项目。”杨明洁回忆道,“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都很扎实,但是论想法而言,很难和西方人抗衡。”他发现那些德国学生的创意都非常前卫大胆,很多都是他不敢想的。“这和国内长久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被束缚住的。”因此,在与德国人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不断在开阔自己的思路,希望能够把设计做得更好。
在完成德国工业设计硕士学位后,杨明洁加入了慕尼黑西门子设计总部,在那里,他深刻感受到了德国人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视。“就个体来说,我觉得中国人肯定是比德国人聪明的,我们相对会更知道如何变通,工作效率自然更高一些。”杨明洁说道,“但如果是团队合作的话,德国人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曾经有同学对他说,在德国加入一个团队的话,就代表着个人主义的消失,必须完全以团队的意志来完成一件事。听到这,我倒觉得这其实是非常回归本质的一种理念——将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产品本身,而不是设计师个人的成就上,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仅为设计一件好产品而努力。对此,杨明洁表示自己也非常认可这种理念,在回国之后就将此融入进自家公司的管理中,延续至今。
杨明洁说,德国人的设计非常有逻辑,比如:碗为什么是圆的?车为什么需要四个轮子?……每一个物件的诞生都是有原因的。这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设计思维,让他在设计之前,就会将每个环节都思考清楚,如此才能让最终的成品更有价值。例如,2008年,他为绝对伏特加品牌设计了一款苹果梨口味双瓶装,将原来的瓶形对半剖开,左右拉伸,配以半透明磨砂的表面材质,内部隐约透出原味酒瓶与苹果梨口味酒瓶的轮廓、色彩,并且酒瓶正面的字体与外包装字体形成折射、透叠效果。利用两个瓶颈之间的空间,设计了一个可供手握的把手,解决了在购买后携带的问题,这件作品为他赢得了当年的德国红点设计奖。又比如,在2010年,杨明洁以奥迪车身设计语言为灵感,设计出了全球首款行车、休闲一体的“双色太阳眼镜”,配备可上下旋转的Y字形鼻托,可以180度翻转,分为上下两组镜片,分别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涂层,用户可根据光线的不同自行调节,这一跨界设计作品以其独一无二的创新理念一举囊获了2010年度日本G-Mark大奖……在杨明洁看来:艺术满足自我,设计满足用户。只有真正将产品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它才真正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那么多年的设计工作中,他一直都履行着这条准则。
第一家工业设计之私人博物馆
杨明洁的工作室位于宝山区吴淞口的半岛创意园内,与一般设计师喜欢的小资精致的风格不同,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复古宏伟。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除了办公区域之外,它还是由杨明洁亲自打造的国内首家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棉纺厂发电站,整体面积5000平方米。内部结构在保留原发电站的混凝土建筑框架、煤炭运输桥、巨型落料漏斗、发电机组基座的基础上,重新搭建了五层钢结构,纯白色的错层空间,旧的斑驳混凝土柱体与新的白色简洁错层盒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色彩与材质对比。杨明洁在2013年第一次看到这个建筑的奇特外形时就被深深震撼到了,于是就萌发出了想要建造一家工业设计博物馆的念头——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陆续收藏了近千件来自世界各地自英国工业革命后的设计作品。
在采访中,杨明洁笑称自己可能有点恋物癖。“我喜欢老的东西,那些在别人眼中可能没用的物件,我却会格外珍惜。”他说道,“也许是由于从事设计这一行,总是在为客户创造新产品,反而让我有些麻木了,但对古老的东西就很感兴趣。”
在德国留学期间,杨明洁就经常会去古董市场或跳蚤市集搜罗,透过这些物品来了解不同年代,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也从材料的发展中感受工业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而国外众多的工业设计博物馆也给了他很大的感触。“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产品,小到一把餐刀,大到一架飞机都会呈现其中。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会有这样的国立博物馆来展现整个工业文明的发展。”杨明洁说,他很遗憾在中国,这种类型的博物馆是缺失的。
“刚开始就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在收集,后来决定做博物馆了也是头脑一热就去干了,回头想想还是有些后怕的。”说到这,杨明洁停顿了一下,眼睛却盯着前方在看,顺着他的目光,我看到在博物馆改建时保留下的一根柱子上写着八个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于是他接著说:“我当时建造博物馆应该就是这种状态吧。”
