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亚里士多德《诗学》视角下的《天龙八部》乔峰悲剧命运探析
⊙臧 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导师推荐语
金庸武侠小说新解
金庸之武侠小说融汇东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由东方文化观之,其中儒释道自不待言,而又间杂东瀛武士道精神;而于西方文化,则又颇有法国大仲马历史演义小说、北欧海盗文化、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影像。忆学生时代,散学归,得金庸武侠小说读之,不忍释手。后博览勤思,愈觉其作品之文化意蕴绵长醇厚。遂命题,嘱二女弟子杨琪、臧迪作文,分由五行说及亚里士多德之悲剧观入手,以探《射雕英雄传》与《天龙八部》。今文已成,具体而微,足可供“金庸武侠迷们”在激赏、妙赞中平添一份理性认知。
(任增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外汉学研究所副教授)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武侠著作,其主人公之一的乔峰是经典悲剧英雄人物。本文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与情节来分析乔峰的悲剧命运,以说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诗学》《天龙八部》 悲剧观 乔峰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学理论著作,主要探讨史诗和悲剧。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悲剧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讨。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情节以及效果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很多也有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子,比如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是著名作家金庸的代表作,其以三个主线人物乔峰、段誉和虚竹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宋哲宗时代背景下,宋、辽、西夏、大理、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与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描绘和分析,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宋朝历史画卷。《天龙八部》尤以对乔峰的悲剧命运的展现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诗学》中的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出发,以悲剧英雄乔峰的人生经历为例,探析乔峰的悲剧命运。
一、《诗学》悲剧情节 亚里士多德强调情节的重要性,认为情节是一个悲剧的灵魂所在。“突转”“发现”和“苦难”是情节的重要成分。戏剧的情节安排需要“突转”,而“突转”是情节发展中的转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一章中说道“: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在悲剧中,“突转”指人物从顺境转入逆境。例如,在《天龙八部》中,乔峰初登场为丐帮帮主。在松鹤楼喝酒时因举手投足间“豪迈自在”“极有威势”,引得段誉注意。初见时,段誉便称乔峰称得上“英气勃勃”四个字,二人义结金兰。乔峰自幼长在少室山下,由勤劳朴实的乔三槐夫妇养大,又得少林寺玄苦大师密授武功,更得丐帮前帮主“剑髯”汪剑通真传,武功超群,智勇双全,行事磊落,身怀大义。任丐帮帮主八年期间,丐帮不断发展壮大,威名远播。乔峰更为江湖中人所敬仰,美名在外。然而,去往江南探寻副帮主马大元死因途中,其命运因一封信发生了巨变。马大元遗孀拿出马大元生前与汪剑通书信与遗书,证实乔峰是契丹人。自此,乔峰由人人敬仰的天下第一大帮帮主沦为了为宋人所憎的契丹胡虏,其命运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故事情节在此发生转折。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突转”这一概念的体现。
“发现”是情节的另一重要成分,“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意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在身世被揭开后,乔峰决意查清自己的身份与三十年前雁门关外的惨案。岂料这一路,知情人——养父母乔氏夫妇、授业恩师玄苦、谭婆、赵钱孙——都被“大恶人”杀害。乔峰也被诬陷。最后,在少林寺中,乔峰得知,“大恶人”正是其生父萧远山。这一情节安排正是“发现”。
“苦难”是情节的第三个成分,指的是“毁灭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动”。在悲剧中,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会遭受苦难。比如,在聚贤庄,乔峰请薛神医为阿朱治病遭拒,又遭中原武林人士当众辱骂。与群雄喝绝情断义酒后,乔峰大开杀戒。自己为保护阿朱身负重伤。这一故事情节正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苦难”。
二、《诗学》悲剧“过失说”《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分析了荷马史诗和悲剧,总结出了“过失说”。“过失说”指的是一个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遭受其不应有的厄运,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通常,这种人名声地位显赫,且拥有幸福的生活。故而,当这个人从顺境转入逆境时,人们会对他们心生怜悯。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冲突在于好人的过失,好人的过失导致悲剧发生。
