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摘要: 分析了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探讨了当前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战勤保障理论、战勤保障装备、力量模块化编成、战勤保障指挥和保障力量预置与补给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main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irefighting warfare security power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warhead warfare power system.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theory of warfare, warfare equipment, power modularity compilation, warfare support command and security force pre-set and supply.
关键词: 军民融合;消防;战勤保障
Key words: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fire;warfar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9-0043-02
0 引言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加强区域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
1 军民融合视野下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1.1 基本内涵 一是军民一体,即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要打破军民壁垒,统筹区域内消防部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消防队等部门和单位,实现各种战勤保障力量有机融合,灵活对各类灭火和应急救援行动进行高效保障。二是紧密衔接。即消防战勤保障力量应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横向”上合理调配各级消防部队战勤保障力量的编成,既有利快速反应,又有利于协同保障;“纵向”上区分层次,突出消防部队、政府专职队和企业队战勤保障力量的特点和优势,不搞齐头并进,各类战勤保障力量梯次配备,协同作战时能有效的融合与互补。三是模块化编组。各类战勤保障力量应整合专业及装备设施,按照保障功能进行合理编配,形成保障要素齐全,战时可灵活抽组的功能模块,提高各保障力量模块的综合保障能力。四是军地统筹。在组织专业消防战勤保障力量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区域范围内饮食、油料、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医疗、运输等保障要素,把能够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交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保障力量丰富、技术雄厚等优势。五是平战结合。筹划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一体化建设,既要考虑部队平时教育、训练的需要,更要考虑战时需要,充分预计到战时的保障任务、保障环境、保障方式方法等因素。
1.2 主要特征 一是构成的联合性。战勤保障力量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战勤保障力量的有效聚合,所以构成的联合性是区域后勤保障一体化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二是模块编组的灵活性。为了对灭火救援力量实施及时准确的战勤保障,战勤保障力量在编成上要采取模块化、积木工的编组形式,做到能分能合,分合自如。三是建设标准的一致性。区域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就要求力量编组应拓展到所有可以运用的保障要素,以及可以借用的社会保障力量。各种保障力量平时应统一建设标准,分头管理,战时统一筹划使用,保证战时救援人员能按自己训练程序和水平正常使用各保障力量提供的器材和装备。四是信息互通的实时性。区域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建设是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将各保障力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保障系统,实现信息和保障资源的共享。因此,信息互通的实时性是区域战勤保障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五是能力形成的长期性。区域战勤保障力量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2 当前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體系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力量结构不合理,头重脚轻问题突出 一是消防部队战勤保障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层战勤力量规模偏大,高层和基层战勤保障力量相对薄弱。除了旅级消防支队有战勤保障大队以外,省一级或区域性的战勤保障力量基本没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呈现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虽然说便于支队级消防部队进行自身有效保障,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需要联合保障时,就只能依靠行政部门的临时调配,既影响快速反应的保障时间,又缺乏有效的协同训练和长效机制。二是从区域消防战勤保障力量看,虽然社会保障要素丰富,但与专业消防救援力量联系少,融合存在接口不畅、依靠行政命令实施保障等问题。
2.2 力量布局分散,综合集约保障能力弱 长期以来,消防战勤保障由消防部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事业消防队等单位自主建设,重复建设多,建设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彼此协调难,集约化保障成效低,难以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有效保障能力。由于体制、经费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各类保障实体,如物流、油料、饮食、消防器材、救援装备等规模小、功能单一,集约保障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较弱。
2.3 固定保障为主,应急机动保障能力不强 一是消防战勤保障力量仅只编有少量的汽车运输分队和管线分队,保障手段落后,保障装备技战术水平低。二是缺乏应急保障力量。专业的战勤保障力量都是寓于战勤大队或消防分队编成的,战时“一抽就空”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战勤保障力量的区域性战勤保障职能不明显。三是应急机动保障力量建设滞后。
