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凯,李会增,赵晓红
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功能性、价值性分析研究*
张维凯,李会增,赵晓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存在于民间的习武共同体进行研究,发现民间习武共同体的产生和存在有着良好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其功能性主要表现在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得到群体的身份认同,拓展人际关系,获得集体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团队凝集,激励着成员奋斗精神;其价值性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武术的发展,为武术拳种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载着传承使命,传承武术文化;维护社会维定,保卫家国民族。
民间习武共同体;功能;价值
民间习武共同体,一个新又不新的名词,是笔者与恩师吕韶钧先生引用共同体的概念提出来的,因民间武术传承组织是一种共同体形式,遂将共同体引入到民间武术中,提出了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民间习武共同体是指通过拜师学拳而聚集在一起的民间习武群体。它区别于松散的习武群体,与民间武术组织也有本质的区别。”[1]本研究试图从功能价值层面来解析民间习武共同体。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功能性和价值性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搜集了关于武术组织、共同体等相关的书籍和研究论文,为文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田野调查法
通过走访调查共同体的内部结构和访问相关的专家和从事武术传承的人士,为文章提供良好的实践支持。
存在即为价值,存在就有价值,即使一颗沙粒也能用在高楼大厦的建筑之中,一个小草能够防沙固土、制造氧气、保护环境,或者一颗水滴能够滋润土地、滋养生命,或经过长时间的功夫,水滴石穿。万物皆有所用,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功能价值。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令万人钦佩、亿人瞩目。然而,这绝非一人之功,一时之功,而是众人之慧,是众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改进而孕育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若非如此,那将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以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社会集体同样有其存在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笔者认为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发展上,而价值性则更多体现在对事物及事物的纽带关联体的发展上。
(一)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功能性
功能指的是事物所发挥的效能和有力作用。而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功能性应该体现在对人的发展上,这一体现可以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剖分析,该理论按照人类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形成了一个等级金字塔结构。民间习武共同体虽是一个集体,但不能称作一个组织,可是它确以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来体现它的价值。
1.满足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
需要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动机,有了动机人们才有了前进的动力。依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要,也叫做低级需求,当获得了低级需求之后,便有了高级需求。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求,社会性需求是一种与他人建立长期稳定亲密关系的需要。共同体的形成是建立在群体成员共同意志和基于共同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共同体对于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级需求获得满足是共同体形成的真正原因。在民间习武共同体看来,人们通过拜师学艺进入到该共同体中,其最终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学习武艺,学习武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锻炼身体,有人为了自身安全、防身卫体,也有人为了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层次等级里面的安全需要。当然也有人为了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而进入师门,一者为了有饭吃,二者学艺,学个生存的本事。所以人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师父的教授,徒弟们都能够获得需要,在这个群体中,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徒关系,进而以师父为纽带和其他成员产生亲密关系,以此而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2.便于群体成员获得归属感
归属感是成员对群体,即民间习武共同体的认可,对该群体感到满意,并产生对该群体的依赖。共同体成员进入到该群体中主要缘于对师父的崇拜,这里的师父是群体人物关系的中心,也是群体的权威。对师父的崇拜也就是对师父的认可,当师父成为自己的师父,便可进入群体从师父那里学习东西。成员慢慢地融入到这个群体之中,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通过师父的纽带关系产生关联,认识熟悉他们,并融入他们之中,日积月累,在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的前提下,感情变得深厚,建立起了一种模拟血缘关系,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友情变得深刻,获得对该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成员认可和情感归属,这相对于基本需要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便是社交需要。
3.有助于群体成员获得身份认同,拓展人际关系
身份认同即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认可。身份认同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应了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尊重的需要。在民间习武共同体里面,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师徒关系产生的开端是最传统的拜师仪式,通过中间人递名帖,师徒之间相互认可,进而磕头拜师,摆宴庆贺,师徒之间产生关系,这个关系会像一张网络一样通过师父这个中枢和其他的共同体成员产生关系,形成一张师徒关系网络。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结构一样:“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2]与他人产生关联的过程也是获得他人认可的过程,使自己与集体形成一致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会对自己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也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接纳和熟知的过程,自己学到东西以后,会产生对自己人格的敬仰和尊重,也会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与尊重,增加自己前进的动力与信心,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这张关系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会迅速的扩张,有利于人际间的交往。
4.利于群体成员形成团队凝聚力
共同目标是共同体形成的前提,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意志而凝聚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在民间习武共同体里面,正是基于成员学习武艺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爱好,并通过拜师的方式,与师父之间建立起模拟血缘关系的师徒关系,并与群体的其他成员建立起同样的模拟血缘关系。师父就是这个群体的长辈,就是这个群体的权威,也是这个群体的“活”的制度。师父便是这个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核心,在师父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师父为中心,以学习武艺为目标的凝聚团体。群体成员是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这是一个大家庭,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别的组织没法比拟的团队,同时具有高强度的凝聚力。在团队凝聚力的作用和帮助下,群体成员可以获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还可以获得认同和归属。可以说团队凝聚力和群体成员的需要是相互依存、互为主体的关系。