“过失说”是与“命运观”相对的悲剧学说。在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之前“,命运观”是解释希腊悲剧的主要学说。在“命运观”的解释下,悲剧的情节是人与命运的冲突。悲剧是能力有限的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结果。主人公无论如何努力和挣扎也改变不了既定的命运。主人公越是害怕发生的事,最终还是阴差阳错地发生了。他们与命运的抗争是徒劳无力的。“命运观”体现了古希腊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对超越他们自身能力的自然力量与自然灾害的恐惧。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用“过失”来解释人物的悲剧。主人公错误却无意的行动导致了他们的悲剧。这些错误的行动是因为他们对特殊情况并不了解所造成的。《天龙八部》中,乔峰与阿朱互生爱意后,二人一同寻找杀害其养父母及恩师的“大恶人”。岂料被丐帮副帮主马大元的遗孀、段正淳情人之一康敏所误导,以为段正淳就是“带头大哥”。当晚三更,乔峰与段正淳约在青石桥。乔峰奋力一击,段正淳便倒于其掌下,奄奄一息。原来,是阿朱易容成其生父段正淳的模样,意在代其父受过。乔峰因未能认出阿朱,失手将爱人打死,陷入深深的懊悔与自责,让人动容。悲剧主人公更多的是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而犯错。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真相事实被刻意掩盖,主人公自认为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犯错被称为无辜犯错。乔峰杀死至亲爱人,正是无辜犯错。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爱人阿朱会伪装成段正淳的模样,报仇心切的他没想到自己竟会亲手杀了阿朱。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引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作为例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完美的悲剧。在该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情节堪称经典。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类血亲相残的事件最能引起读者的怜悯与同情。《天龙八部》中乔峰误杀挚爱的情节,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情节安排让人不禁对乔峰这个悲剧人物产生同情。
三、《诗学》悲剧卡塔西斯 在《诗学》中论述悲剧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卡塔西斯(katharsis)的概念。卡塔西斯可被译为“净化”说或“陶冶”说。亚里士多德给悲剧的定义:“悲剧是一个对于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恐惧与怜悯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的作用。”
卡塔西斯有不同的译法。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倾向于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他认为悲剧能够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并使这种情感得到释放。在情感的释放过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悲剧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悲剧的净化作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罗念生主张将卡塔西斯译为“陶冶”。他认为悲剧能够规范读者的恐惧与怜悯,使读者的情感得到锻炼与调节。如此一来,读者们就能学会如何在生活中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因此,悲剧能够起到陶冶人感情的作用。由此可见,“陶冶”说强调悲剧的道德教化作用。
“净化”说与“陶冶”说的不同在于“净化”说认为悲剧可以使读者恐惧与怜悯的情感得到释放,而“陶冶”说认为悲剧让读者的情感得到锻炼与调节。《天龙八部》结尾,宋军与辽军在雁门关形成对峙,为逼辽退兵,乔峰等人擒住辽帝,要求其许诺即刻退兵并终其一生不允辽军一兵一卒越过宋辽边界。辽帝权衡再三,决定退兵。身为契丹人,乔峰此番行径使其被斥为契丹罪人。无颜立于世,乔峰自戕而亡。这不失为是乔峰一生的一种升华。乔峰本是武林中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尽管他在其契丹人的身世被揭开后,为中原武林所憎,但他仍为辽宋和平大业而奔走努力。他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受少林寺玄苦大师教诲,孝顺双亲、尊师重道、忠于国家、公平正直。为使黎民百姓免受苦难,铤而走险,生擒辽帝。这样一位盖世英雄,却以悲剧结局,不禁让人扼腕。乔峰的自戕,能够激起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使乔峰的人生悲剧起到卡塔西斯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悲剧观不仅首次明确地给悲剧下了定义,其对悲剧性质、情节及作用的论述为后世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来分析《天龙八部》乔峰的悲剧命运,能够使读者更加了解乔峰这一经典悲剧形象,探析《天龙八部》的文学研究价值。
[1]皇甫伟.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净化[J].名作欣赏(中旬刊),2012(9):159-160.
[2]潘晓宇.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观初探[J].安徽文学月刊,2009(7):10-10.
[3]王莹.谈悲剧美——读《诗学》引发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64-66.
作 者:臧 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级外国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