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高考,见证青春

2017-07-13 17:20王振亚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考场考试

王振亚

1977年夏,邓小平召集知识界人士群策群言,做出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定。如今,距离那个夏天已过去了40年。40年,如果是一个新生命,已进入“不惑”之年。“不惑”之年的高考经历了哪些变迁,又留给人们怎样的回忆?

历史的拐点

1977年,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名出身不同、年龄悬殊的人从农村、工厂、牧区、营房涌向考场,27万人被录取。

蒋芳就是其中的一员。“12月,高考如期而至,我穿着一双蓝色拖鞋走进公社简陋的考场。”当年16岁的她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后成为株洲市首届中学生物高中學科带头人,“感恩40年前的高考,我们有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77级称号和永远不会忘却的高考1977!”谈及高考,蒋芳说得最多的是感恩。

镜头拉回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1966年至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至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成分论”代替了“分数论”,“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质量严重滑坡。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教育转危为机。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不无担忧,现在清华大学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人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随后,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发言,痛陈招生制度的弊病,提出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

邓小平当即询问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招生,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把原来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

随后,教育部破例在一年内第二次召开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制定《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拟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标志着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是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

浩大的变革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如果以“恢复高考40年”为题写一篇作文,它的主题无疑是变革。

恢复高考之后的几年,传统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不断暴露。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吸收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经验进行高考改革。1985年,高考标准化改革由广东省率先试验,进行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试点。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门学科。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考试技术改革实现了从传统考试到现代教育测量的蝶变。

从早期的理科7门、文科6门到各减为5门,到“3+X”“3+综合”,再到今年在上海、浙江试行的“3+3”……40年来,高考的时间、科目、分值、形式等经历了一个调整优化的过程。

2013年12月,决定放弃残疾人单独招考而参加普通高考的45岁盲人李金生,来到河南省确山县教育局报名高考,未被批准。对方告诉他,“目前高考还没有盲文考卷”。几番争取和沟通后,李金生最终成为盲人高考第一人。2014年3月底,教育部在年度招生工作文件中首次提出要为盲人考生参加考试提供便利。今年全国有7名盲人考生使用盲文试卷参加高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凸显。

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14年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学生在居住地参考……一系列利好政策让高考改革向着更加公平、惠民的方向前进。

“提高一分,挤掉千人”。高考及其配套的招生制度曾被人贴上“唯分是从”的标签,不过这一情况已逐渐改观。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院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再到2014年底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传统的高考如桌餐,现在的方式有点像自助餐,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成长的见证

1978年,从部队复员仅仅两个月,刘震云参加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像表哥一样,在建筑工地搬砖。”刘震云说。

同样是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得知消息后,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赶到考场。此前,他下乡插队,做了3年农民,后又被调入咸阳棉纺织厂,当了7年搬运工。后来,张艺谋如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因高考而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咖”。高考,对于每一个参加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成长经历。

2007年,恢复高考30周年,现供职于长沙市中岭小学的宋俊走进考场。“炎炎夏日里的废寝忘食,考前的紧张与焦虑,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都在走进考场的瞬间化为空白。”直到现在,宋俊还会不时地梦到参加高考的场景。在她心中,高考是成长的一次洗礼,也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考前的那个夜晚,我整夜未眠。躺在床上,我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老师说考前紧张是正常现象,我努力安慰自己,可是毫无作用。我的头脑异常清醒,清晰地听到了周围同学的呼吸声和细细的鼾声……”在株洲市九方小学教师毛华英的记忆里,高考既有考前的紧张,也有梦想成真的兴奋。“8月,弟弟从村口飞奔而来,手里高高扬起一张红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喊着:‘爸爸,大姐考上了!爸爸,大姐考上了!顿时全家人围拢过来,一字一句念着———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毛华英用文字记录下的那个场景至今还让她回味不已。

对于国家来说,高考是体现国家意志、社会公平的大考。对于个人来说,高考是一首关乎青春、理想、奋斗的歌。“不惑”高考,40年的风雨变迁,40年的青春见证。

猜你喜欢
邓小平考场考试
期末小考场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