目前博物馆共分为历史馆、现代馆、未来馆三个核心板块,历史馆展示了杨明洁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的上千件老产品收藏,现代馆收藏与展示了当代数百件获得德国红点、IF、G-Mark、IDEA全球四大顶尖奖项的优良设计工业产品,从中人们可以探寻与思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人文与审美偏好。而未来馆则通过CMF创新材料、色彩与趋势、用户研究、公共与服务等数个实验室展示了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与前瞻理念。
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热爱工业设计的人群,一些设计院校还将此作为课外实践的地点之一,定期安排学生前来参观。杨明洁表示:“看到这些,我觉得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希望这座博物馆是个开始,今后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去启发人们对于工业设计的兴趣,提醒他们寻找和弥补中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缺失。”
做到简单 不是件简单的事
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杨明洁的专访中,都会发现他提到的一句话:Einfach ist nicht einfach。这是他的德国导师告诫他的一句话,意思是“简单是一种精神,它并不容易实现”。杨明洁说,那么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在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多大的感触,但是随着经历越来越多,我才发现这句话的可贵之处。”
起初,导师的这句话所针对的仅仅是设计本身,这是非常典型的德国设计理念。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德国设计的东西都非常简单,但却功能强大。“这就和日本千利休的茶道一样,据说他的茶室很简洁,除了茶杯以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外界因素来干扰。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真正品出茶香。”杨明洁说道。“设计也是如此,要抛开一切繁琐的外表,真正找到实用的核心,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不过慢慢地,他就发现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人生中。“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很多无用的信息,如何区分清理并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就需要有一个简单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在他成立工作室之后,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确定并坚持自己的道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每当这时候,杨明洁就会把这句话拿出来提醒自己,去选择那些真正适合公司定位的项目,而不是将商业价值放在首位。“现在再回头看时,我很庆幸自己之前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遵循着成立公司时的初心。”杨明洁感慨地说道,“只有认准一个方向才能成功,如果每天都改变一点,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偏离了轨道。”他笑称自己现在做的已经有点杂了,不过幸好有团队的帮助,才能让他在现阶段把精力都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
在“羊舍”位于上海的新品发布会之后,杨明洁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苏州诚品书店,开展了一场名为“物的舍之美”的讲座和同名设计展,他说自己想了很久,才定下了这个名字。“在设计中要舍弃内心过度的欲望,舍弃外在空间,喧嚣符号化的表面形式,解构表现背后的器物诞生的逻辑,进而重新建构出更高级的当代生活美学价值。”他这样解释道,也让我们明白了,在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隐藏的却是设计师耗费心血的完整的逻辑思考过程。
如今,除了发展品牌“羊舍”,完善博物馆之外,公益项目也是杨明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设计市场分为两块,一个是消费者可以自由购买的产品,由于有利益驱动,所以很多设计师都争相在这个领域内发展;另一个则是消费者不能购买的,比如救灾物品,贫困山区的教学设施等,主要是依靠政府和公益部门在关注,因此产品的品质和功能相对来说都比较落后。”在他看来,这才是设计师应该花费更多心思去努力的方向。自数年前起,杨明洁就带领公司团队和公益组织“绿色和平”“壹基金”等合作,由他们设计的书架、救灾帐篷等如今正在各个公益项目中运用着,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改变生活。
在整个采访中,杨明洁展现出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任何一个问题都回答得游刃有余,化繁为简,他直言这是职业习惯。而对待生活,他也延续了一贯以来的设计理念——简单,没有过多花哨浮夸的爱好。他说自己早已将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我问他是否会觉得有时候无法真正放松下来,他却回答道:“我很喜欢思考,享受于把一件事想透彻的过程,这样就能让我感到很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