5.激励群体成员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在民间习武共同体里面,群体成员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学习武艺,学习武艺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成员每学会一招一式,都是一个提高,而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员先提高的是自己的身体能力,自己的身体健康得到应用的提高,这原本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成员的精神面貌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因为练武讲究的是精气神,练武之人的气质也就有了提升。武术讲武德,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在这个过程中,成员的思想品德也会提升。综合所提升的健康、气质、品德,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就高尚了,通过人格品德的提升突破,成员的理想目标也不断的提升,并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
(二)民间习武共同体的价值性
价值的本来含义是指商品在一般等价物上的数量值,体现在事物上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理解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效益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是事物所发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民间习武共同体是一个以习武而组成的社会群起,首先,它是一个社会事物,因此有着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能力,即其特有的社会价值性。其次,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其社会价值性的发挥是依靠人来实现的。最后,作为人来说,人是有创造性的,尤其是以人形成的群体,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体的智慧强大而优秀,强大优秀的智慧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强大的生产力会生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民间习武共同体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性。
1.发展武术、形成拳种
在民间习武共同体里,群体成员的共同目的就是学武,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的过程,师徒关系的确立就已经为武术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承不是目的,只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使武术得到发展,将本门武术发扬光大。怎样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靠的是人,是民间习武共同体中的人,是人的行为和作用的结果,由于群体中的不同成员会受到不同的教育、文化、观念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因素或事物的启发下,在接受原始武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演化,再进行传承,而接下来的接受和传承也是如此,就这样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拳种文化。拳种指的是“源流有序、技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条件、不同的传统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是民间习武共同体中的成员。以太极拳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为例,见图1[3]。
图1 太极拳流派发展演变简图(杨丽主编太极拳辞典)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依据太极阴阳生克之理,汲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化莫测、威力无比的拳种,取名太极拳。”[4]由于是陈氏族人首创又在陈氏代代相传,故名陈式太极拳。陈王廷原创五个套路,另有炮捶一套、一百单八势一套。当传到陈氏第十四世孙、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时,他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汇编为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拳套,后人称为“老架”或者“大架”,根据自己的感受,又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陈长兴同代传人陈有本也精心研究太极拳,在原有老架的基础上,创编了陈式太极拳小架(陈家沟人也称“新架”),由于结构顺序与老架相同,式架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陈家沟人成为“小圈拳”。陈有本有弟子陈青萍,移居温县赵堡镇后,在师传“小圈拳”的基础上,又创编了小巧紧凑,动作缓慢,在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的新拳路,因最先在赵堡镇流传故称“赵堡架”,后演变成一派,称为赵堡太极拳。陈青萍的入室弟子和兆元在保留师传拳术精华的基础上,对拳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劲力较陈氏拳架显得柔和,处于一种“居中”的状态,称为和式太极拳。陈青萍的另一弟子李景延,其聪明刻苦、严循师训,功夫了得,主要以看家护院、走镖、授徒为业,后感悟“烈马抖鬃”之行,对太极拳加以创新,根据所学,依据《灵台仪象志》等书之理,吸众家所长,融会贯通,创编了太极忽雷架,后又于弟子张国栋进一步完善,后称为“忽雷太极拳”。陈青萍再一弟子武河清,又名武禹襄。其先师从杨露禅,后又跟随陈青萍学习新架,通过精心研究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后,将心得写成了《身法十要》,创武式太极拳。在武禹襄的所传后人中有一徒弟,名叫孙禄堂,孙禄堂先学形意,又学八卦,在学武式太极,他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立孙式太极拳。
陈长兴一支,又收徒弟杨露禅,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拳的故事已是尽人皆知,杨露禅学成之后,回归故里,为了使拳术能够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杨露禅删改了陈式太极拳中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其子修改了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工整简易,故形成为现在最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以后有吴式,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全佑初跟随杨露禅学习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为师学习小架子,全佑将自己的拳术传授予儿子,全佑儿子改汉姓吴名鉴泉,吴对其父所授拳进行修润而成为吴式太极拳。
从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出,正是经过民间习武共同体成员一代代的师徒传承、才使得武术得到流传、进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流传广泛、吸引学徒的拳种,可以认为民间习武共同体是发展武术、形成拳种的基础。
