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岩 郑 博 刘忠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066000)
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研究
陈 岩 郑 博 刘忠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066000)
艺术类应用型的培养目标突出强调应用能力的原则和开拓性的创新原则。面向学生,坚持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实现多元发展,致力于培养出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艺术人才。
艺术类;课程;构建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以提升就业为导向,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3130019
为了更好的顺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各高校在办学规格、层次、类型等方面都更加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多样化态势。
(一)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随着各高校的扩招,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形成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初级阶段的艺术教育培养目标中,主要培养学习艺术类专业必备的知识、素质、修养,在此基础上才能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艺术学习、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二)面向课程,加强“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变
给每一个艺术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使每位艺术生都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从课程的执行与制定转向师生对课程的真切体验、感受和领悟,强调师生双方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只有当作一种资源、媒介、参考框架的课程计划通过师生的共同解释和自主建构,并真正转化成师生体验到的教育经验时,它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课程。
(三)面向市场,实现多元发展
高校艺术教学应引导学生全面、积极、多元地发展,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艺术素养。师生通过合作探究、自由对话和批判反思等创造和建构课程,展示其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世界各民族艺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树立多元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观。
为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理念,培养的艺术生要从过去专项的技能型人才向以能力为主的素质型人才转变;教学内容要由注重知识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
(一)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通常情况下为必修课程。与基础课程相对的是专业课程,全部专业课程根据增加教学实用性、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原则,将课程划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必要的专业技能技巧。各艺术类专业结合自身专业要求和教学单位的教学特色,以培养新时期的合格艺术人才。专业音乐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基础课程的建设的同时还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声乐大课、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和艺术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音乐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跨学科课程则是建立在其他课程学习基础上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达到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
(二)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侧重于课堂上基本理论、规律、原理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课程侧重于在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实践训练中验证、强化并拓展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直接性、操作性和功利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当前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基础课程,忽视实践性专业课程建设,使艺术大类专业知识成为单一。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走出那种断裂的、缺乏紧密逻辑的构建框架,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基础性的专业素质教育,从根本支持宽专业、厚基础、加强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以及集体活动的培养模式。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高校教学内容中必修课是基础模块课程,是教学大纲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包括艺术类主要专业课和实践课程;选修课则指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选课范围内,可以有选择的修习的课程,旨在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学科知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突出了课程设置的深入性、前沿性和针对性。当前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合理增加选修课的课程比例。内容上的差异以及课程本身的创新是高校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所要重视的创新点。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区划分为路基工程区、桥涵隧道工程区、取土场与临时堆土及弃渣场区、沿线附属设施区和施工场地及便道区。监测的重点区域为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大型开挖边坡及路基边坡、施工场地及收费管理所等服务设施。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造成目前艺术教育的削弱,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个性发展受到忽视,阻碍学生创造力的拓展。种种弊端的形成,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课程进一步巩固、拓展理论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中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的影响,对实践的重视不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是不可忽略的环节。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没有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课程之间缺乏联系,造成课程体系不系统。
(二)课程内容的人文知识匮乏
随着各高校的扩招,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艺术功底薄弱、缺乏阅读、知识储备浅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就够了;而课程科目的开设同样注重专业对口,一味加强专业必修课程,忽视知识专业面,使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更加被动,导致课程目标偏向工具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发展性受到忽视。此外,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理论空泛、缺乏实践和指导性,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三)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四)课程设置不规范,评价体系有误差
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程之间缺乏相互的辅助和支撑。在授课安排上仍是采用大班教学,教学效果没有亮点,在考核评价的方式上往往偏向于表象的知识掌握,忽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课程评价的主体单一,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给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基础学科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我们重新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重视基础、加强实践、面向市场,并创造性地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整体的专业基础上得到发展。
[1]杨中华.应用型拓展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案研究[J].美术大观,2007(7).
[2]张锡候.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3]王卓文.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