2.4 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消防部队和社会间协同关系不顺畅 随着保障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保障任务进一步调整,相应的法规制度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综合使用社会、政府和各类消防战勤保障力量的指挥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区域内社会保障力量的调查、编组和征集动员等都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消防部队和地方保障力量之间缺乏配套的协调机制,形不成整体的联合保障能力。
3 军民融合视野下区域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化建设的基本构想
3.1 着眼理论基础,研究创新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理论 科学的理论是指导战勤保障力量体系建设的先导,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大火灾和各类事故的频发、人民对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求,使战勤保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此,应努力跟踪消防灭火救援理论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区域战勤力量联合化保障的客观规律,分析其构成要素,科学定位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系统结构,在大联勤后勤保障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军民一体的灭火救援战勤保障理论体系。一是保障力量一体化的动因理论,可从灭火救援需求、应急救援力量编成演进、战勤保障效益优化、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创新。二是保障力量一体化建设理论,从保障模式选择、体制编制改革与职能定位、物资储备与管理、社会力量建设与动员、供应标准体系、应急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在是保障力量一体化的保障理论。
3.2 着眼区域灭火应急救援特点,加强战勤保障装备建设 装备设施是战勤保障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为此应把灭火与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地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灭火与应急救援需求,提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努力建设区域应急灭火救援保障基地,实现物资搬运装卸机械化,努力解决或缓解战勤保障人员编制少、保障任务重的矛盾。一要科学划分消防战勤保障单位类别。结合任务区不同地域特点、不同职能任务的消防部队划分战勤保障类型。二要科学确定消防装备器材结构和数量。尝试采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不同类型保障单位担负的灭火救援任务进行分析,准确确定战勤保障所需装备器材种类和数量,按照科学的比例基数加强消防装备器材采购、贮备、保养和供给,既保证灭火救援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又不会因装备结构不合理导致人员、装备和经费的浪费。
3.3 着眼应急保障,加强战勤保障力量模块化编成 按照“规模合适、要素齐全、功能完善、指挥便捷”的原则,可将战勤保障力量统一编成区域保障模块、应急机动保障模块和预备保障模块。区域保障模块可主要由公安现役消防队、政府专职队和企来消防队的战勤保障力量构成,应急机动保障模块由区域内消防战勤保障大队编成,预备保障模块由地方政府牵头、社会技术保障力量和支援力量编成。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火灾和自然灾害类型规模和类型进行分析预测,对火灾和自然灾害多发区应适当增加区域保障模块数量;应急机动保障模块的配置,应视区域内火灾和自然灾害的类型而定,主要配置在主要方向和逐行任务的灭火救援力量机动路线上,与一线任务部队的战勤保障保持适当距离,同时担负保障当前、衔接后续的任务;预备保障模块按建制和专业性质主要配置在便于随时执行应急、临时性任务的适当位置。各区域保障模块主要担负本区域内的保障任务,应急机动保障模块主要担负整个行动地区内的战勤应急机动支援保障任务,如发生重特大工化火灾,区域保障模块不能完成对参战力量的保障,此时应紧急启动应急保障。预备保障模块主要担负在区域保障模块和应急保障模块不具备的保障功能,实时启用预备保障模块。
3.4 着眼技术基础,提高战勤保障指挥自动化水平 区域战勤保障力量信息化建设,要在政府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公安网、应急信息平台及各类保障实体局域网为支撑,突出抓好三级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基本建设体系完整、信息标准齐全、网络互联互通、安全机制有效的指挥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上,研制一批重要用软件系统平台,实现系统间的综合集成和信息共享,满足战时战勤保障需要和平时业务管理的需要;在信息标准体系建设上,要加强对战勤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对战勤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编码,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数据库的建设上,要在部(局)统一规划下,由部队自下而上,逐级建立和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并实时进行维护和管理,為战勤保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要着眼实战,加强保障力量一体化训练。
3.5 加强预置和补给,达成区域灭火救援任务无缝保障 合理区分平时预置与临时补给的侧重点。平时预置以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的特需物资和装备为主,以大型火灾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为主;临时补给主要对平时没有预置的战勤保障资源和行动中消耗大、急需的物资进行供应与补充。正确运用平时预置和临时补给的方法。平时预置主要采取梯次重点配置的方法进行,在大型工化火灾或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预置部分泡沫、消防车辆、救援器材、油料、照明、救生等物资器材,同时应依托卫生机构预置烧伤和外伤的救助药品和器械。临时补给主要借助地面快速机动手段,采取逐级补给、越级补给和互相调剂等方式,对逐行任务的消防救援力量实施支援保障。尽可能准确选择平时预置和临时补给的时机。平时预置主要根据区域灭火救援预案,做到早筹划、早准备、早实施;临时补给主要根据灭火救援行动的消耗、实际需要组织实施,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应借助地方政府力量组织应急支援保障,必要时组织空运、空投支援。
参考文献:
[1]覃松林.消防部队抢险救援战斗链的形成与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2]吴炳成,何平.特大灾害事故现场后勤保障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3(01).
[3]刘高文.城市灭火救援力量成本效益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