2.承载使命、传承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最具内涵和最为深刻的东西,是时刻不能懈怠的。文化建设或者说是文化的发展靠的是传承。国家不断地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武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武术本身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武术背后和内涵的文化形态,例如常常提到的仁、义、礼、智、信,在这个传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是民间习武共同体中的群体成员,这些人也是一种“活”的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也是人的传承,是人的思想、精神和行为等传递。所以说师徒传承方式是武术文化能够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的最行之有效的模式。例如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在太极拳传承的过程中,当传至陈有本、陈长兴时,他们分别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了创新改造,使得陈式太极拳更加完善丰富。他们又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以及所创新的东西继续向下传承,在后代的传承弟子中,陈发科在原有老架的基础上,创编了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并得到广泛传播。陈青萍在其师父陈有本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衍生出赵堡太极拳。杨露禅在其师父陈长兴所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后经其儿子、孙子不断完善,而演化出杨式太极拳。全佑分别师从杨露禅、杨班侯、杨澄甫,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衍化创新,经其儿子吴鉴泉发展传承,形成了吴式太极拳。和兆元拜师陈青萍,在所学习的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衍化出和式太极拳。后人武禹襄先师从杨露禅,后又跟随陈青萍学习新架,依拳理,和心得写成《身法十要》,创武式太极拳。在武式太极拳的传承弟子中有孙禄堂,孙禄堂在所学形意、八卦和太极的基础上创新出孙式太极拳。这些都是他们在保留原有的技术理论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创新,这样就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太极拳文化。
从太极拳的传承来看,传递的纽带就是师徒关系,就是靠着这种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才得以保留和传递,民间习武共同体正是这么一种师徒关系群体,让武术一代代的传递下来,并经过一代代的创新改造,对武术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因此,民间习武共同体是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武术传播发展的载体和动力。
3.维护社会、保家卫国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5]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便是做人的道德,做人要忠勇仁义、讲规则守信用、心怀天下,这也是学武之人要遵守的武术道德。武术传承是非常重视武德教育的,武德是习武之人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学武之人要以仁义为怀,不得妄动干戈,止戈为武。所以有了“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武前提。师父在收徒弟之前,先要对徒弟进行三年的品质考察,只有考察合格才能收为弟子。师父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还要继续进行武德教育,要让弟子深知学武的目的不是好勇斗狠、争强好胜,而是通过习武来磨练意志、提升品德、修身养性。徒弟在良好的武德教育环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弟子们最初的学武目的可能就是增进健康、防身卫体,通过学武在品格心性提高的过程中学武的目的也会获得升华,眼光放得更远,目标树立得更大,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是众多习武之人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民间武术本源于军事武术,具有非常实用的搏击功能和防身自卫的价值。学武之人除通过学武来达到自己的基本目的外,还会展现出更大的抱负,或锄强扶弱,或保一方平安,或保家卫国。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众多豪情万丈的侠义之士。例如查拳的传承人马老维,自幼习武,且声名远播,在同治二年,有一伙土匪到处抢劫,匪首自持武艺高强,自称“盖三省”。这一日抢到马老维村庄,马闻讯,率众徒弟十余人前来抵抗,马老维单战“盖三省”,大战四个小时将匪首击毙,众匪见势逃窜而去,这样保了一方平安。还有查拳传人沙亮参军,官至属西安城守营参将,率领延绥兵随清兵远征金川,最后战死沙场。再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著名爱国武术宗师马凤图率二弟英图、三弟昌图及长子广达加入了冯玉祥将军的部队,组建了大刀队,为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另有众所周知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少年在少林寺学艺,后加入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授予上将军衔。
可见,民间习武共同体中习武群体的存在,在民间可保亲人、保家园、保一方百姓的安定,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军中可抵御外辱、保民族、保家卫国。
结语
民间习武共同体可以看作是群体成员的一个理想王国,凡能融入到该群体中的成员都能对该群体有一个非常满意的认可。在群体中群体成员能够找到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群体中,获得师父的认可,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获得身心的归属,和群体其他成员产生联系,形成人际关系网,拓展人际关系;群体成员获取所需,心满意足,依恋群体,找到了对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归属感,也会使该民间习武共同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民间习武共同体也有着其存在的价值性,表现为有利于武术的发展,为武术拳种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载着传承使命,传承武术文化;维护社会维定,保卫家国民族。
[1]吕韶钧,张维凯.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提出及其社会文化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4-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35.
[3]杨丽.太极拳辞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严双军.太极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北京:北京兴隆观印赠,2010.
[6]张维凯.民间习武共同体的研究——基于山东聊城地区查拳的考察[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7]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10):14-20.
[8]杨华.初论“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南北村落性质比较[J].开发研究,2008(1):95-99.
[9]MICHAEL A·HOGG,DOMINIC ABRAMS.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燕)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Function and Value about Folk Learning Martial Arts Community
Zhang Weikai,Li Huizeng,Zhao Xiaohong
(PE.Department,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In this paper,used literature data and field survey methods to study learning martial arts community present in folk.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lk learning martial arts community has good social functions and values.The functions mainly manifested offer sufficient needs for members et the collective identity,develop relationships,find a collective sense of belonging,form a powerful team agglutination,Inspire struggle spirit of members and so on.And its valu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laid the foundations of formed and developed the Wushu boxings,bearing the heritage mission of wushu culture,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tecting homes and national.
folk learning martial arts community;function;value
G852
A
1672-7991(2017)01-0124-05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1.021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城市进程中的农村体育变迁研究”(HB2011QR48)。
2017-01-22;
2017-03-11
张维凯(1987-),山东省聊城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